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1

题记

于我而言,本溪水洞不过是家后院的一处景致罢了。每每路过,时常会忘记应该有那么一瞥的留恋。即使如此,也并没有感觉到忽视了什么;闲暇之余也会独自一人信步其中。或春或夏,亦或瑞雪封地的时节......。若大的“园子”里兜兜转转、停停坐坐。目光穿梭在人流如潮的游客的脸上,看到朵朵绽放的喜悦和满足,我知道——玉京山,玉京山脚下的洞口和洞外独一无二的那个瑶琴湖,在我感官的企及和期盼里变成了习惯和漠然,包括那个埋藏心底的仲夏记忆。

图一

月前,陪着几个外埠友人游走了一遍景区:蹬临玉京山顶,凭栏眺望涓涓玉练般的太子河,提耳可辨识的观音山寺的钟声和目能企及的燕丹亭的述说中,心里某个早已钙化的角落竟再一次油然而生一股莫名的情愫。脸,瞬间的潮红——从无知的堤坝上冲涮而过,顷刻间崩碎了厚厚的淡漠。

图二

我知道,其实我并不懂——感官的表层暗示那不过就是一个洞!

有些东西,因为近在眼底或是心里,会阻碍挖掘、发现美的内涵。

如人、如事、如熟悉而又陌生的这个神奇的古洞。

(一)

本溪水洞原名叫谢家崴子水洞

当地百姓习惯把山水转弯的地方叫崴子,谢家崴子因此得名。谢家崴子背倚莽莽青山,面临涛涛河水。玉京山峻峰高耸,太子河清流蜿蜒,一派田园如画,气象万千。人间仙境一般的本溪水洞就藏身在谢家崴子玉京山山腹中。

图三

本溪水洞是数十万年前形成的大型充水溶洞,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至今发现的世界第一长地下充水溶洞,被赞誉为“钟乳奇峰景万千,舟碧水诗画间;钟秀只应仙界有,人间独一此洞天”。

本溪水洞洞口座南面北,洞口高16米,宽25米,呈半月形,上端刻有薄一波手书“本溪水洞”四个大字。(见图一)

洞内分水、旱二洞。

进洞口是一座高、宽各20多米,气势磅礴,可容纳千人的“迎客厅”。大厅向右,有旱洞长米,洞穴高低错落,洞中有洞,曲折迷离,各有洞天。洞顶和岩壁钟乳石多沿裂隙成群发育,呈现各式物象,不假修凿,自然成趣,宛若龙宫仙境。古井、龙潭、百步池等诸多的景观,令游人遐想联翩,流连忘返。

通往水洞的码头,千余平方米的水面,宛如一幽静别致的“港湾”,灯光所及,水中游船、洞中石景倒映其中,使人如入仙境。从护岸石阶拾级而下,通过长廊从码头上船,即可畅游水洞。水洞全长米,现已开发米,最开阔处高38米,宽70米。大厅正面有多平方米的水面,有码头可同时停泊游船40艘,泛舟则可畅游水洞,欣赏水洞之大、水洞之长、水洞之深、飞瀑之美。

洞内空气通畅,水流终年不竭,洞内分“三峡”、“七宫”、“九弯”,故名“九曲银河”。水域沿洞体展开,纵深达2.3公里,而且时阔时狭,迂回曲折,洞内钟乳石、石笋与石柱多从裂隙攒拥而出,不假雕饰即形成各种物象。

这些物象光怪陆离,极具观赏性。从码头乘游艇向里行,可依次欣赏飞泉迎客、宝瓶口、海潮、宝莲灯、群猴、福寿双星、玉米塔、宝鼎、仙丹石、龙角岩、剑群、麒麟岩、瀑布、独角犀、春笋、垂幕、三塔、斜塔、玉象、倚天长剑、孔雀岩、雪山等奇景。它们维妙维肖,形象逼真。特别是玉米塔、玉象和雪山三景,更是名实相符,几可乱真。

银河两岸钟乳林立,石笋如画,千姿百态,光怪陆离,洞顶空窿钟乳高悬,晶莹斑斓,神趣盎然,沿河景点达余处,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泛舟其中,如临仙境,这是水与石浑然天成的神秘洞穴,是迄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最长可乘船游览的地下暗河.

