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溶洞石 >> 溶洞石历史 >> 亚特兰蒂斯之谜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90321/6983179.html

那个被人们传说了几千年的神奇之地“亚特兰蒂斯”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过?如果存在,又是如何突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的?索尔兹伯里的史前巨石阵到底是谁建造的?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用的?在南美的秘鲁荒原上纳斯卡线条是外星人还是当地土著居民的杰作?它们究竟是怎样绘制的?它们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

一段段远古的文明在回望中逐渐展露出她神秘的笑靥。智慧的古希腊,伟大的古罗马,永恒的古埃及,虔诚的古印度,美丽的巴比伦,苦难的犹太,神秘的玛雅、印加、阿兹台克……它们中有的涉及一时一事,有的扩及一国一族,更有的牵涉到一个失落的世界。人们已经解答了很多,就像一个成人一般追寻着自己儿时的记忆。可是解答的越多,无法解答的也就越多,也就越是惊叹于前辈的伟大,越驱使着人们热情地去拥抱曾经灿烂的童年。

庞贝古城是怎样覆灭的

年,那不勒斯国王的御前工程师阿勒比尔奉命去勘测一条年前开凿的引水隧道。他在那不勒斯西北部20多千米的地方开始挖掘。挖到6米多深时,发现了一具手握金币的木乃伊和一些色彩鲜艳的绘画。经历史学家认定,阿勒比尔下挖的地方正好就是已经失踪了多年的古罗马名城庞贝。人们在阿勒比尔的率领下,开始对庞贝古城展开发掘工作。当时发掘的目的,主要还在于寻找一些艺术珍品和金银财宝。到了年,有一个叫约翰的德国人,凭着自己苦学来的知识,从挖掘出的杂乱零碎的遗迹中, 次整理出庞贝古城的原样。

从年以后,经过多年系统的大规模发掘,庞贝古城基本上已经重见天日了。发掘的结果表明,庞贝古城是一座背山临海、繁荣热闹的避暑胜地。它位于维苏威火山东南脚下,离罗马千米,距那不勒斯23千米。庞贝城建在面积约0.63平方千米的五边形台地上,有一堵长3千米的城墙。城墙共有7个城门和14座城塔。城里“井”字形的纵横街道,把全城分成9个地区。街道由石块铺成,在主要的街道上,还有马车留下的车辙。在街道的十字路口上,有带有雕像的石头水槽。水槽和城里的水塔相通,供市民使用。街道两旁有商店、饭馆。墙上还有广告和标语。城南还有一座可容纳名观众的大剧院。此外,竞技场、体育场、酒店、赌场、妓院和公共浴室应有尽有。这表明,庞贝古城当时已经成为古罗马帝国达官贵族们的游乐场了。

在重现的庞贝古城里,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生活突然中断时的情景。餐桌上放着没有吃完的带壳的熟鸡蛋和鱼,面包炉里有烤好的面包,商店前柜上放着硬币,瓶罐中有栗子、橄榄、葡萄、小麦和水果。已经化成化石的蒙难者完好地保留了当时遇难时的表情、姿态和动作:有蹲在地上双手捂住面孔的;有趴在地上不断挣扎的;有头顶枕头仓皇外逃的;还有小女孩抱着母亲的双膝号啕大哭的;乞丐拼命攥住零钱袋;奴隶角斗士死在挣不开的铁链上;看家犬前腿跃起,猫儿钻进柜底……整个庞贝城好像一部电影定格在某一瞬间。这些尸骨周围被火山灰泥石浆包得严严实实,形成硬壳。后来,遗骸腐朽,化为乌有,而尸体原型的空壳却保留了下来。考古学家门就地灌注石膏,让死难者保持原状。庞贝古城当年居民约有3万人,至今掘出多具尸骨。

庞贝古城的大部分居民跑到哪里去了?留在古城里的人为何死得这样悲惨?人们在探索着答案。

有人说,庞贝古城毁于维苏威火山爆发。公元89年8月24日中午,维苏威火山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巨响。一瞬间,喷出的岩浆直冲云霄。浓浓的黑烟,裹挟着滚烫的火山灰砂,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硫磺味,铺天盖地地降落在庞贝城。几个小时之内,14米厚的火山灰就毫不留情地将这座生气勃勃的古城埋没得无影无踪了。

