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纭毓散文集《桂林游记》序:别赶路,去感受路

文:水孩儿

《桂林游记》是9岁的张纭毓即将出版的第一部散文集。

张纭毓7岁开始和我学习写作,7岁的他牙齿还未换,用俗话说叫做“乳臭未干“,他小小的个子,活泼的性格让我脱口而出,喊他”小豆子“。他高兴地应着,爽快的笑声也像秋阳下爆裂的豆子。

小豆子第一篇文章是写去赛罕乌拉草原宿营的事情,第二篇文章还是,不过第一篇他写的是带队的小蓬老师,第二篇写的是在草原上抓到的放屁虫。看得出,小豆子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

那个夏日,正赶上小豆子的生日,我带他去赛罕塔拉游玩,教他写游记,小豆子像一匹脱缰的小野马在赛罕塔拉草原上撒着欢儿,他一会儿围着敖包转上三圈,一会儿去薰衣草花海拍照,一会儿又跑到草丛里逮蚂蚱。

回来的时候,已经快走到大门口了,小豆子忽然松开我的手,说:“坏了,水孩儿老师,我的杯子丢了。“

还未等我说话,他转身一溜烟已经跑远了,边跑边喊:“水孩儿老师,你在这别动,等我!”

一个小时过去了,因为小豆子没有手机,我和他联系不上,我想去找他,又担心他回来找不到我,我待在原地,像热锅上的蚂蚁,心里干着急。

眼看着已经中午了,怕小豆子走丢,我实在忍不住,便顺着我们走过的路边大声喊他的名字边四处寻他。

走到去往敖包的路边时,忽然从草丛里探出一个小脑袋来,对我做了一个手势:“嘘!水孩儿老师,别叫!”

我正愣神,就见小豆子从草丛里面跑了出来,小拳头紧紧地握着,手舞足蹈地冲我说:“水孩儿老师,我捉到了一只大蝈蝈!”

小豆子跑到我跟前,“哎呀”一声松开拳头,只见一只大黄蜂赫然在眼前,刺扎进了他的掌心。

“哎呀!被蛰了!”小豆子紧忙将大黄蜂扔掉,依然笑嘻嘻地仰着小脸看着我。

我又气又笑,忙从路边掐了一截马齿苋,将汁液涂在他的手上,帮他消毒。

杯子没有找到,还挨了蛰,但小豆子并不气恼,一路上笑着和我讲述他捉大黄蜂的细节。

回去后,我带小豆子去吃了一顿麻辣烫,吃完饭又带他买了一个新杯子,小豆子乐得合不拢嘴,不小心,一颗小乳牙掉在桌子上,小豆子捡起来,冲我说:“看,太开心了!我的牙都乐掉了!”

第二天,我在书院给小豆子过生日,他闭上眼睛对着蜡烛许愿,许了个什么愿望呢?小豆子说保密。

在之后的一年间,小豆子坚持每周都要写一篇文章,其中的《报仇》入选文集《半亩花田》,《写大字》荣获萧红杯文学大赛二等奖。

今年暑假,小豆子和妈妈去桂林旅游回来,又来到书院,他告诉我他要写一篇游记。我问他,桂林之行能不能写一篇五千字左右的长散文?小豆子点点头,说能。

我不得不佩服小豆子超乎常人的毅力,每天上午,来到书院,他就跑到我的卧室,关上门,开始写作。有时候中午吃饭,我忘了叫他,等到下午一两点钟我去卧室休息,才想起他来,敲几次门,他才大声回应:“谁呀?”

听到是我的声音,才慢吞吞地打开门,说:“我还没写完呢,我再写一会儿。”

第一天下来,我问他写了多少字,他答三千。

第二天再问他写了多少字,他答六千。

三天下来已经写了一万字了,我问他写完了没有,他答,早着呢,刚上飞机。

小豆子的回答让我惊讶,一万字刚上飞机,这是打算写多长的长篇散文呢!