水洞景区的本溪国家地质博物馆

本溪地质博物馆是水洞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馆内充分利用了图片、文字、模型、实物标本、影视、信息系统和多媒体技术,全面展示地球在46亿年的演化过程中,所经历的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以及由各种地质作用造成的地质遗迹。

馆内陈列了本溪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史前地质遗迹,国家级珍贵标本,珍稀标本,其中金刚山义县翼龙本溪甲龙马氏燕鸟吃鱼等系世界唯一的化石标本;中华龙鸟尾羽鸟也是世界仅有的几块当中最精美的标本:幻龙鱼龙和海百合群龟九龙壁等化石标本乃是化石中的珍稀精品。

馆内展示国内外和省内外的多种珍稀、精美的矿物晶体宝石玉石观赏石。集中展示本溪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的地质内涵科学解释以及美学价值。

游客通过观赏便可以学到许多地质学科普知识,地质博物馆是从事教学科研和科普教育的地学殿堂。

水洞景区的硅化木王国

硅化木又称石树。据科学家考证,这些硅化木产生于中侏罗纪晚期,距今已经历一亿八千万年的沧桑岁月。经过火山灰长期的掩埋使这些树木的有机物全部被二氧化硅所取代,形成了现在的硅化木。

硅化木王国是一个迁地保护的硅化木森林公园,是一处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地学研究、科学普及为一体,景色优美,风格独特的地质公园。硅化木以其化腐朽为神奇的特色而享盛名。化石集中裸露,或倒或立,纵横交错,且年轮清晰可辨,具有相当高的欣赏、考古价值。

硅化木王国不仅为前来参观的游客带来游山玩水的喜悦与放松、对大自然鬼斧神工地质奇观的惊叹与了解,还通过类似于恐龙灭绝、化石展示、硅化木迁地保护等景点和对化石保护措施,来引发人们心中深处对现在身处的幸福生活的热爱、对历史文物的热爱,继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水洞景区的瑶琴湖

水洞里的水经侧洞(距主洞口三百米左右)流出,形成一处独特的湖。湖水清澈,鱼儿畅游。湖边树影倒映,桥、亭勾连,仿佛是一幅浓缩的江南画卷。是游客休息拍照的纪绝佳之地

(二)

本溪水洞之秘

1、水从哪来?

地下暗河蜿蜒曲折,河水终年流淌不竭,每昼夜流量可达五千万立方米。这些水是从哪来的呢?

通过示踪试验以及同位素水文学的研究,现已证实其水的来源有三部分:一是源于汤河水的直接补给;二是来源于汤河河床覆盖层下的奥陶系灰岩含水层的岩溶水补给;三是来源于水洞西岸分布的寒武系、奥陶系灰岩含水层的岩溶水补给。这三部分的水汇入水洞地下暗河之后,分别从银波洞(东支洞)蟠龙洞(西支洞─潜流洞)排泄于太子河。九曲银河是暗河的下游段,即从洞到源头长度为m,其平均水深2m,最深达7m,水温保持在7-12℃,据水质简分析和全分析成果证实其水质为优质饮用水。

2、水洞暗河没砂和砾石,只有一种灰色的粉砂质粘土沉积的原因?

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认为:暗河河床没有砾石沉积物,这是本溪水洞的奥秘之一。后经研究结果得知原因有三:

一是,在上游段没有大型入水洞口。如果汤河水的补给为集中流入式,则在上游段必有大型的流入型洞穴发育,存在较大的流入洞口。在水洞的下游段也就会有砂、砾石沉积的堆积了。因为下游段仅有粉砂质粘土沉积物的事实,说明汤河补给区内的河床和岸边,都不会有被冲积层所埋藏的大型流入洞存在。

二是,作为一条岩溶地下河道来说,水洞的发育受到石灰岩含水层中的火成岩──脉岩的干扰与阻隔,好似一堵脉岩高墙筑成的筛子一般,不准砂、砾石通过。

三是,暗河水力坡度极缓,仅有1.5%,流速甚低。不能使砂和砾石搬运到暗河的下游段。

延续暗洞是暗河的上游段,是从源头洞到汤河入渗点这段长约3Km的尚待开发的暗洞。

3、水洞洞口的规模为什么这么大?

