垣曲独特的地理环境,境内奇石异洞格外多,大多溶洞伴随优美传说
今天小编要带给大家的文章是有关于垣曲县的一处溶洞。溶洞大家应该都有听说,甚至见过不少。每一处溶洞,都是一处神奇的自然景观。话不多说,快点和我一起看看今天的文章内容吧!
也许是垣曲独特的地理环境之缘故,境内奇石异洞便特别的多,而且大多溶洞还伴随着优美的传说故事,让人们在游览自然景观时,享受着古代文化的熏陶。洞穴之所以能够吸引大量游人,是因为人们居住和活动的范围一般都在地表,对地下常年恒温、绮丽虚幻的洞穴,存在好奇心和神秘感;洞穴还往往跟古代寺庙建筑、摩崖佛雕、古代诗文及书法艺术等结合在一起,构成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西王茅溶洞位于垣曲县城东南15公里处堡子仙洞沟的半山悬崖上,为华北地区最大的一座喀斯特石灰岩溶洞,初步探明有10余公里长,向高处望去,中条山的风光在阳光下很有气象,层峦叠嶂,绿树漫山,洞在半山间。踏着石阶,绕着小径,依次进入洞中。洞内和他处岩溶风景无殊,若有区别,仅在尺寸的大小之间。这里抹不去的是初创的烙痕,不像桂林芦笛岩、北京石花洞那样有高超的电光手段,但是细辨本源,这里更富原始色彩。
洞里边路面崎岖,洞套洞,洞连洞,洞中有洞,或阔能走马,或窄仅能爬羊,冬暖夏凉,光线微弱,是集爬山、探险、避暑于一体的理想旅游胜地。喀斯特原是前南斯拉夫北部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发育着各种奇特的石灰岩地形。19世纪末,前南斯拉夫学者司威治研究了Karst高原的各种石灰岩地形,并将这种地貌命名为喀斯特,之后“喀斯特”一词便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专业术语。
喀斯特地貌,在国内又称岩溶地貌,主要发育在碳酸盐岩石地区,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溶蚀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地貌现象。它包括溶沟、石芽、落水洞、漏斗、溶蚀洼地、岩溶盆地、干谷和盲谷、峰丛、峰林和孤峰。在这些地表岩溶形态中,最能吸引游客、最具有观赏价值的,要数峰丛、峰林、孤峰、漏斗和石芽。
地下岩溶形态主要为溶洞。形态各异的溶洞或是和地下水的动态有关,或是和地质构造有联系。例如在地下水垂直循环带中发育的溶洞多是垂直的,规模较小;在水平循环带中形成的溶洞多是水平的,规模相对要大,有些溶洞的发育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若地壳多次间歇抬升,就会出现多层溶洞。有些溶洞内还经常充满水,形成地下河、地下湖和地下瀑布。在洞穴内,有众多洞穴堆积物。这些堆积物相应形成一些特殊的形态,尤以化学堆积物堆成的形态最为绚丽多彩,如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幕、石灰华等。
石钟乳是地下水从洞顶渗出时,碳酸钙滞留在洞顶上的小水滴的四周沉积,以后逐渐积累伸展成悬挂状的突起,从洞顶向下悬挂。石笋是从洞顶滴落下来的水溅到洞底,其中碳酸钙逐渐沉积起来堆积而成,它形似竹笋而得名。当石钟乳和石笋各自向相对方向伸展,最后连接起来就成为石柱。从洞壁沿裂隙渗出的水,碳酸钙呈片状沉积,如同帷幕一样展开,故称石幕。石灰华则是洞壁上的层状碳酸钙沉积物。
虽则不是初次见钟乳,依然要为它的奇形异状赞叹不已。全洞犹如海底迷宫,有的岩红若烛,有的岩白如玉,有的如珍禽猛兽,有的若人迹行踪,处处晶莹剔透,色彩醒目。再看洞壁上由千百年大自然造化出来的各种图案,有蓝、绿色的“珍珠、玛瑙”,有冰山上的来客“雪莲花”,有白玉林立的“擎天石柱”,有典雅古朴的“罗马城堡”,有神佛圣祖的“观音菩萨”,有民间传说的“八仙过海”、“悟空出世”,有牛郎织女“玉海相会”,有“雨打鸳鸯”、“公主与乞丐”等不同造型,精彩纷呈。“葡萄”令人口谗,“丰乳石”让人销魂,“金牛出洞”、“青蛇腾雾”、“蛇戏金蟾”、“海龟出浴”、“雪压青松”、“海狮喝月”、“八戒迎客”等景观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更有奇特者如“九天仙女宫”、“老君炼丹炉”等,更是形神兼备,令游人恍若进入仙境。
亿万年前,这里或许就如此地美丽,迟来的人类,历史反倒短暂得近乎于苍白。“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我们庶几该发庄子之叹了。但想到这沉没的美终于被人类的阳光照亮,我们又在心中涌起自信。能否成为神仙,要看游人们的心诚与否,挂在面前的“诚心钟”就如现代化的测谎仪,可检验每个人是否心诚。心诚者,手触即响,声音洪亮;否则,钟声沙哑,触钟者头晕目眩。不过,心诚不诚者,泉水的作用却是一样的。
洞中有数十处泉水,清冽甘甜,含有数十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矿物质,对心肌梗塞、皮肤病、各种胃病及脱发皆有一定的疗效。据说,古代药王到这一带行医,常到这里取水煎药,故溶洞泉水又被称做药王泉。我们且将美妙的猜疑同天真的想象一同付诸大自然吧。自然对于我们,只有这一个归结。
今天的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看完以后有什么感受呢?如果喜欢今天的文章的话可不要忘记给小编点赞收藏评论哦。有什么想法或者建议的话也都可以发表在评论区,小编会认真看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