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开元十五年(年),李邕途经端州七星岩,被这里的溶洞石室与刻石作品所吸引,于是挥毫写下《端州石室记》一文。意犹未尽,又挥笔落下“景福”两个大楷,刻于洞口右下石壁,后人遂改称石室洞为“景福洞”。
唐长庆四年(年),户部侍郎李绅遭宰相李逢吉排挤,被贬端州司马,上任后闭门不出,独自消化苦闷心绪。一日,李绅听说七星岩中有李邕的石刻,喜得他开怀大笑,上马扬鞭,直奔七星岩而去。跑马徘徊,寻了好一会,忽见李邕手笔顿在眼前,李绅急勒缰绳,坐骑受惊,人立而嘶,一只前蹄“噔”的踏在石刻上,留下深深的一个马蹄印,“马蹄碑”的名称便是由此而来。
李邕,字泰和,年少成名,被召为左拾遗,先后担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故有“李北海”之称。宦海浮沉,屡遭贬谪,后来为宰相李林甫所害,含冤杖毙。他工于诗文,擅长书法,曾以书法、文章、碑刻名著当时,被誉为“北海三绝”。传世作品有《端州石宝记》《麓山寺碑》《法华寺碑》《李思训碑》《李秀碑》等。
《宣和书谱》评其为:“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尤著。初学右军书法,既得其妙,复乃摆脱旧习,笔力一新,李阳冰谓之书中仙手。”李邕书法个性鲜明,呈左低右高之势,笔力道劲,舒放有致,给人以险峭爽朗之感。
《端州石宝记》风姿绰约,寓圆柔于方棱,作楷书已经开合恣肆,舒放自如;《麓山寺碑》乃是行楷,字的结构更加张扬不羁,一路走险,奇诡莫测,而整体上又无不透露着严谨协调,如壮士眉眼,英气勃勃。因文、书、刻俱佳,此碑又被称为.“三绝碑。
《李思训碑》记录唐朝武卫大将军、著名画家李思训--生事迹,被认为是李北海的行书代表作,以行楷写碑志也自李邕而始。虽是行书,却写出晋唐楷书通常所传达的厚重、朴实与庄严,风度翩翩。
此篇书法风格的奇趣,还得益于一种微妙的结构处理方式,那就是字的顶部稍舒张、中下部较紧凑,但觉傲首挺立,颇能想象出羲之白鹅的曲颈。说到底,还是一种天生的俊朗英姿,李邕作书,从来都是一-股英气贯通全篇,字字有势,顿挫跌宕,凛然顾盼,如天兵天将,勇不可当。
清刘熙载《艺概》中说:“李北海书以拗峭胜”,“气体高异,所难尤在一点-画皆如抛砖落地”。“抛砖落地”而不是珠落玉盘,虽然“高异”却接人事尘俗,并非是不可企及的仙气。李邕也只是个深扎世俗的男人而已。
米芾论书历来刻薄,虽然常常偏颇,但也不失犀利他评李邕日:“如乍富小民,举动掘强,礼节生疏。”一倔强、一生疏,已经称得上是李邕的半个知音了。
清冯班更有一个让人拍案叫绝的评价:“董宗伯(董其昌)云王右军如龙,李北海如象,不如云王右军如凤李北海如俊鹰。”鹰体诘屈,嘴爪弯钩凶险,鹰的形象确实与李书最为接近,不知道李邕本人有没有注意过这一物种。
李邕养士,最爱结交名流,周济穷迫,他的支出基本上依靠他为别人撰碑作颂所得的财物。《旧唐书》上说他“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音基,拿东西给人)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钜万。时议以为自古鬻(音玉,卖)文获财,未有如邕者”。
杜甫与李邕有交,他曾这样形容李邕的家:“干谒满其门,碑版照四裔。丰屋珊瑚钩,麒麟织成厨(音记,毯子之类)。紫骝随剑几,义取无虚岁。”