“一万字才上飞机,那你这篇游记是不是能写十万字呢?”我开玩笑似的问。

“能!”没想到小豆子略加思考了一下,朝我认真地点点头。

我的惊讶瞬间转变成了惊喜,接下来我和小豆子达成一个协议,如果他完成了这部长篇游记,我就满足他一个愿望。

“我想拜你为师。”小豆子答。

“好!只要你完成这部长篇,我就收你为徒!”我俩就这样愉快地决定了。

之后的十天里,小豆子开始以每天五千字的速度行进着,写到最后,干脆变成了一天一万字。二十天下来,小豆子这部十几万字的长篇游记终于完稿,9月3日那天,小豆子正式拜我为师,《桂林游记》是小豆子送给我的拜师礼。

小豆子创造了一个奇迹。

打开《桂林游记》,很难相信这是一部年仅9岁的孩子写的书。书中大量的民谣,儿歌都是他自创的,其间穿插着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以及关于地理,物理,昆虫的各类知识。这部游记不单单写的是他自己的桂林之行,里面的人物还有妈妈,弟弟,七月老师,小蓬老师,和队员们,故事来自于所见所闻,也来自于老师和妈妈等人的讲述。

这完全是长篇小说的结构和写作手法,小豆子将平时我讲的人物,故事,景物,游记,梦幻,传说等写作技法融合在一起,像是一部百科全书,有趣,有料,有味。

飞机在跑道上疾驰,嗡嗡的飞机声,机身在跑道飞蹦起来,一下两下,飞机翅膀平行配合,突然机头向上倾斜,再加速,飞向了蓝蓝的天空。

从上往下看,长相各种的大山尽收眼底,还有几座小小的房子,像是隐居者的,又或是村民的,不知是什么人,总之是为这连绵的大山做了一下衬托。似乎有很多长长的小河在缓缓的流淌,从天上看,宽度不够一毫米,可在地上看,真的是很宽很宽,谁知差距千里的说法在这样的场景前对上。正因我们在高空,才能俯视这壮阔的大地。

我们穿越了云层,在我们身边的云层,拼凑成白色的山川河流,波澜壮阔。透着云层,看到蓝的像蓝宝石一样的天空,又看到云雾缭绕的大地,虽然有着云朵的阻挡,但我还能看到那些白色的小房子。我们来到了全是云朵的穿越地,东南西北都是云。

到了桂林,七月老师带领我们去吃早餐,我们在屋门前的那条街一直向南走,大约走了十多分钟,还没有到,路长加闷热,我们走得气喘吁吁。路旁一家铺子挨着一家铺子,铺子没有门窗,门头一个卷帘门全代替了,铺子里的摆设一眼就看得清清楚楚。水果铺子的水果琳琅满目,这里特有的水果,让我眼前一亮,比如黄皮果,还有好多我没见过的水果。清晨的空气跟晚上的空气,跟包头的空气可比不上,这里的空气很闷。等早餐的空儿,妈妈给我讲了一个《三重巨浪》的故事。

此行团队里除了熟悉的小蓬老师,七月老师,蟑螂老师,还有三个从来没见过的教练。

罗教练,女,年出生,广西桂林人,酷爱户外运动,曾多次参加世界级户外赛事活动,最厉害的是参加过铁人三项比赛,铁人三项包括自行车、跑步和游泳。身材娇小的她,皮肤黝黑紧致,根本看不出岁月在她脸上留下过的痕迹。一身凯乐石户外装备,专业的罗教练,一定能带我们度过不一样的桂林之旅。

阿牛教练,中年男人,最深探索过米的溶洞,是国家探洞协会成员,曾协助央视拍摄溶洞,专业级探索溶洞教练。擅长探索未开发天然溶洞。有自己的溶洞探险队。

陈教练,四五十岁,桂林水上项目专业教练,在后边的相处中,陈教练淳朴友善,对每一个队员都非常关心,会将自己经验分享给大家,培养我们的能力,陈教练也对昆虫很了解。

探险开始了——

山洞里除了头灯能给我带来光,再找不到有光的地方,听大人常说:有光的地方就有希望。希望就是生命、就有动植物。但在这个没有一点光的地方,常年恒温20摄氏度的“地心”世界,寄居着在洞里生活着的灶马、蝙蝠、马陆、岩燕、癞蛤蟆、洞娥、几乎透明的蜗牛……这些都是珍贵而神秘的洞穴生物。

为了补充体力,队员需要返回去吃饭——

我们按原路返回,虽然刚走过一次,但还是很新奇,头灯光束中,好多小水粒漂浮,让人误以为是灰尘,洞穴像一个超大净化器,净化出这么干净湿润的空气。这个大净化器还有会生长的石头,也太酷炫了!心中像燃起了一小团火苗,等着七月老师带我们揭秘。