庞贝古城毁于维苏威火山爆发基本上是没什么疑问的,问题的症结在于庞贝古城是否是在一瞬间毁灭的呢?有人提出了异议。维苏威火山的爆发有一个过程,前后经历了八天八夜,古城居民完全可以从容地逃生。火山盖被冲开时,岩浆、碎石、烟灰、水蒸气一起喷上天空,天地顿时漆黑一团。半小时后,喷出物才飘到庞贝城,无孔不入的粉尘和硫磺气体使人窒息。4小时后,等到飘落到屋顶的火山灰够重时,建筑质量较差的屋顶才塌下来,人们仍可从废墟中爬出来逃命。在 次的袭击中,几乎无人丧生。48小时后火山喷出物减少,天空渐渐明朗,逃出城的人以为没事了,纷纷返回,其中尤以回家取财宝的富豪居多。就在这时,第二次大喷发降临了,灼热的气体和烟灰置人于死地,今日所见的遗骸大约都是由这一次袭击所致。

那么庞贝城又是如何在火山爆发中变成“化石城”的呢?

这要归功于“水熔岩”。当年火山灰阵雨足足下了八天八夜,蒸汽遇冷凝成水滴,聚合空气中的灰尘,落下瓢泼大雨。大雨扫荡山顶灰渣,形成滔滔泥流。泥浆流就像水泥一样,干燥后坚如岩石,给积灰的城市盖上了一层硬壳,这就是地质学上所说的“水熔岩”。“水熔岩”将庞贝3座城市严严实实地密封起来,阻止了后人的盗窃,为人类保存了年前最完整的“城市博物馆”。

庞贝灾变中还有一大谜就是那不勒斯为何不曾覆灭?那不勒斯目前有人口万,占那不勒斯湾一带人口的2/3,为意大利第四大城市。它比庞贝城更靠近维苏威火山,可是它为什么始终未受破坏?从地理方面考虑,那不勒斯地势略高于庞贝三城,维苏威火山爆发时盛行西北风,火山缺口在东北方,火山灰奈何不了那不勒斯。可惜,繁盛一时的庞贝古城就这样瞬间消失了。

尼尼微城的雕塑探秘

尼尼微城建于公元前8世纪末,位于中东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即今天的摩苏尔地区,这里被考古学家们视为文物的“富矿带”,主要部分是库羊吉克土丘,公元前年被新巴比伦王国毁灭,它曾是亚述帝国的首都,在当时影响极大且极其兴盛,尤其是在辛赫那里布和亚述巴尼拔王统治时期(公元前7世纪),尼尼微城的宫殿和壁画等巨型浮雕记载了人类神秘而辉煌的过去。它还是《圣经》中所说的先知约拿布道的城市,为人们所传诵多年。

传说公元前~前年,在国王辛赫那里布和国王亚述巴尼拔王在位期间,尼尼微开始形成一座真正的城市,并成为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文化中心之一。亚述巴尼拔王当政时,尼尼微成为亚述帝国的首都,从此开始了自己的鼎盛时期。辛赫那里布对战争不感兴趣。他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尼尼微的建设方面。他兴建了一座每边长近米的“盖世无双王宫”。这座王宫包括两座亚述风格的大殿、一幢椭圆形建筑物,以及一个植物园和一座凉亭。王宫里的浮雕长达米。辛赫那里布还在他的“盖世无双王宫”的西北,为他的后妃们盖了一座后宫,为皇太子盖了一座东宫。他还拓宽了尼尼微的马路,增加了城市公园,修建了供水网,并且从郊外60千米处的山上引水入城,以保证尼尼微城里的供水。辛赫那里布王的继承者阿萨尔哈东王在位时,仍继续扩建尼尼微,从而使它成为一座像《圣经·约拿书》中所描绘的有12万多居民的大都城。阿萨尔哈东的继承者就是大名鼎鼎的亚述巴尼拔王。他除了大量收藏亚述人的图书——泥板文书外,还兴建了巨大豪华的亚述巴尼拔王宫。

公元前7世纪中叶,亚述帝国渐渐衰落。公元前年,居住在新巴比伦的迦勒底人和东边的米底人联合起来进攻亚述。公元前年,新巴比伦和米底联军攻进了尼尼微。尼尼微在被洗劫一空后,又被放了一把大火,一代名城尼尼微和庞大的亚述帝国一起,就这样从地面上消失了,同时消失的还有那些巨型浮雕。

