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百多年前,有位叫做徐霞客的明代人游遍了中国的21个省、市、自治区。
他用一双脚,丈量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后来《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所记5月19日还被定为中国的旅游日。
在《徐霞客游记》中记录了这样一个地方,说湖南一山洞有千年“真龙”,洞内龙雾缭绕,专家去后感到十分惊讶。
徐霞客与石门龙洞
徐霞客身在江阴的富庶之家,深受世家书香文化的浸染,但是徐霞客对功名却没有那么向往。
他钟情于地经图志,于是少年时便立下了壮志,要“朝碧海而暮苍梧”,走遍中华大地的名山大川。
二十二岁时,在母亲的支持之下,徐霞客终于踏上了远游的路。
这一路,徐霞客遍游包括京、津、沪在内的十三个省、市、自治区之后,年正月,50岁的从江西进入了湖南。
晚上徐霞客住在靛江铺,多年行走在外游山踏水让他习惯早起,因为这样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因为想念着临武的美景,第二天徐霞客起了个大早,一起来便和当地人打听附近有什么好看的。
当地人告诉他,临武的美景多了去。
但最值得看的,当属东北方向十里的那个龙洞,那里景色奇特,徐霞客听完之后不禁喜出望外。
他早闻龙洞之名,很想去欣赏一番,却没料到相隔如此之近。
于是,将行李寄存在旅馆里,即刻出发!
龙洞有什么好?徐霞客考察后给予的评价是:“足压倒众奇矣”“此洞品第,固当在月岩上”。
与龙洞作参照的月岩,在徐霞客的“永南洞目”中,位列第一。
龙洞呢,比“第一”还“第一”。
徐霞客离开靛江铺后东北行四五里,到了斜江。
斜江附近有斜江村,从村里的古建筑看,当时已经有人居住,现有多人。
斜江一带风光很美,小桥流水、村落田野、碧带似的捱岗岭,与远处层峦群山相映成趣。
不过徐霞客却没有进村,而是渡桥上捱岗岭,当地人将那里称为“矮头岭”,是古代从桂阳至临武的驿铺之一万石铺的所在地。
随后,从西北入山,经过小道进入石门村。
徐霞客游龙洞,当时给他带路的便是“石门蒋氏”。
石门村坐南朝北,后靠青山,前临小溪。
村子里还保存了不少老房子,最有代表性的是蒋氏宗祠,虽然门脸不大,但里面两重院落,木制门窗廊柱,格调古朴庄严。
石门村后面的山不高,相对高度不足百米,从屋场后上山,走过一片竹林,穿行一段灌木,只需走十多分钟便可以到达龙洞的洞口。
徐霞客甫一进洞,映入眼帘的便是“百柱千门,悬列其中。”
无数巨大的石柱犹如一道道屏障矗立于洞中。
经过一番曲折迂回,再往前走,穿过层层叠叠的石笋和石钟乳,便能够看到“龙池”。
徐霞客探访龙池的时候,远没有现代人这么方便,他需要撩起衣裳,踏着池边的石埂,小步前往池中。
徐霞客定睛一看,心下惊讶无比,只见:—条白色石龙,伏于潭中。
“石龙颜色白里带褐,身姿蜿蜒,鳞甲遍布。龙尾摇曳,潜入龙池深处。龙头边有一颗圆石,宛若龙珠。龙珠不远处,竟然摆着珠盘。池水澄澈,平静无波,水面在石龙上方尺许。偶尔洞顶滴水,叮咚一声,在水面激起一圈涟漪,渐远渐弱.以至复归静谧。”
龙是中国的传统图腾,象征着权力与威严。
作为一位曾经考察过上百个溶洞的地质学家,徐霞客可谓是见闻奇景无数,但是见到如此景观,徐霞客还是忍不住啧啧赞叹,无怪乎他会在游记里写道:“足压倒众奇矣”。
但是,当时的徐霞客还不知道这惊世奇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是天然造化,还是人工雕琢?
徐霞客没有在游记中作出论断,凡此间种种,皆靠我们后人来为他揭开谜底。
临武石门龙洞之谜
徐霞客对石门龙洞的评价虽然只有短短六个字,但评价的高度绝非一般。
但是,由于徐霞客在游记中的记述严格来说并不属于科学的纪事,而颇有些文学的色彩,所以对石龙的具体位置其实也没有进行详细的描写。
所以,几百年来,虽然大家知道临武有这样一个奇观,但却因为找不到位置,再也没有人对他进行过详细得到纪录。
直到年,网络上出现了一组照片。
那组照片,是摄影爱好者在湖南省临武县的一个石洞里拍摄的,照片上,一条酷似龙形的石头位于水中,表面的岩体就像是龙鳞一样,两侧则仿佛有多个龙爪。
这条石龙与徐霞客游记中纪录的白色石龙已经非常接近。
但有一点却不太相同,那就是颜色。
在这组照片当中,这条石龙不是徐霞客所纪录的白色,而是通体金黄色。
见到照片之后,《地理中国》的摄制组与拍摄者小周取得了联系,这才知道照片的拍摄地是在湖南临武县的石门村一带。
这与徐霞客游记中记载的“石门蒋氏”已经非常接近,那么,这条石龙和徐霞客纪录的会是同一条吗?如果是同一条,为什么两者的颜色会有区别,在这几百年间,这条石龙到底发生了什么?