远远的看见大人们围坐在一起,上前一看,有的打开包装,有的撕开米和配料倒进米饭桶里,有的运送到阿牛老师跟前,阿牛老师支起一口锅烧水。

我们都抬着头看向断崖上面,上面还有灯光,我们还有一些队员没有下来,一定是害怕,正在做心里斗争。我们便想了一个主意,冲着断崖上大喊:“吃饭啦!吃饭啦!快点下来啊!好香的饭啊!再不下来,就没有啦!”大家一起喊叫,真是声音大呀!这声音,震得我耳朵都快聋了,果然团结的力量是无限的。

“陈教练,陈教练,能为我们讲讲溶洞里我不知道的东西吗?”

我们打开防蚊灯,那亮闪闪的灯光将陈教练和好奇的小伙伴聚在一起。

“我们在探洞的时候,会有许多坑坑洼洼的小水坑,会让爱干净的小朋友畏手畏脚,总在思考怎么走能够不湿鞋,绕过这些小水坑。大家想知道这些都是怎么形成的吗?”

“想!”

“还记得教练跟你们说过,这里有很多地下河,这是被冲下来的,这些水从洞的石缝里流出来,然后顺着石头流下来聚集成一小块,一小块水坑。下面的地下河顺着地下的流向一直流向山体外……地下河的水应该是很猛烈的,一组数据,让大家体会一下。桂林的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万千瓦,占全国水力资源总量的2.6%,居全国第8位,可开发装机容量达到1.万千瓦。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红水河、黔浔江、郁江、柳江和桂江的干流上。”

“教练,教练!万千瓦是什么意思?”

“万是数字1后面四个零的另一种形式,千瓦是发电量的单位。大家知道发电站吗?发电站的原理是:水流冲击叶轮来发电,水流流量和高度一定时,它所具备的动能和势能,转化成的电能就是一定的。水的蕴藏量是指所储备的水能够转化成的发电量,所以用千瓦来表示。等你们再大一点就会明白了!”

“老师,这是哪个学科的知识啊?”

“是物理,千瓦是物理中的电量单位!”

我们的眼睛闪烁着光芒,物理……

来到又一个山洞,这里是石头林。这是一万年前造化的钟乳石和石笋,钟乳石像是我们北方冬天下完雪,中午大太阳照射,雪融化后,顺着屋檐流下,下午太阳落山,温度降低,又马上冻住的冰柱。石笋就像是春天到了,地面上冒出来的竹笋。阿牛老师告诉我们,它是微量石灰岩溶解于水后,经过千万年的滴流而逐渐形成的。石笋也是由带有石灰物质的水滴造成的。石笋是钟乳石的亲密伙伴,当洞里的水低落下来时,石灰质也在地面上沉积起来。当地人形容钟乳石是“先生”“长辈”,石笋是“后生”“晚辈”。钟乳石是神奇的会生长的石头,是寿命最长的石头,它每一百年才生长1厘米。钟乳石最下端是滴水管,水一滴一滴从上而下低落,静静地听,是清脆的滴水声。老师还让我们仔细找找小水滩里有没有透明小鱼,观察一下小鱼有没有眼睛,据说溶洞里的小鱼是不长眼睛的。这里的钟乳石差不多比我都高了,一个石柱,像不周山一样上连着天庭,下快接近大地,这钟乳石的年龄可有多大呀!在来到这里之前,我认为石头是没有生命的,而现在,我认识了会生长的石头,会长大的石头。也许我再一次来到这个世界,再次来到这里,钟乳石会向我招招手,又长了一厘米的钟乳石肯定会说:“你好,我的老朋友!”

我上前摸了摸这吉祥鱼,每片鳞片都雕刻出来了,大自然也太了解中国文化了,雕刻的这么栩栩如生,难道是真的活鱼吗?不,很多年了,难道是鱼的活化石?凑上前闻一闻,啊!有一点点泥土的味道。再仔细地闻了闻,啊!好一股历史的味道呀!真让人想了解以前的事呀!

