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吟
——吟唱水库淹没的原富楼水洞
作者:许志满
人人都有故乡,那是生命的来路,是滋养身心的地方。她衣裙漫飞,温柔如水,令人魂牵梦绕、终身难忘。然而,我的故乡却沉入观音阁水库的水底,只留下一缕“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的乡愁。
故乡在,游子尚可顾;故乡失,春光亦不度。曾几何时,失去故乡的我梦含热泪,披月挽萤,去追寻朦胧月下的那潭净水,那神秘面纱下的水仙洞,那四季皆景的大美之地,那个曾经养育过我的小山村,用心灵叩开那道厚重的历史闸门……
在“万山重叠,路径纷歧”的本溪县东北部,有一个东临新宾县的双台子、杨岭子,南与南甸镇的二道河子、金边寺、下崴子比邻,西南与久才园子接壤,西与蛤蟆岭、富楼乡的刘家哨搭界,北与和新隔河相望;东北与赵甸子相接,形同如意的明珠小山村,百十户人家如珍珠般地撒落在从大沟至小沟、下堡、上坎近2公里的公路两旁,这就是我的故乡:原富楼(公社)水洞(大队)。
卧龙潭
在数十平方公里“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版图中,群山环抱,良田千亩,一条玉带般的太子河演绎着“长河流月生丽质”的陈年古韵;一眼遇涝不增,遇旱不减,严寒不结冰,三伏凉气袭人,有着美丽传说的神奇山泉——卧龙潭瑰丽神圣,梳理和歌唱着小村的清秀、温婉和祥和。
在《铁刹山志·四外分八宫篇》中有这样的记载:
“长白山势自东北来趋,注本山坎宫之苍龙山。此山脉起于长白,经完达山,过临江,绕金川,至兴京永陵启运山,实为有清发祥之地。下迄长春岭、苇子峪、下夹河,乃转至苍龙山。山之北坡有来龙宫,为本山下院,开山道士孙永贵所创修。中有水洞,曰:卧龙潭。夫山曰苍龙,宫曰来龙,潭曰卧龙,盖皆因长白龙脉得名,可谓天开胜境矣。相传有水眼金睛大仙自东海来至本山,从长眉李大仙修道,驻卧龙潭。潭水喷流极旺,下流入太子河,居民引用水力,上下设香磨六盘。水又分二派,北派经兴京孔家岭;南派由平顶山、二道黄岭子,下回转至本山北马家城子而西,苍龙山南坡有进边寺,后山有通仙洞,云是水眼金睛仙之别居。康熙三十二年,本山道士任清慧在此创修朝阳观。乾隆二年,复经道人沈教玉重修,居民吴玉珠、孟永元赞助之。此坎宫之大势也。”
是的,故乡的山叫“苍龙山”(村里人称大排子),庙叫“来龙宫”,泉叫“卧龙潭”。那就是令人心驰神往、意动神飞的 奇景——富楼水洞。
水洞(村)是一个与水结缘的小山村,“青山无墨千年画,流水有声万古琴”。主河流太子河波澜壮阔,气势磅礴,高歌猛进,不知疲倦地弹奏水流交响曲;而“小家碧玉”的“卧龙潭”则比较低调,波光粼粼,涟漪微动,如羞涩的少女在低吟浅唱。“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当你荡一叶扁舟,摆渡朝霞晚月时,游船如犁,船移景换,春日摇出一潭花枝,夏日摇出一潭青翠,秋日摇出一潭明月,冬日摇出一潭银光。
水洞之美天造地设。
由本村发源的卧龙潭和小河沿地处水洞村的腹地,河水清澈,水草丰盈,鱼翔浅底,微波荡漾,“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飞禽栖憩流连,岸边杨柳成行。春夏秋三季,柳丝摇曳,水鸟鸣翠,是一幅浓缩版的江南水乡胜景。而到了冬天,卧龙潭则显示出“你从画中来”的美——“雾凇鸳鸯图”。由于水洞的冷泉是恒温,“严寒十里不冻冰”,所以严冬的水洞河雾气氤氲,烟云朦胧,绵延十里,呈现出一条流动漂浮的“蒸汽带”。在冷空气的助推下,将沿河两岸的物体幻化成冰肌玉尘的银色世界。而立于岸边的草木则被雕刻得晶莹剔透,琼树银花,固化成“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胜景。
