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英灵汇聚之山

《长沙》封面

长沙,“陆有玉璞,水有珠胎”,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城市。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滋润着长沙1.18万平方米公里土地。岳麓山、影珠山、大围山、沩山等名山如天然屏障,环绕着古城长沙。秋高气爽之时,漫步岳麓山清风峡中,会情不自禁发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湘江、浏阳河、捞刀河、沩水等江河似多情少女,投入了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橘子洲、兴马洲、月亮岛等江心洲如一串明珠,点缀在古城紫气青烟之中。伫立橘子洲头,可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可以欣赏“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盛景。

英灵汇聚之山

长沙位于湘江和浏阳河交汇的河谷阶地,周围为地势较高的山峦,可谓“环城皆山也”。其地形属于盆地,习称之湘浏盆地,亦称长沙盆地、长浏盆地或长平盆地。长沙城区西侧为低山区。盆地西侧止于河西岳麓山,山势中部高,南北低,碧虚岭海拔.8米,为岳麓山最高峰。山前有天马山、凤凰山大小冈丘罗列。山后有桃花岭、金牛岭等丛峦叠翠,群山混然一体,形成长沙的屏障。

长沙城西北侧望城区境内分布着元古代震旦纪后期的浅变质岩和板岩组成的丘陵,海拔一般在米左右。滨临湘江西岸的谷山,海拔米。谷山之西有尖山,《明一统志》谓其“巍然一峰,秀出天表”。再西有乌山和云盖山。乌山怪石嶙峋,清代王文清《乌山》诗“日落寒烟归寺院,天空宿雾峦山河”形容其巍峨深远。云盖山位于岳麓区莲花镇境,旧有云盖寺,为唐代长沙“十大丛林”之一。

湘江东岸的鹅羊山,高仅海拔米,但因其庄落平野,使人感觉突兀矗立,相传其为道家福地。鹅羊山东北有黑麋峰,海拔米,山上有洞阳寺,树木葱郁,景色宜人,历代为旅游胜地。再东北有明月山、天华山、影珠山、飘风山等,均为风景秀丽的千古名山。

浏阳市整个地势东北高峻,向西南倾斜递降,越近长沙,地势越低。最高峰大围山七星岭海拔米,是浏阳旅游的首选之地。宁乡县境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缓,大致由西向东倾斜,越近长沙,地势越低。西部有大沩山、扶王山,海拔在米以上,名胜古迹甚多。

岳麓山

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清代诗人黄道让的这句诗,对岳麓山灵动之气作了绝妙的概括。南岳的云气与湘水的涛声在这里汇聚,又汩汩北上,注入洞庭。

岳麓山

岳麓山,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面积约36平方公里,核心景区约8平方公里,是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一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融为一体的文化名山。早在唐宋时期,岳麓山就是旅游胜地。杜甫、刘长卿、刘禹锡、韩愈、柳宗元、杜荀鹤、黄庭坚、陈与义、范成大、朱熹、辛弃疾等诗文大家都曾登临岳麓山,为名山留下了数百首珠玉般的诗篇。诗圣杜甫这样描绘岳麓山:“玉泉之南麓山殊,道林林壑争盘纡。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

爱晚亭

岳麓山最有名的景点为清风峡和爱晚亭。清风峡位于山之东麓。清康熙《岳麓志》载:“清风峡在岳麓寺前,双峰相夹中有平壤,纵横十馀丈,紫翠青葱,云烟载日。当溽暑时,清风徐至,人多憩休,故名以此得。”人们常以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来描绘秋天清风峡的景色,诗云:“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爱晚亭就是取“停车坐爱枫林晚”之意而命名的。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年),为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创建,今与安徽滁县的醉翁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北京的陶然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亭柱上镌刻着罗典所撰的对联,至今历历在目:“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

岳麓山不仅具有令人着迷的自然风景,更有着富有魅力的人文光环。在这几十平方公里的风景区内,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之大成,儒(岳麓书院)、佛(麓山寺)、道(云麓宫)共存一山,历代的文化名人、思想巨匠、老道高僧、骚人墨客均在这里开拓经营,使这座名山为中华文化的壮丽画卷抹上了浓重的色彩。

到近代,岳麓山更加敞开怀抱,开始接纳科学与民主的新思想。近代史上许多著名的英烈,如与孙中山齐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黄兴、蹈海以警醒国人的义士陈天华、领导武昌起义的开国元勋蒋翊武、讨伐袁世凯称帝的护国英雄蔡锷、光复长沙的首任湖南都督焦达峰等都长眠在这千古名山,应验了“青山有幸埋忠骨”的诗句。之后,又有北伐阵亡将士和抗日阵亡将士安葬于此。可歌可泣的壮烈事迹,与岳麓青山融成一体,这是碧血丹枫美景中最具感情色彩的一页。这些庄严肃穆的墓葬均被公布为国家级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节前后,世界各地华人纷纷来此凭吊。鲜花簇拥,哀思延绵,岳麓山成了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圣地。

