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喀斯特,人们想到最多的是广西、贵州、云南、重庆等地区,因为这些地区有著名“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质奇观(世界自然遗产)。
如果说北方喀斯特,零散分布的也确有不少。但属于世界级典型喀斯特集聚区,只有有一地。
对,就是位于北京西南部的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公园实际包括毗邻的河北省部分地区)。
且是目前全国41处世界地质公园中,北方唯一的以喀斯特地貌为主体的世界地质公园。也可以说是中国最北的世界级喀斯特奇观集聚区。
典型喀斯特景观分布示意图因为相对干旱,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没有南方那样发育完全,但对于北方地区而言,类型之多、规模更大,景观之奇,也堪称中国北方喀斯特之最了。
以景区等级而论,该地区集聚了4处4A级喀斯特地貌类景区,数量竟占北京地区全部4A级自然景区的1/。而且涉及到多种喀斯特类型。
还有一处并非等级景区,却是精彩绝伦的天坑奇观,精致之美北方唯一。
顺便说明一下,4A级自然景区在北京地区就是自然景区里的最高等级,北京没有5A级自然景区。
十渡(4A),北方唯一的喀斯特峰丛及喀斯特大峡谷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园区之一,景区面积达01平方公里。拒马河总体从西向东蜿蜒流过,侵蚀深切北京面积最大的石灰岩地区,形成太行山脉北段最陡峭、最典型的喀斯特大峡谷,也是北方唯一的世界级喀斯特峰丛-峡谷地貌区。
拒马河是北京五大水系之一,发源于河北涞源,是北京(河北)唯一没有断流的河,百万年持续的侵蚀和溶蚀双重地质作用,对主要为10亿年前的白云岩、灰岩等碳酸盐岩进行鬼斧神工般地雕琢,造就了“小桂林”般的秀美喀斯特山水。
石花洞(4A),北方层数最多的溶洞和大规模“石花”铺满洞壁也是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园区之一。石花洞的的神奇之处是上下共有7层,最下层还有地下暗河。
石花洞所处地层为奥陶纪(4.8亿年-4.4亿年前)石灰岩。
7层分别于不同的地质年代形成,是代表7次地壳抬升的纪录。层数之多,规模之大,成为北方喀斯特之最。石花洞被誉为“北京的地下明珠”。
洞内巨大的石幔以及石旗、双彩石盾、龙宫双柱等石钟乳景观,堪称中外溶洞微地貌景观的精品。
属于同一旅游区的银狐洞,发育有地下暗河,是华北地区唯一开放旅游的地下暗河。最为著名的是酷似猫头银狐的大型针簇状晶体(也属钟乳石),全身布满洁白“毛发”,晶莹剔透,珍贵稀缺,绝美无比。
八奇洞(4A),有神奇的“8”字形褶皱及八大奇观在世界地质公园的毗邻区域(不属于世界地质公园,位于门头沟区),洞穴奇观也堪称世界级。
全长米,以独特“8”字褶皱以及八大奇观而著名。洞内有一洞厅,长余米,宽10余米,高余米,洞厅规模堪称华北之最。
洞内最窄处犹如地下裂缝,上窄下宽,如“一线天”却看不见天日,最宽处不足1米。上不断滴水,地下河不断冒水。局部呈狭窄倒“V”形,是为异形洞穴奇观。
洞内褶皱8字、飞龙在天、通道奇险、前龙后虎、神锅、济公、龙潭、奇特壁画等八大景观,均为自然形成,栩栩如生叹为观止。
美中不足的是,洞内人造设施太多,干扰了游客对自然洞穴的探索和观赏。
圣莲山(4A),形似莲花的喀斯特侵蚀溶蚀山地奇观是世界地质公园的组成部分。
地貌属于石灰岩侵蚀山地,成景岩石是5亿年前的石灰岩。
因侵蚀、溶蚀作用,还有原岩地层的褶曲,山峰区域形如莲花,又因为是北方著名的道场(道教山),故名圣莲山。
除了道教人文景观以外,景区专门开辟了典型地质遗迹观赏区。包括“圣米”、溶洞、地表岩溶地貌等。其中“圣米”,是随溶洞变迁,外部流水进入溶洞沉积成岩再次被冲蚀溶蚀形成的非碳酸盐岩颗粒。还融入了神秘的传说,更成为神奇的一景。
还有诸多其他喀斯特地貌景观。
潭柘寺天坑(非A),虽规模较小却是北方罕见的精致天坑奇观既不属世界地质公园,也不是等级景区(尚未开发),却是北方罕见且精致的天坑奇观。
与著名的潭柘寺景区毗邻。
该区域位于世界地质公园连片碳酸盐岩区域东北,西南距石花洞和银狐洞14-15公里,成景岩石属奥陶纪(4.4亿年-4.8亿年前)石灰岩地层。石灰岩层巨厚,地层有较大的倾斜。
论规模与南方天坑无法相比,即使不能算作天坑,至少也属于天坑形成初期的天窗。
规模虽小,却“五脏俱全”。
坑壁钙华发育,冲蚀痕迹明显,说明曾经有地表水像瀑布一样流入坑内。
应属冲蚀型天坑,坑底曾经有地下河(现在不可见)。
坑内(竖洞)同时拥有钙华沉积和侵蚀双重微地貌,钟乳石造型也颇为丰富。瀑布状钙华岩壁、石幔、石帘、石柱、石花等应有尽有。。
坑底面积虽小,却生长这一棵大树,树冠直达“天窗”。
南方天坑有地下森林,此处天坑却有地下独木奇观。
这就是北方唯一的世界级喀斯特地貌奇观集聚区,京郊旅游不能错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