电站上游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库容水面在蓝天的衬托下仿佛是一块蓝宝石,熠熠生辉,折射出金丝玉缕的七彩阳光。身着彩服的鸳鸯宛如一群顽皮的小精灵,在“蓝宝石”里毫无顾忌地追逐嬉戏,给水洞装扮得如梦如幻——这一 胜景可持续整个冬天,给人们带来无比震撼的视觉享受。
(富家楼水洞,孟庆昊提供)
故乡有着美丽的传说:
其一:卧龙潭是水眼金睛兽的洞府。
水眼金睛兽乃东海一龙,能腾云驾雾。因为到铁刹山随长眉李大仙修行,夜住水洞河。北宋哲宗年间,辽国势力逐渐衰败,东北出现多个军事政权,其中渤海慕容氏所建的傲来国势力 ,达到半个辽东。当时傲来国的势力中心就在清河城至马城子一带,国都设在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战略要地马城子。
宋徽宗时,朝臣李纲等上奏建议出兵辽东,一可保国安民,二可扩土开疆。宋徽宗便命杨家七代之后杨士瀚为大将军,率领五千精兵征伐辽东。虽然杨士瀚是一员猛将,使一对擂鼓瓮金锤有万夫不当之勇,杨家军也多经战阵,但由于千里奔袭,后续无力,加之求胜心切,又不熟悉辽东的地形地貌,不得不暂时驻扎在河边相对平坦的树林里,与傲来国兵隔河对峙。傲来国兵仰仗地形熟悉,在夜间利用夜幕的掩护分三路偷袭宋军大营。
杨士瀚慌忙率军迎战,无奈地形不熟和疲劳应战,宋军伤亡惨重。杨士瀚身中数箭,战马陷于淤泥之中。杨士瀚妻子班秀英身怀六甲,打马冲出重围在茅庵庙里生下一子。班秀英撕下一块战袍,咬破手指,在战袍上写下孩子身世,包在孩子身上,将孩子放在香台上,然后操刀上马返身救夫。在树林前的淤泥里,班秀英找到已战死的杨士瀚悲痛万分。眼见大营被傲来国兵占据,粮草已被烧毁,班秀英只好带残兵败将回朝。
铁刹山长眉李大仙将孩子收养,起名杨金豹,教授武艺和战阵之法。十八年后,杨金豹长大成人,长眉李大仙告知其身份,并授之以神骑水眼金睛兽,然后下山寻母。杨金豹下山后得知杨家正被张邦昌部将黄子凌的火焰金睛兽困在金陵城,便利用水眼金睛兽灭了火焰金睛兽,将杨家将救出,一路护送回归故土西安。水眼金睛兽返回卧龙潭继续修行,成为我故乡的保护神和百姓的精神图腾。
其二:后金时期,卧龙潭的仙名远传,求仙拜仙的香客众多,有人就利用卧龙潭的水和当地的木材加工线香。其中有孟、张两户做香的人家,因为争夺在卧龙潭洞口的香磨作坊位置互不相让大打出手,忽听一声霹雳,从洞口上方掉下一块巨石,不偏不斜落在卧龙潭洞口的正中央,把水流均匀地分成了两股。从此孟、张两家消除纷争,在巨石两侧各按一盘香磨加工线香,并且买卖兴隆——人们说,这是水眼金睛大仙在终止纷争。
其三:苍龙山顶(村里称大排子)宛如仰天长啸的龙头,蓄势待发。在绵延数公里至韭菜园子河东的龙脊处,有一方不足1平方公里的小平原,周围山坡环绕,如一把巨型太师椅坐落其间。在此南望,太子河南北两源汇入一股,有滔滔入怀之势,是藏风蓄水的风水宝地,传说此地乃是“长白龙脉”,村里人称之为“龙湾”。不知何时被何人施法术破了脉象,致使“龙湾”现出3个大坑,漏了风水,所以此地后被称作“三漏岭”。三个至今还在的“漏坑”无声地传唱着故乡的美丽与神奇。
故乡多有神奇的史实:
在故乡卧龙潭发生诸多神奇的真实故事,这里仅采几支。
1、水吸木船。
大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的一个夏天,年轻气盛、胆大心细的本家哥哥许志本只身深入卧龙潭洞内探险。他用蜡烛照明,用木杆撑着一条小木船逆水而行。
但见“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冷气分青嶂,余流润翠微”。洞内“神斧天工筑溶洞,钟乳倒立练神功。石笋石柱齐捧场,千滴万滴送清凉。”顶悬玉灯,钟乳林立,千姿百态,晶莹剔透。“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溶洞之美,疑为瑶池宫阙。
