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处处不乏神奇迷人的自然景观。
位于浙江省的金华就是一座美丽的山水之城,有以双龙五洞为代表的溶洞奇观,也有以方岩山、九峰山为代表的红层丹霞地貌美景……
今天,就跟随叶圣陶先生一起去感受一下金华双龙洞的神奇吧!
叶圣陶(——),原名叶邵钧,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中国童话创作的拓荒者,文化教育界的巨匠。年开始发表小说、新诗、散文、文学评论和话剧剧本。代表作有散文集《脚步集》,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溶洞指的是地下水长期沿着可溶岩层层面、节理、裂缝等进行溶蚀,塌陷扩大而成的洞穴,一般分为水平型溶洞和垂直型溶洞两大类。
溶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洞内有各种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如钟乳石、石笋、石柱,并常有地下河通过。洞内温度变化小,冬暖夏凉。我国著名的溶洞有广西桂林的七星岩、芦笛岩,广东肇庆的七星岩,江西宜春的竹山洞等。
第②段说山上的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有精神”说明映山红长得旺、长得壮,充满生机。这里运用了拟人、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映山红的喜爱和对自然的崇尚与赞美。
第③段“一路迎着溪流”中的“迎”字点明作者是逆溪流而上的。简短的一句话交代了溪流与双龙洞的关系:溪流是从洞里流出来的,要游览双龙洞就必须“迎着溪流”。而水的流向是本文的另一条行文线索。
第⑤段“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中的“贴”字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全身紧靠着船底,没有一丝缝隙的状态,说明仰卧的姿势低得没法再低了,更衬托出孔隙的低矮窄小,从整体上起到了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效果。
第八句话中“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丝不动紧贴小船的船底平躺,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低矮窄小的特点。第七、八句话用“感受……有感觉……”写出了作者通过孔隙进洞时的真实感受,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当时受到的“挤压”感。让我们在惊险的体验中感叹自然造化的神奇。
作者通过介绍小船的大小——“两个人并排”“刚合适”,说明船小;进出洞的方式——靠工人来回拉船,因空间太小,无法划船,只能拉船进出洞;自己的亲身经历——“仰卧”“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从侧面展现了孔隙低矮、狭小的特点。
作者采用仰卧的视角,运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子“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来准确、清楚地表明自己受到的“挤压”感及紧张心理,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感受身受。
文末独句成段,语言简洁明了。作者只用了一个“又”字就说明了自己出洞和进洞的方式是相同的。详略得当,也避免了内容上的重复啰唆。
我们在描写景物时,要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这样才能做到条理清楚,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
本文就很好地抓住了游览的先后顺序(路上<途中>→洞口→外洞→空隙→内洞→出洞)和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空隙→外洞→洞口→随山势流下山去),并将这两条线索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文章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满山的映山红,时急时缓的溪流,宽敞的外洞,内洞中多姿多彩的石钟乳和石笋……随着叶圣陶先生的足迹,我们也跟着畅游了一番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形象生动的描写让我们似乎看到了溶洞里千姿百态的奇景,真切感受到了孔隙的狭小。大自然可真是一位技艺精湛的魔术师啊!有机会一定要去亲自游赏一番金华的双龙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