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30日,游客在贵州织金洞景区游览。新华社记者李黔渝摄
新华社贵阳7月14日电(记者骆飞)地上山石密布,地下溶洞万千。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的贵州省被称为“溶洞王国”。这种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对当地自然、人文生态影响深远。
贵州省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喀斯特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2%。多山少土的岩溶地貌和水文环境孕育着瀑布、溶洞、山谷、湖泊、温泉等丰富的山地旅游资源。
然而曾几何时,沟壑纵横、暗河交错的自然生态一度制约着贵州发展,“地无三尺平”成为全省连通外界的“交通瓶颈”。如今随着交通改善,曾经因山高谷深、群山围困的贵州偏远山区正逐渐发展成为备受游客青睐的山地旅游胜地。
这些年,洞顶植被持续修复,洞中旅游不断优化,享有“中国溶洞之王”美誉的贵州织金洞迎来了生态保护与旅游增长协同发展。
“通过不断修复洞顶植被,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洞顶常年有水滴下来,不断促进钟乳石的生长。”织金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伶俜说,洞中的钟乳石平均年龄50万年左右,不少还在生长,整个织金洞依旧“年轻”。
记者从织金洞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获悉,织金洞是一个多层次、多阶段、多类别、多形态的完整岩溶系统。其囊括了全世界溶洞的主要形态和类别,包括石笋、卷曲石、壁流石等,具有很高的科研和观赏价值。
“从年至今,为有效加强织金洞保护,公司在中央、省有关部门指导下多次修订和完善总体规划方案,在守好生态底线的基础上,谋求溶洞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王伶俜说,这两年,为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公司整合资金6亿元,相继实施了景区风貌整治、灯光亮化提升等工程,努力实现景区绿色转型发展。
年4月30日拍摄的贵州织金洞景区景观。新华社记者李黔渝摄
王伶俜介绍,为了加强溶洞保护,景区积极推行游客限流常态化机制。同时,洞内灯光一律采用冷光源,以实现降低干扰和炫彩增色有机统一。
年,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加入世界地质公园,也是目前贵州省第一个世界地质公园。根据相关要求,织金洞的保护和开发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这些年,我们一直致力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地质科普宣传等工作。整个织金洞有个地质遗迹保护点,其中洞内有49个,保护的责任和压力都比较大。”王伶俜说,除了对地质遗迹加强人员监管,公司还完善电子监控系统,全力扫除地质遗迹监管盲区。
得益于人们对喀斯特资源的有效保护,雄奇险秀的自然风光,别有洞天的溶洞景观,正造福着一方百姓。织金洞风景名胜区游客不断增多,周边村寨也因溶洞而兴,旅游业直接或间接带动1.6万人就业。
正在此间举行的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与会嘉宾就“喀斯特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展开讨论。贵州省副省长李睿说,贵州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多种喀斯特旅游资源,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
在享有喀斯特地貌的资源优势时,也必须清楚认识到,与喀斯特地貌伴生的石漠化、工程性缺水、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依然存在。如何持续治理,加强保护,有效利用仍是生态文明的时代课题。李睿表示,贵州省还将强化综合治理,着力破解地下水污染、生物多样性递减等喀斯特生态环境保护难题。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