最让他惊讶的是:洞壁上一条“金龙”在灯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刚开始是逆水行舟,撑船比较吃力。随着行程的延长,发现洞里的水面越来越宽,空间越来越大,行船越来越稳。到 小木船竟然自动前行,形成船被往里抽得“倒吸”之势。怕出危险,许志本急忙原路返回,结束探险。“卧龙潭”洞里的世界从此不得而知——许志本卧龙潭探险之事在我的上辈尽人皆知,并且得到许志本次子许广义的证实。
2、鱼“刷洞子”
卧龙潭有个奇特的现象:日常的洞外电站蓄水区里没有大鱼出没,只有成群结队的“柳根子”肆意穿梭。可是每年都有一次鱼“刷洞子”的奇观——先是卧龙潭水突然浑浊,然后洞内的鱼类大量涌出洞外,待水清后又返回洞内。村里人称此现象为“鱼刷洞子”,作者也曾亲眼目睹过一次。
那是年夏天的一个星期三中午,我从赵甸念书(当时我们村学校只有1-4年级,5-6年级需要到赵甸学校读书)放学回家,走到“洞盖子”(卧龙潭洞口上方的公路)路旁坐在大树下休息,俯瞰卧龙潭的美妙景致。突然,发现洞里的流水陡然浑浊起来,然后是一群群一尺多长的黑鱼从洞里鱼贯而出,大约持续半个小时左右,景象煞是壮观。
当我回家对父亲讲起这件奇闻时,他竟平静地说:“那是鱼在刷洞子,就类似你们学校打扫卫生一样,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刷一次。”
观音阁水库落成蓄水后,人们多次在库区发现巨大的黑鱼,或许是故乡卧龙潭的产物吧。
3、省主席住过我们村。
据县史办《张学思同志到水洞》(原县文史办副主任孟昭勖撰写)记载:年2月,遵照毛主席“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指示,辽宁省主席(省长)张学思(张学良的弟弟)率辽宁省政府和省军区两大机关撤出沈阳,在搬迁通化的过程中路过我们村。省主席张学思召集全村群众开会并讲话,号召百姓们跟共产党走,受到了村民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原本打算仅住一日,后因张主席的爱人在水洞村马成生家分娩一名女婴,所以住了三天才走。当时全村仅有八十多户五百二十几口人,却接待三百多人和大批车辆的庞大队伍。乡亲们不仅主动腾房、腾地,为省主席一行的食宿提供便利,而且积极响应省主席的号召,一些适龄青年陆续加入到解放军队伍里,普通老百姓则积极参与为解放军烙煎饼、筹军粮、抬担架等支前活动。
4、“来龙宫”曾经鼎盛一时。
在上坎(水洞村地名)孟昭显、沙广志家的附近,曾经有一座气势恢宏、金碧辉煌的道家建筑:来龙宫,系东北道教发源地九顶铁刹山的下院。自“乾隆”以后的香火达到鼎盛,成为地区百姓的朝圣之地。由于巨大的市场需求,催生出兴隆的制香业。仅卧龙潭从洞口到太子河不足1公里的流域内,竟有6盘香磨(利用水的落差带动石磨,加工线香)昼夜制香。
“来龙宫”的建设不仅体现了“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要求,而且门前有潺潺流水,远处看卧龙潭入怀。在“来龙宫”的院内,还悬挂一口大钟。一是用于镇压“火山”(半拉山)之邪,二是镌刻捐赠者的名字。其中我的祖先“许天豹”的尊名也赫然在列。可惜这一历史陈迹在“文化大革命”(-年间)的“破四旧”(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中被毁。
5、不孝之人得报应。
村里有个叫王某林的人是个不孝之子。20世纪40年代的一天,他把老母亲打了一顿后去卧龙潭用 炸药炸鱼,结果鱼没炸着却炸掉了自己的一只手。村里人说:这是水眼金睛大仙显灵给不孝之人的教训。