为了弄清楚真相,栏目组邀请了地学专家蓝晓明一同前往临武县。
几天之后,记者与照片的拍摄者在石门村会合,准备一起探访石门龙洞。
石门村百分之八十的人都姓蒋,自南宋时蒋家先祖迁居于此,至今已经有快九百年。
对于徐霞客笔下的石洞和石龙,石门村的村民们也是知晓一些的。
一个村民回答道,当时徐霞客就是特意来到石门村这里来旅游考察的,他来了只有,这里就成为了临武著名的(古)八景之一。
临武自古山川秀美,其峰峦叠嶂,崇岭绝涧,奇峰异洞,不乏寻幽探胜之处。
古来素有“秀岩风月、龙洞烟云、西山霁雪、舜峰晚眺、挂榜睛岚、武水拖蓝﹑仙境春游,韩山遗迹”八景之称。
其中,除“秀岩风月、龙洞烟云、西山霁雪”三景距县城十余里外,其余五景均集中于县城及郊区,临武古邑可谓美如仙境。
村民还告诉记者,石门村背靠的山叫做后龙山,山上的确有个龙洞,而对于龙洞中的石龙,村民们却说法不一。
有的村民说,里面的龙很大,像水桶那么粗;有的村民说那条龙是黄色的,十米左右;还有的村民却说那条龙是黑色的,像树皮一样。
甚至还有一位村民描述,里面有两三条龙,十多二十米一条,像是带白颜色,又有点像那种金黄色一样。
年纪稍长的村民告诉记者,里面有两条龙,一条是黑的,一条是白色的。
总而言之,关于后山龙洞里的石龙,无论是大小、颜色还是数量,村民们的说法出入都很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从一个村民那里,考察组得知了真相。
原来,石门龙洞的洞口常年云雾弥漫,村民认为,这是洞中石龙幻化成形,吞云吐雾。
而且,龙洞里面阴森黑暗,深邃无比,还经常会有乱石坠落,非常地危险,所以,当地的村民从来都不敢踏进龙洞里一步。
于是,关于石龙颜色、大小的描述,基本上都是道听途说的,没有人真正的亲眼看见过。
与考察组一起去的专家告诉记者,在自然界中,其实形成石龙的景观是完全有可能的,比如在河北省邯郸市的姜窑村就有十条蜿蜒起伏的石龙,最长的可达到米,最小的也有余米。
而那些石龙,经过考察后发现龙头都是当地村民人工制成的,但龙身却完全是自然形成的,他们是由棕黄色的沙子固结而成。
不知临武石龙的形成原因,会不会同这些石龙一样。
不过很快专家蓝晓明就否定了制作组的这种猜想,原因有如下几点。
首先,石门石龙并不是裸露在地表的,也不是地表河内的沙子固结而成,而是位于洞穴当中。
石门石龙是在水里面的,不管是村民们的描述还是徐霞客的记载,这一点都是没有出入的。
既然在水中,那么就不可能像邯郸的大石龙一样发生脱水、固化等各种变化。
所以,二者的成因应该是不一样的。
为了弄清楚石门石龙的真相,在与那组照片的拍摄者小周会合之后,制作组便和小周一起去了龙洞一探究竟。
在石门村的前面,有一条清澈的小溪缓缓流过,其源头就是龙洞,即使在大旱的年份也没有断流,这就是石门村的水源,当地人都相信,是石龙在庇佑着他们。
在穿过一片竹林和灌木之后,考察组发现了一个洞口,就像是隧道一样,约有两百多米的长度。
制作组们走在隧道里,当地的向导告诉记者,这道门就是石门,也就是“石门村”名字的由来。
专家发现,洞内的岩石是石灰岩,洞壁上的石块是沉积的石钟乳和石幔。
专家说,这里原本是一处地下溶洞,有暗流从这里穿洞而过。
之后,由于构造运动,溶洞露出地表,在流水的溶蚀之下,岩石被不断坍塌,洞口扩大,最终才形成了今天的模样。
离开了石门之后,考察组继续向前行进。
当时正值盛夏时节,山里烈日炎炎,树木丛生,十分湿热。
但走着走着,突然一阵凉气扑面而来,让大家都倍感凉爽。
当大家开始搜寻这股冷气从何而来时,在二十多米外看到了一个洞口,向导告诉他们,目的地到了。
刚刚靠近洞口就看到丝丝云雾从洞中缓缓地飘了出来,就像是一条透白色的轻柔丝带,云雾时而浓,时而淡;最浓烈时,整个洞口都被云雾笼罩。
专家说,这是因为洞穴外的两股空气交汇,所以才会形成这样的奇观,因为现在正值盛夏,内外温差大,所以云雾就更加明显了。
走入洞口映入眼帘的是高大宽阔的洞厅,还有一些粗细不一的石柱,与徐霞客所描写的却又有些出入,不像他所写的那么壮观。
专家注意到,地面遍布无数的碎石,他分析,应该是在徐霞客考察之后得到树百年里,龙洞所在的这片区域可能发生过地震和坍塌等地质灾害,所以石柱才会断裂破碎,百柱千门得到景象自然也就消失了。
了解到这样的情况之后,考察组们打着手电筒继续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着。
龙洞门地形复杂又有很多的支路岔路,所以一行人找石龙找得十分费劲儿。
