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鬼吹灯的小伙伴对其中的古滇国应该还有些印象,那么古滇国真实存在吗?献王真实存在吗?事实上,它们还真的存在过,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真实的古滇国,它就在今天的昆明中部地区。

故事发生在年,云南滇池附近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里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大事足以改变整个历史记录进程。

小山村叫石寨村,那里的人们安居乐业,突然有一天,来了一支考古队,声称这里有一个大的墓葬群,村民们一听觉得这是个新鲜事儿,纷纷四处打探是怎么一回事儿。

结果这么一打听,让村民们惊掉了下巴!

墓葬中居然出现了大量的金器、玉器,且其中的青铜器样式还异常的精美,其程度与商周时期的作品相差无几,按道理来说,这一地区是没理由出土这种规格的物品的,这令考古学家们感觉非常的惊奇,他们赶紧用碳14的检验方法进行了时间估算,结果居然得出了年这个吉利数。

年前是什么时间呢?了解历史的小伙伴都知道,这个时候正值战国时期,有这些精美物件不足为奇,但问题是它们出现的地点不太对呀,这个问题令当时的考古学家百思不得解。

直到时间来到5年后,要不怎么说文化是第一生产力呢!郭沫若绝大多数人都知道吧!年的时候,正担任中科院院长的他前往云南视察,当他看到这一批文物时,马上联想到了《史记—西南夷列传》提到过的两个国家,它们分别是夜郎国和古滇国,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古滇国与墓葬群所处的位置极为接近。

其实关于古滇国的记载那叫一个少的可怜,只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中有过几句话的记载,其内容大概是公元前年,也就战国末年,楚国当时派出一员大将西征,这员大将名叫庄桥,勇猛异常,可当他来到滇池附近的时候,秦国那边突然开始攻打楚国,两个边陲地区相继沦陷,如此一来庄桥回家的路便被堵死了,庄桥思索再三,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占地为王自立了门户,也就形成了记载中的古滇国。

公元前年,适时西汉元鼎六年,汉武帝最终决定向西攻伐,到了公元前年的时候,汉军取道巴蜀地区,直捣滇国,滇王眼见来者不善,赶紧递上降书甘愿俯首称臣,汉武帝一想,反正那么远我也不想派人镇守,干脆赐了个滇王金印搞了个滇人治滇的政策。

话说天下大势,就从没有一直消停的时候,过了刚二十年的安定日子,这面汉昭帝刚一上台,滇国这面马上起兵反攻,但总有句老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汉昭帝再不济,手下总有那么几员猛将,当时已经攻破益州的滇王被王平所击败,这一次战况比较惨烈,滇国人因为这一次战乱国破家亡,也因为这一战,汉朝的记载中再无有关滇国的记载了。

对应着这段记载的是从古墓中发掘出的滇王金印实物,但令考古专家奇怪的是,如果确认了这里就是滇王的墓葬,那都城理论上来讲应该不会距离太远,这理应是传统,要知道古时候车马很慢,总不能为了一次祭祀走上那个几个月的路程吧,可专家们在附近找了又找都没能发现滇国的都城所在,也不禁让所有人都为此画上了一个问号。

就在大家以为这将成为一个千古“悬案”之时,一个潜水爱好者发现了令人兴奋的事情。

时间是年,他正在滇池东南面的澄江抚仙湖下练习潜水,这一次他游的比较偏,可也是这次偏让他发现了大量的水下建筑,于是他马上将这一发现反馈给了有关部门,这可让一直专研滇国墓葬群的小伙伴们乐开了花,但那个时候我国的水下考古还不成熟,时间一托就托了10年之久,直到年才第一次进行了水下勘探,而后第二次勘探也拖过了年。

经过多次的水下勘测,专家们发现这座建筑上有着人面图像的雕刻及一些形状奇特的图案,还发现类似金字塔一样的建筑样式,水下面积大概有2.4平方公里,全部建筑以石头为材料建造而成。

综上所述结果一出来,专家们顿时泄了气,本想着有了一线希望,结果等了这么多年还是空欢喜,首先就是那些雕塑图案,它们看起来与滇国时期的图腾相差的时代太远了;其次是从占地面积上来看,这个体量有点过大了,根据考古记载,那个时期的都城建筑面积一般都是在1平方公里左右;再次也就是建筑材料和风格了,要知道,汉朝时期的建筑风格多以木制为主要建筑材料,这与石制的相差甚远。

如此一来就产生了不同的猜测,一说可能是时期推算错误,也有人说从出土文物的样式来看,其样式和种类根本不可能属于滇国时期。

首先我们来看上面的这个物件,它叫貯贝器,是做什么用的呢?存钱存贝壳的物件。

再来是上面这一件,它叫铜鼓,上面一个一个的都是不同形态的小人儿。

出土的青铜玉器上面还有许多鎏金嵌玉的工艺,比如上面这件,这些铜器的铜锡配比精确得令人咋舌,其上的花纹更是令人惊叹竟如此流畅。

可能有小伙伴说,也不足为奇了吧,那个年代的工艺应该可以呀!