6、逢旱求雨、有病讨药。
解放前,水洞是个三面环水的村庄,远离城市、交通闭塞、缺医少药、资讯不畅。村民自救的方式有两大类。一是每逢大旱之时,村里人就自动组织起来,杀猪宰羊,敲锣打鼓地到卧龙潭求雨;二是家人有病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到卧龙潭讨药。据许广义口述,他十来岁时多次受老人指派,到卧龙潭的大石头上讨药。
7、中流砥柱。
年8月4日,本溪县遭遇特大洪水。我的故乡也是“水漫金山”,汪洋一片。全县在太子河上修建的众多小水电站除了我故乡的水洞电站外,其余小水电站全部被洪水冲毁。当时有句顺口溜说:“一龙(指河)十八站(指电站),一场洪水都不见。”水洞电站虽然被洪水围困,但没有被冲毁。为了 限度地为政府抢险和百姓转移避险提供照明和供电,水洞电站站长、共产党员王昌仁亲临电站一线坚持发电,最终将高贵的生命定格在闪光的工作岗位上,化作本地区抗洪抢险的中流砥柱。
8、故乡曾是鱼米之乡。
“8.4”洪水之前,从“月亮湾子”下的“大岩沟”南岸、“柳条沟”门前至卧龙潭,是数千亩的优质稻田。春天,蛙声四起,昼夜鸣唱;夏天,稻禾茂盛,满眼碧翠;秋天,金黄一片,稻浪滚滚;冬天,生产队集体打场、脱粒,为国家送交优质公粮(每年80万斤左右)。
进入冬藏季节,故乡的男人们主要负责磨米、打柴、杀猪等重体力活;女人们则开始泡汤子、烙黏火勺、做豆腐准备过年——全村呈现出一幅鲜活的农家欢乐图。
——故乡盛产鳌花(村里人叫鳌口)、重唇(村里人叫重重——音:虫)、细鳞、嘎牙子、鲶鱼等名贵鱼种。
我的少年时代主要经历过在卧龙潭钓柳鱼、在大岩沟下“捂子”(音:悟,柳条编的捕鱼工具)和“墩瞎胖头”(用较沉的鱼钩坠钓瞎胖头,村里人叫“墩”)、在“前门口”(村前太子河)挖“鱼窖”、在“月亮湾子”“照蝲蛄”等河鲜捕捞活动,每每收获颇丰。既丰富了生活,培养了情趣,又学会了生存技能,养成了劳动习惯。
故乡的仁人志士
当然,故乡也为社会输送了一批仁人志士,比如:
低调到无人知晓的战斗英雄——我亲叔叔许富武,从年参加解放战争到年的 ,始终是机枪射手,在战场上杀敌无数,屡立战功,但是他从不炫耀自己的军功。在粉尘较大的本钢耐火材料厂工作几十年,任劳任怨,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死于矽肺。
用毛笔书写青史的长者——我家邻居孟昭勖,解放前参加革命,对本溪县的近现代史了解较多,且毛笔书写本溪县史志,其软笔行书字体在本溪县书坛占有一席之地。
在“万岁军”考入军校、入伍三年就提正营(后因叔叔冤假错案拖累转业),副县级退休的许广义,是本溪县一中首位投笔从戎的学生会主席。
“文革”前考入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孟昭题是北师大的高材生;谭景玉(以后改名谭景吉)是吉林大学的高材生。
大专院校老师——我亲弟弟许志海(可惜英年早逝)和孟宪珅是辽宁科技学院的老师。
后辈中的包莉,博士生毕业;许景熹,大连理工大学毕业;在本钢总院工作的韩秀萍等……还有一批在故乡磨砺过的下乡知识青年也大多事业有成。
如果不是水库动迁移民,或许“天开胜境”的故乡后代人中“代有人才出”。
故乡曾是山乡夜明珠。年,当地政府在故乡引用流量3.6立方米/秒的卧龙潭水,兴修设计水头为5.5米,1台机组、装机为千瓦,年发电量为65万千瓦时的小型水利发电站一座,不仅照亮了清河城、富家楼、南甸子、偏岭4个乡镇,而且提供了生产生活的动力用电。当时有顺口溜赞曰:“水洞水,清又清,严寒十里不冻冰。过去升香求过雨,如今发电照全城(清河城)。”
为了助力电站的顺利落成,故乡人不仅无偿地出让土地,而且出工出力,全力以赴地参加电站建设。该电站建成后一直稳健运行,截止年观音阁水库落闸蓄水拆除前累计发电量达万千瓦时。