一般来讲,所有的地下河溶洞都是入水口较大,出水口较小,可是本溪水洞是入水口看不到,出水口又挺大,这当然是个迷了。经过年朱学稳教授对本溪水洞的科学研究,这一问题得到了圆满地解释。

现在大家目前所看到的洞口,并非是原始的出水洞口,而是由于太子河的侧向侵蚀作用将水洞侧蚀掉其间的一段,这一般长度大约m。因为太子河属于古老的上层遗留河,平面形态呈蛇曲状,所以它的侵蚀作用的能力特别强,完全有能力把水洞拦腰吃掉m。在水洞口的西北方向上大约m远处的燕丹亭下,有一个洞穴,其洞口被太子河淹没,这个水下洞穴原本应与水洞相连,由于太子河的侧蚀作用吃掉了这一段,使水洞成为断头洞,因此水洞洞口并非原始洞口,而是洞的中间一部分,所以洞口就显得非常大,高达5.75m。

关于水洞暗河不见较大入水洞口的解释,根据年的研究成果得知,水洞暗河的补给是以地表水汤河为主,属于侧向输入类型暗河。但中国南方的侧向输入型的地下暗河均是地表水的集中流入,即向含水层的点状灌入式补给。因而有极其重要的流入型洞穴发育,就是有较大的入水洞口。而本溪水洞暗河虽获汤河补给,但并非是集中流入式,而是分散入渗式,因而没有重要的流入型洞穴发育,也就没有较大的入水洞口了。本溪水洞的这一特异现象,为地下河洞穴发育的系统演化理论增添了新的深化模式本溪水洞模式即分散入渗式的侧向输入类型。

(三)

本溪水洞的成因

1、水洞的成因:根据年最新的权威性的研究成果得知它有三个基本有利条件:一是水洞发育在奥陶系下统马家沟组石灰岩当中,该石灰岩层是可溶性岩层,它呈条带状分布在太子河和汤河的河间地带。二是这里的断层、常理裂隙特别发育见有东西向、南北向、北西向和北东向四组断裂构造。其中东西向的F1断层几乎与水洞的延展方向一致。断裂构造破坏了岩石的完整性,同时也是地下水在其中运移的通道。三是在石灰岩裂隙中流动的水,是由汤河水补给的,它具有很强的溶蚀能力。由于上述条件并存于水洞地区,汤河水在石灰岩层里流动,经过几十万年的溶蚀、崩塌作用,最终形成了本溪水洞──大型地下暗河型岩溶洞穴。

2、次生化学沉积:当洞穴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而上升,全部或部分脱离了地下水位后,它就接受地表渗流水的作用。其渗流水在石灰岩的裂隙运移的过程中发生了碳酸化反应。石灰岩的化学成分是碳酸钙含有二氧化碳的水与碳酸钙反应结果,生成碳酸氢钙,因碳酸氢钙溶解于水,它便随渗流水继续往下渗透。这样裂隙不断被溶蚀而加大。如果这种含有碳酸氢钙的水(又称岩溶水)从洞穴的洞顶或侧壁上的裂隙渗出时,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其部分水份蒸发,结果重新在洞顶或侧壁形成碳酸钙结晶,这即是次生化学沉积物。

3、水洞内的各类生物:一般在洞穴中的动物可分三种:一是真洞穴动物。这种动物只能在洞穴中生活,离开洞穴环境在洞外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具代表性的此类动物有:盲鱼、盲鳅、蜘蛛和蚰蜒等。这类动物以眼睛明显退化或消失,有特殊的感应器官,缺乏色素,代谢较低,生长缓慢,繁殖能力差而寿命很长为其特征。

二是洞穴动物。这类动物的眼睛和体色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基本上能适应洞穴生活和繁衍后代。

三是拟洞穴动物。这类动物具有喜洞性,是一些暂居及季节性回洞内生活的动物。

目前在洞中发现的洞穴动物主要有:蝙幅、灶,这些动物多是从洞外迁入暂居的,或是在洞内已经适应了洞穴生马、马陆、蛾等。在地下河中见有鱼(白漂鱼)、虾和河蚌等。从动物的眼睛和体色等器官没有明显变化可以看出活环境而未达到遗传变异的拟洞洞穴动物。

(四)

有关洞穴方面的科普知识

1、岩溶洞穴,也叫喀斯特溶洞。喀斯特一词来源于南联盟(南斯拉夫)的喀斯特高原。因为那里的地貌景观奇特,在石灰岩中有洞穴形成而引起科学家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5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