还记得这个山洞是楚国时期百姓躲避战乱的地方,洞门的城墙有三米厚,城墙一直到洞顶,当时的建造者为了隐蔽和防范,也是用心良苦。但山洞的城墙远远比不上帝王城的,靖江王城坐落于桂林市漓江西岸,是明朝藩王靖江王朱守谦的藩王府,靖江王城外围有国内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城墙。由于靖江王城地处桂林市城市中心地区,因而有“阅尽王城知桂林”之说。现在也是广西师范大学校区之一。

我们爬啊爬,终于走到了一个神秘的地方。这里像是有人专门摆放的石头,洞壁的石头光滑。我们突然发现洞里的墙壁上写着一首诗,使用尖锐的东西刻上去的,上面从左到右竖着写着:金银三千两,深埋一千丈。唯下苦功夫,藏宝居可得。

有一本书里这样说,当悲伤的水流入稳重的山,水这可怜的悲伤也勾起了山的悲伤,于是他们的心一起碎了。水把头埋入地下,山却把新的碎片一块块收好。于是就有了迷乱复杂的溶洞,就有了千姿百态的石笋,就有了洞口突突的泉水。

猫儿山是广西第一高山,周围全都是高大而笔直的绿色竹子简直就是以前隐士居住的环境一样。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北方民不聊生,南方山清水秀的地方,成为隐士的首选。隐士是特别有才华,不愿意做官的人,他们是自由的。北宋王安石先生为他隐居的好朋友湖阴先生写过这样一首诗: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看看湖阴先生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多让人羡慕!大概猫儿山里也住着很多隐士,我要去找找。

这篇十几万字的游记涵盖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初读身临其境,再读爱不释手,其中可圈可点之处甚多,我在此无法一一细数。最让我感动的还有三个细节,其中一个是小豆子看到烟花,想起了火药,想起八国联军,暗下决心一定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还有一个细节是在饭店外面看到一条流浪狗,他想起了书院的饭桶。那时候他每天拿钱买香肠给饭桶吃,弟弟没有买,因为弟弟把20块钱给了一个可怜的老奶奶。第三个细节是搭帐篷时,他在帐篷里装上小夜灯,小帐篷特别温馨,特别有家的感觉。因为他听爸爸说过,爸爸无论回来多晚,奶奶总会把留一盏厨房的灯等他回来,这是奶奶对爸爸的爱,也是家的等待。

有人说小豆子是神童,他不是。但他具有超人的毅力,他爱读书爱写作,是个有担当有爱心的且自律的孩子。他大量的阅读让他掌握了各种知识,这些知识便是构成这部长篇游记的主体。

最后的结尾耐人寻味。小豆子想起了明朝万历年间的徐霞客,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他要和徐霞客一起旅游,把他的游记放到徐霞客的游记里,他还要跟他成为朋友,游遍国内各大景点。

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的秘籍是:别赶路,要感受路,才能在旅途中发现更多的意外之喜。而小豆子写《桂林游记》的秘籍是:遵守安全环保的原则,收集见闻、感受和收获。

谢谢小豆子,用二十天的时间创造了一个奇迹。少年强则中国强,更谢谢小豆子,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水孩儿

年11月4日于内蒙古包头

张纭毓

张纭毓,年七夕出生,9岁。有作品刊发于《半亩花田》《萧乡文学》等杂志,散文《写大字》获得萧红杯文学大赛二等奖。长篇散文《桂林游记》计十三万字,为小豆子的第一部长篇游记,签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

水孩儿

水孩儿,原名吴艳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内蒙古大学第九期高级文学研修班、鲁迅文学院。

自16岁开始文学创作,曾在《文艺报》《草原》《包头日报》《中华艺术家》《中国当代CEO》杂志等发表作品二百余篇。26岁以剧本《家长里短》为人所共知,《中央电视台》《中国妇女报》《辽宁青年》《河北日报》等三十多家媒体为其做过专题报道。

出版有散文集《妹妹,你是一滴纯净水》《魔幻小狼窝》《一朵云》、诗集《一本草》、评论集《鸢尾集》、长篇小说《亡国之君李煜》《那段梦里花开的日子》、非虚构《二月或雨水/封城记》《忽然而已》《黄河好人》等十余部。主编文集五十余部。

其中评论集《鸢尾集》获得包头市第十一届文艺振兴优秀作品奖。非虚构《二月或雨水/封城记》入选年中国作协深入生活扶植项目。长篇纪实文学《黄河好人》入选内蒙古自治区宣传部重点文艺工程扶植项目。

喜琴棋书画柴米油盐及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出生于河北唐山,现居内蒙古包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1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