卖文为生可以卖到家财万贯,李邕和柳公权可谓唐朝双壁,但柳公权主要卖书法,李邕则是文章与书翰兼美。李邕的碑文大部分都是伏灵芝、黄仙鹤和元省己三人刻制的,而据明代杨慎的《丹铅录》考证,这三个名字很可能只是李邕的化名。
要养文人和交朋友,再多的钱也不够花,于是李邕犯下了一个为官者原则性的错误挪用公款。他心里也许这样想:钱摆在那儿也是摆在那儿,干吗不给急需的朋友们花,事后填补上就行了。当然,不是每次都能补得好的。
开元十三年(年),玄宗泰山封禅归途中,于汴州接见李邕。李邕累献词赋,甚得赞许,这位屡遭贬滴的陈州刺史忍不住得意下:“我的才能是应该做宰相的。”
所以说人太诚实的话就不要去做官,要做官就早里把这毛病改了,这话说出来谁听着都不痛快,更别说那些忌恨已久的政敌。没过多久,就有人查出他贪赃,下狱逼供一番,再综合一下前面的错误和部分官员的意见,给他定下了死罪。
李邕正在狱中等死,许州一个名叫孔璋的读书人上书玄宗皇帝,说自己愿意替李邕死。孔璋陈述了一连串的理由:
其一,“明主御宇,舍过举能,取材弃行”。李邕虽言行失当,但“学成师范,文堪经国;刚毅忠烈,难不苟免”,无疑是个值得爱惜、值得包容的人才,而陛下您无疑是个明主。
其二,李邕所犯的过错,性质并不恶劣,因为他挪用钱财都是用来“拯孤恤穷,救乏赈惠,积而便散,家无私聚”。
其三,李邕有功,“往者张易之用权,人畏其口,而邕折其角;韦氏恃势,言出祸应,而邕挫其锋。虽身受谪屈,而奸谋中损,即邕有大造于我邦家也。”李邕应该活着。
其四,我代他领死是件皆大欢喜的事,对大家都有利。就我这方面来说,我跟李邕没什么交情,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但我“生无益于国,不若杀身以明贤”。
自古君子惜名,小人爱身,“夫知贤而举,仁也:代人任患,义也。臣获二善而死,且不朽,则又何求?”最关键的是陛下您,我哪里只是为了李邕的贤才而赴死,同时还是为了您爱才的美名和矜能的高德啊!所以陛下不要再犹豫了,快快“宽邕之生,速臣之死”吧!
玄宗看了头一阵大,这倒是个救李邕的好机会,但真的让这个无辜的孔璋去替死,既不人道,又显得缺少创意,当然不可取。于是贬李邕为钦州遵化县尉(在广西南部),大胆孔璋,也流放到岭南。
李邕在边疆屡立战功,不久又返回朝中,做三州的刺史。到京城汇报工作时,经常会出现“明星接机”的场面,“阡陌聚观,后生望风内谒,门巷填隘”。但是,由于朝中树敌太多,待不下去,天宝初,李邕先后出任汲郡、北海郡二太守。
天宝四年(公元年),李白在益都拜见李邕。当时益都城中到处传颂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子被人谋害,妻子持刀为丈夫报了仇,人们正为妻子惋惜,李邕上书朝廷,成功救下女子免获罪责。
见此英勇行径,李白颇有触动,写《东海有勇妇》,诗中说道:“捐躯报夫仇,万死不顾生。白刃耀素雪,苍天感精诚。...海李使君,飞章奏天庭。舍罪警风俗,流芳播沧瀛。
依然是不拘小节的豪爽性格,依然是重义爱土的快意生活,高朋满座,饮酒书文,骑马打猎,广结贤良。如果再来一个孔璋让他多活二十年,恐怕他还是要这么过。太守当了五年,朝中又有了李邕贪赃的传言。
正当此时,左骁卫兵曹参军柳责力因罪下狱。李邕曾经送给柳责力一匹马,宰相李林甫与酷吏吉温忌邕已久,逮住机会借题发挥,严刑之下,逼柳责力诬陷李邕曾暗中贿赂于他,并在他面前非议朝政。
刑部员外郎祁顺之、监察御史罗希奭(音是)领会好上级意思,跑去北海郡,用棍杖将李邕活活打死,时年七十有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