是的,那个时代是可以的,但根据考古记载,在古滇国那个地区,大概从多年前才从石器时代进入到青铜器时代,从时间上来看,这真不是普通的晚,但从考古中专家们似乎又发现,那里的过渡时期虽然晚,但似乎那里的工匠从进入青铜器时期之后就像开了挂一样,好像不用去任何地方进修就可以上来就搞高段位的青铜器,有一说一,其实这并不合理不是嘛!

如果非要将这些BUG想通,那也就只能存在一个可能性了——“进口”。倘若这个猜想合理,总要有个输入来源来才对,专家们一想,要进口高段位的青铜器,就一会要有人员往来,难道说古滇国的居民其实还是个外来户吗?

顺着这个猜想,专家们查阅了各种资料,首当其冲的要数考古学家范勇。

范勇认为,古滇国人有很大可能性,来自于四川三星堆,时间可能要再向前年,大概是多年前,三星堆人由于气候原因(也有说是洪水或者是生存资源短缺)四散离开,这也使得三星堆最终走向的国破家亡的地步,而后随着迁徙的脚步,有一部分人顺着岷江来到了一个叫弥牟古镇的地方。

三星堆遗民在这里小住了不久之后,再次顺着南方丝绸之路向南挺进,一直到了滇西洱海附近,走到这的时候,迁移的一部人对这里非常喜欢,于是就决定留下来与当地人一同生活,其余的人可能就继续向南进入了东南亚地区。

范勇凭什么这样说呢?他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根据《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的“靡莫”指的就是古滇人,“靡莫”这两个字听起来是不是有些耳熟?是的没错,这与前面提到弥牟古镇似乎有些谐音,如此一来,极有可能是当地人因为口音的问题,把来自于弥牟听成了靡莫。

其实这个推断并不了范勇的一个孤论,因为在之前考古学家童恩正教授的相关记载中,也有着关于三星堆人迁移的证据,比如在云南洱海曾出土过古蜀样式的青铜弋,如若从时间上推算,这些青铜器出现的年代正是三星堆复灭不久的节点,并且在这些青铜器出现之前,当地应该仍然处于石器时代。

古滇人的来历似乎已经有了眉目,那后来他们又去了哪里呢?

曾经有一种江湖传言说在云南的大山里有许的地道,古滇人顺着地下通道四散去了东南亚或其它地区,但这种传说过于江湖,玄幻的让人觉得不具任何合理性,于是也就只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了。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滇人其实哪也没有去,他们只是融入到了附近的村庄人群之中,比如现在哈尼族男巫师用来祭祀的铓鼓舞,就与古滇国出土的青铜雕像极为相似;再比如花腰傣,也就是女巫,她们在族中的地位极为重要,与此相符的是古滇人也是这样,古滇人甚至将女巫当时的地位记录在了当时所铸的青铜器之上。

还有一种比较传幻的猜想,滇池的附近有一个大概多公里长的溶洞,它的尽头就是红河岸边,也就是从家里,古滇人渡江去了东南亚地区。其实这种说法与之前提到的山底隧道说有些类似,但为什么它显得有那么些靠谱呢?

证据就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岛上,那里居住着一群巴达克人,他们居然跳着曾经滇国最古老的舞蹈,住着曾经属于滇国人的船屋,那里也有着一群地位极高的女巫,不公如此,他们还有着古滇人特有的二次葬习俗。

什么是二次葬呢?

就是家人在去世之后先入土,之后经过3~5年再次遗骸挖出来,再送往祖先的公墓埋葬,根据巴达克人的传统,只有经过了二次葬,一生才会画上圆满的句号。

曾在抚仙湖畔的澄江金莲山中被发掘一座古滇国的古墓,当时发掘的场面令专家们差点惊掉下巴,因为他们不敢相信眼着发现了一个“万人坑”,那里层层叠叠埋葬着遗骸,专家们开始以为这些人是死于疾病或者是战乱,然而经过化验之后,并没有在这些遗骸中发现能够佐证的东西。

后来专家们通过大量的古籍查询,终于发现了古滇人二次葬的民族风俗。

一个又一个的证据,都在证实印尼的巴达克人就是古滇人后裔,但由于目前古滇人遗骸还没有任何DNA能够被提炼出来,所以还无法进行最终的检验测试,所以小伙伴们,你觉得这个可能性是多少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9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