35年的光辉,35年的璀璨,我的故乡以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奉献精神,为本溪县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人虽词赋不工,但挚情所致,亦撰《卧龙潭赋》以赞之:
巍巍苍龙山,悠悠卧龙潭。聚天地之灵气,积风水之典范。半潭清泉照明月,一洞古风笑桑田。那水,暴雨不涝,久旱不欠。严寒不凝,三伏生寒。恒温且清澈,氤氲四季天。飞瀑转电能,光华谱新篇;那仙,水眼金睛兽,从师李大仙。助力杨金豹,巧解杨家难,勇灭敌神火,扬名天地间;其德,润一乡以福泽,保四方以平安;其仁,求雨赋甘霖,求药送仙丹;其义,平商家之怨恨,诫逆子之凶顽。那胜,杨柳枫串成环形堤岸,春之勃发,夏之温婉,秋之火红,冬之璀璨。鸳鸯戏水欢,鹭鸭舞翩跹。兼有香火祭福地,婵娟拜洞天。喜看冰封时节,雾凇傲霜雪,灵水腾紫烟。一曲上善欢歌唱不尽,四季水天胜景望不断。道是仙池阆苑,却藏凡尘 。呜呼,如今更居泽国,不恋仙名咏传。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故乡之美也令在此奋斗过的人眷恋。
年9月19日,于年下乡到水洞村的刘明强、王影香、尚书成三位知识青年从马城子乘船,造访了他们阔别了半个多世纪的第二故乡。虽然水洞村已是汪洋一片,但他们如活地图一般,如数家珍激动的指点着山岭沟壑的名字和水下谁家的位置。其激动的表情、喜极而泣的泪花被照相机保留下来。
当我登临坝长米、坝高82米的大(1)型工程——观音阁水库坝顶放眼南眺,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尽收眼底。设计为21.68亿立方米、水面面积为81.4平方公里的库容烟波浩淼却深沉如佛,静如处子却蕴藏无限能量;而凭栏北望,那闸口飞水和彩虹交映,则显示出“滚滚长江东逝水”叠加七色阳光的胸怀、气概和美感。
资料显示:观音阁水库不仅满足了太子河下游本溪、辽阳、鞍山、营口4市人民的生产、生活用水,特别是保证了辽宁省重要工业基地、商品粮基地的用水;每年增加供水量11.73亿立方米,使流域内新增水田面积24.7万亩;将流域内万亩农田以及水利设施等防洪标准提高了至少50年一遇以上(年甚至更多),而且使流域内新增供水发电装机1.95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为万千瓦小时……
这一切,都有我故乡及故乡人的一份慷慨、一份贡献。
年观音阁水库动迁,户名故乡人像当年支援解放战争、 一样,为大局舍小家为大家。挽妻携子,告别了他们祖祖辈辈依恋、繁衍、生息的风水宝地,踏上前途未知的外域。
他们无愧于故乡——卧龙潭的人。虽然没有清华北大的学历,没有貂绒皮草的穿着,甚至脚上有牛屎,但在他们身上展现出的是中国精神,所挺起的是民族脊梁,他们理应得到社会的讴歌和时代的唱颂!
云不知下落,月不明所踪。“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曾经灿烂光华的故乡——富楼(乡)水洞(村)已沉没水底,化为历史云烟。我 能做的就是:祝福动迁到外地的父老乡亲“所求皆如愿,所行化坦途,多喜乐,多安宁!”
故乡恒昌,心田永驻,余之愿也!
这是年1月参军离开故乡的本文作者
作者简介
许志满,辽宁省本溪县人。年11月出生。年入伍,任炮兵第十师第四十五团公务班班长。年参加工作,历任中国农业银行本溪满族自治县支行副行长、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本溪满族自治县支行行长,年退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