影珠山

影珠山位于长沙县东北部福临镇,为长沙、汨罗两县界山,呈南北走向,长约7公里,大小山峰70余座,主峰白果树海拔.4米。据清《图书集成·职方典》,“山顶有井,其影如珠”,故名。一说,“影珠”当为“隐居”之谐音,传说晋陶真人尝隐于此。清同治《长沙县志》则云:“影珠山在县东北百里清泰都,山极高大,雄镇一方,半山以上有狮子岩,高十馀丈,下有石洞。可通往来。山之西又起大山,属湘阴(今属汨罗),名曰西影珠山。”

影珠山

影珠山巍峨雄伟,气象万千,晴空登临,长、汨两县风光尽收眼底。清人张启鹏《冬日郊行望影珠山》诗云:“野外天空孤馨闻,霜林秋尽叶纷纷。乱峰无数夕阳冷,知有梅花卧白云。”

山腰狮子岩,突兀峥嵘,两侧石壁陡峭,一石悬空横立,中圆而空,形如啸天雄狮。岩下乱石间,有石洞数个,方圆米,名“九间房”。第二洞内有石桌、石凳、石床、石炉,寒气袭人,传为陶真人修仙炼丹之处。山北朱家岭下仙人洞,两侧碧萝牵绕,洞内水声潺潺,回响于千山万谷之间;山南有九山高低耸立,形状各异,翘尾昂头,如九马奔槽,名九马嘴,为影珠山南部屏障。《今古奇观》载,山上有寺庙48座,点缀于密林幽谷之中,当地有“十二个岭,四十八个庵”之说。

影珠山传说颇多。一说,新庙祀陈公真人肉身。陈真人生前系孝子,路遇美食,必尽老母先尝,否则不食。光绪十一年羽化后“仙躯”不腐,每到农历初六村民为其换袍晒衣,后被毁。又传易公仙居影珠山下,壮年时执畚修路,岩上镌“至治壬戌易公修路”八字,至老结茅舍于道旁,织草鞋为生,食有馀则以赠人。日负秆而坐,边织边焚,一日秆烟不散,结为白云,乘之而去。今名其地为草鞋湾,山曰易公山,后人造石屋祀之,传说旱年祈雨辄应。民国武术小说家向恺然著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中的奇侠也隐居于此。

影珠山北麓陡峭怪峻,形势险要,控长沙、汨罗交通要冲,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年,日寇犯湘,我军曾踞山北腰子坡痛歼顽敌。当年战壕掩体,炮洞弹坑,至今依稀可辨。今建为抗日遗址公园。

东麓西冲原有年创立的影珠女子职业学堂,是清末湖南创建最早的女子学校。创办者黄萱祐是长沙早期著名教育家。年影珠山下又建起一座开物农校,系彭海鲲、彭万硕父子一手创办和发展起来的,以“公、诚、勤、朴”为校训。今校址犹存,树木如盖,名为“开物中学”。

大围山

大围山又名首裨山,位于湘赣交界处大围山镇,西邻官渡镇,东临江西铜鼓,南接江西万载,北靠平江,“冈峦围绕,盘踞三县,因名大围”,总面积平方公里。主峰七星岭海拔米。峰间地势平缓宽阔,形成一个纵横约一二十公里的小平原。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记》将大围山列为第十三洞天——“好生元上之天”。山上岩石神工锼琢,离合成奇,群峰献秀,令人神往。今为国家森林公园。

大围山

大围山山顶的小平原上有天心湖48个,总面积4公顷,又有“白沙湖”之称。秋天,湖畔芦花似雪飘飞,有“西峰雪影”之美誉。小平原东北方古有玉泉寺,今留遗址,相传火烧红莲寺的故事来源于此。西南为船底窝,洞口有石如门立;其北为西岭龙须漕,龙潭瀑布、枫林瀑布、峡口瀑布等多瀑相连,飞珠溅玉,声响数里;沿船底窝溪流直下,行半小时,道旁有“夫妻松”,两株高耸的古松依偎在一起。一为马尾松,粗犷劲拔;一为黄山松,婀娜多姿,天作之合,耐人玩味。元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玄对此赞不绝口,其《登大围山》诗中云:“大围山高高几许,绝顶嵯峨载林坞。石隙花开自春夏,地炉僧拥无寒暑。”