一直埋头走了二十多分钟,终于来到了一个开阔的地方,在这个洞厅的一个角落,一条蜿蜒曲折的,就像是蛇一样的物体出现在了大家的眼前。
拍摄者小周告诉他们,这就是他当初找到的两条石龙的其中一条。
这条石龙通体颜色灰白,与徐霞客记载的石龙很是相似,但是体长只有一米左右,与《徐霞客游记》中的描述不太一样。
除此之外,在这条石龙的旁边,也没有徐霞客所描述的“龙珠”和“龙盘”。
而跟让大家惊讶的是,在这条石龙上面还有明显的刻痕,于是专家断定这条石龙原先也是自然界沉积而成,但是是后来被人工雕饰了形状,并不是徐霞客所记载的那个天然形成龙形的。
于是,一行人又继续寻找,大约走了一个小时,考察组又进入到了一个高大空旷的洞厅当中。
在洞厅的东边,记者们发现了一个水潭,水潭里隐隐约约似乎有物体盘旋,随后考察组乘坐皮划艇准备去一探究竟。
划了几分钟,考察组来到了这个奇特物体的旁边,只见这物长约五六米,宽约三四十厘米,蜿蜒曲折,形状似龙,但周边依然没有出现“龙珠”和“龙盘”,据此可以断定,并不是徐霞客所见的那一条。
由于今天进入龙洞的已经很长,考虑到大家的体力,考察组决定下次再来继续探寻。
几天后,考察组再次进了龙洞。
这次,他们选择了另外一个岔路口,继续寻找徐霞客笔下的那条白色石龙。
很快,他们走到了一个石幔林立的地方,不远处有一个水潭,灯光打向水面,只见一条弯曲的石龙潜向水底。
这条石龙长十多米,粗半米多,颜色微微泛黄,龙鳞和龙身都清晰可辨,在龙的旁边,有两颗大小不一的圆石。
较大的一颗,中部凹陷下去,将眼前的景象和徐霞客游记中所记述的对比,发现这条就是徐霞客所记载的那一条。
专家说,整个石龙都是天然形成的,其中,龙珠就是石笋,整个石龙栩栩如生,也无怪乎之后前来考察的湖南省文物局的退休专家会被这条石龙所深深震撼。
石龙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还需要近距离观察。
与徐霞客当时可以直接下水不同,现在专家们需要借助皮划艇才能靠近石龙。
近距离观察之后,专家推测,这个龙身可能是一种特殊的边石坝。
这个边石坝之所以没有呈现出一般来说的梯形状,是因为龙身其实是蜿蜒盘旋在几个边石坝的最上层,非常特殊。
最初,在同一时期,洞中先是形成了几个大小不同的边石坝,随着不断生长,他们逐渐相连在了一起,看上去像是一个天衣无缝得到整体。
而最巧合的是,其最上方弯曲的曲度恰好和人们想象的龙体非常相似。
而龙身上的两种不同的龙鳞,一是因为最上方的浮出水面发生了干裂,第二种是当年石幔磨成的缝。
但是,为什么当初徐霞客笔下的白龙变成了如今的“黄龙”呢?
专家认为,这是因为溶洞来水不是一成不变的,来水大时,石龙淹没在水里保持白色,有时碰到干旱天气则露出水面,暴露在空气中,发生氧化的同时也可能掺杂进了泥土等物质,这样天长日久,白龙也就变成黄龙了。
至此,石门龙洞的石龙之谜就此被彻底揭开。
原来,让徐霞客赞叹不已的石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
石龙与旅游
年1月18日,在湖南省临武县举行了“华夏微影(临武)龙文化微电影小镇奠基仪式”。
其中“临武龙宫”成为了重点的旅游开发项目,规划投资6亿元,与通天景区进行整体开发,打造一个“龙”的世界,形成中国响当当的文化旅游名牌。
年,郴州市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发布快讯,郴州市规划设计院的院长曹诗国等领导人汇报了石门龙宫景区的规划创意方案,并且积极推进项目的进行。
当年4月,郴州市文旅广体局调研组还到了临武县调研项目建设情况。
到年开始,临武龙宫就已经正式对游客开放,被称为石门龙宫生态旅游区,位于“最美传统中国古村落”的石门村。
门票免费,许多游客都对其做了旅游攻略,游客在攻略中贴心提醒,洞内湿滑,要穿好防滑的鞋子。
洞内奇石林立,灯光打上去宛如人间仙境,石龙依然静静地盘旋在水中,享受着人们口中的惊叹。
年的初春,湖南的天气还未转暖,但这份大自然的馈赠,就静静的矗立在那里,等待着慕名而去者们的观赏。
参考资料
《临武石龙压众奇》湖南日报年
《徐霞客郴游之路》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石门龙洞》中国地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