龙须漕右侧有鸡峰尖,状若雄鸡。又5公里许,至细棚子和蛤蟆井一带,山高林密,空气湿润,人迹罕至,一片原始生态。植物有1多种,其中珍稀树种10多个,高大的青泉柳(人称摇钱树)、鹅掌木(马褂木)、香果树和紫荆茶树、穗花杉、银鹊树、志木等珍贵乔木,均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树木。大围山不仅山势雄浑,树木茂盛,云海苍茫,还有许多珍贵的野生动物。诸如云豹、山牛、猿猴、红毛狗、花里狸、穿山甲等。

大围山峡谷——花门河,是一条天生的漂流河,河道狭窄,河水湍急,大卵石多。全程10公里有48个潭、48个滩,最长的潭不到80米,最长的滩接近米。河道迂回曲折,弯道多。“船到山前疑无路,潭过湾转又一滩”,让人有柳暗花明之感。河道两岸植被浓郁,风景优美。漂流沿途典故颇多,有龙王潭、琵琶漕、情人谷、殉情岩、龙虎滩、龟型漩涡、美女梳妆等神奇的景致和传说,使人置身于“人随山水转,心在画中游”的境地。

沩山

沩山又名大沩山,沩水的发源地,位于宁乡市西北部,北邻桃江,西接安化,“周回百四十里”,为雪峰山余脉,最高峰瓦子寨,海拔米。在海拔米上下的崇山之中,隐匿着一块长达数里的盆地,明末举人陶汝鼐《游沩山记》称此盆地“平畴修曲,农世其阡,意乃坦然,夹润林木,且蓊蔚。境幽人淳,鸡犬桑麻,如一小桃花源”。

沩山

关于沩山之名的来历还有一说,即因舜帝有个叫“沩”的儿子在这里开发而得名。相传舜帝南巡带着两个妃子,即娥皇、女英和儿子“沩”,溯湘江,过长沙,跋涉苍梧,引水灌田,因积劳成疾而“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密印寺位于沩山山腰、毗卢峰下的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沩山乡镇。这里海拔多米,虽是山腰,却纵横数里平畴绿野中点缀着一座古寺与传统民居相互映衬的小镇。巷陌之间,青松、翠竹、银杏、红枫相映成趣。密印寺开山祖师灵祐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年),受师命开到此开拓沩山佛场,着手创建密印寺。后逢唐武宗毁佛而停建。唐宣宗大中二年(年)解除禁佛令后,灵祐剃发重新出家,再度来沩山开法。经唐相裴休奏请朝廷御赐“密印禅寺”门额,于唐宣宗大中三年(年)再次建起了这座寺庙。裴休在沩山终老,死后葬沩山乡清溪村端山山腰,墓葬保存良好。端山古木参天,四周有灯盏、长香诸峰,俯视即为碧波荡漾的黄材水库。

现在密印寺山门上还有当年建寺时石刻的“般若道场”四字,寺门两边有“法雨来衡岳,宗风启仰山”的隶书对联,门坊顶上有“敕建什方密印寺”的长匾。史载,唐宋时,密印寺占地广阔,殿宇宏伟,僧众达0多人,寺田亩,盛极一时。传说当时寺内铸有千僧锅,可作0人的饭。宋大观元年(年),铸斤大钟一口,涂以黄金,置之钟楼,晨敲夕叩,声闻数里,加之寺里原藏经文卷,原有田租担,故有“密印三藏”之称。

沩山盛产茶叶,尤以沩山毛尖闻名于世。大约在南宋庆元年间,即公元年前后,沩山毛尖便正式规定为献给朝廷的贡品。沩山茶与密印寺有着不解之缘。上世纪60年代曾发现密印寺大佛殿中大佛像体内藏有茶叶30余斤,揭开时满殿清香朴鼻,令人惊异。

密印寺四周遍布名胜古迹,其下不远有灵祐禅师的肉身寺——同庆寺。稍南有晚唐大诗僧齐己藏修遗址——齐己庵。再南至官山,有南宋抗金名相张浚及其子理学大师张栻的墓葬。往西南至巷子口是南宋状元、礼部尚书易祓的故里,附近有易状元墓。

沩山境内另有千佛洞、小龙潭、芦花泉、应声泉、接龙桥、镜子石、狮子石等自然、人文景观。千佛洞位于崔坪乡,号称“湘北第一”溶洞。洞谷幽深,迂回曲折,洞内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帘、石幔等状如千佛,美不胜收,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作者陈先枢摄影乔育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