几千年过去,人们除了从史书上知道曾经有过尼尼微城和其巨型浮雕之外,其他的东西就一无所知了。而美索不达米亚,这个“两河流域间的土地”的地区,众所周知的古代文明之乡,以一种特别的诱惑力,使19世纪的欧美人分外疯狂,尤其是尼尼微城这座非凡的城市和它的巨型浮雕。

尼尼微城的发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早进入这个地方探索的人是一位意大利人,他于年进入美索不达米亚,带着许多巴比伦遗迹中的纪念品返回了欧洲,其中包括刻有楔形文字的陶碑。年,对古代史和古遗迹充满兴趣的英国外交官利奇也在这里收集了大量的楔形文陶碑,但是他还梦想寻找到消失了的尼尼微城,可惜在库羊吉克的土丘顶发现了一个破碎的陶器和一些刻有楔形文字的陶砖后就因霍乱死了。后来,英国考古学者亨利·罗林逊在波斯小镇比里斯屯发现了一面百余米高的巨大悬崖石刻,上有大量的人物像,用3种楔文语言描述了古波斯国王达林斯准备惩罚造反诸侯的故事,约行。与此同时,一个叫波塔的法国人带领了一些人发掘了库羊吉克土丘,但一无所获。随后,在往北几千米外的一个叫喀霍沙巴德的地方,他们可以找到大量的刻文砖,看见了刻有巨大的人和怪兽的墙壁,有的是公牛像,有的是大胡子人像,还有的是带翅膀的狮身人面像。

不久,英国人勒亚德按照《圣经·约拿书》中对尼尼微城址的描述,在这里找到了两个亚述宫殿遗址,发掘出了象牙雕刻,还有楔形文字碑和记载战斗场面的雕塑画板。年,勒亚德开始发掘库羊吉克,经过6年的发掘,发现大量的文物,找到了辛赫那里布的王宫和亚述巴尼拔王的部分藏书室。证明这里就是亚述帝国的首都尼尼微。王宫拥有71间房间,至少还有27个入口,每一个都由巨大的牛、狮或者狮身人面石雕卫士守卫,最令人难忘的要算是那些记载着亚述历史和神话的石雕壁画。勒亚德估计,如果把画一幅接一幅地排列起来,几乎有3千米长。而在亚述巴尼拔王的藏书室里,堆满了刻有亚述楔形文字的大大小小的泥板。 的一块楔形文字泥板长达3米,宽2米多;最小的一块还不到1寸长,只刻着一两行文字。这些泥板就是年前亚述人的图书,包揽了古亚述历史、法律、宗教以及文学、天文、医学等方面的知识,是研究当时历史的最宝贵的文献资料。

过了几年,一位伊拉克考古学家拉萨姆,再次来到这里。他在年到年期间,又在库羊吉克土丘下发现了亚述巴尼拔王的王宫,找到了许多新的楔形文字泥板和浮雕。他在亚述巴尼拔王王宫废墟的墙上,发现了 的浮雕“皇家狩猎图”。在新发现的泥板文书上,刻有许多亚述和古巴比伦的神话,其中就有 的神话史诗《吉尔伽美什》,诗中描述了关于古巴比伦时期,上帝派大雨和洪水来惩罚邪恶有罪的人类时的情景。在那次大灾中,一个名叫尤特纳·比利姆的人造了一只木船,载上家人和许多动物,在洪水中幸存了下来。这个描述跟《圣经》中挪亚方舟的故事,几乎完全一样,而且,用的是 人称,表明这是一位亲眼目睹洪水的幸存者的记叙。还有一块描绘当时亚述的奴隶劳动情景的浮雕,这些奴隶多半是亚述人俘获的战俘,他们带着手链脚镣,有的被铁索相互系在一起,旁边有手执武器的亚述士兵在监督。这些浮雕现在都收藏在大英博物馆。

经过几代探险者、考古学家和学者们的努力,尼尼微城消失了的辉煌又再次被展现在了当今世人眼前,所有的遗迹都远去了,只留下空旷的尼尼微城在岁月的风雨中感受历史的沉重。

尼雅古城为何消亡

20世纪初,在我国西北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尼雅地区,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发现了一座古城。这个遗址规模庞大,东西宽约7千米,南北长约26千米,许多城墙、房舍、街道、佛塔的轮廓依然保存得相当完好,其气势磅礴,堪与 的古罗马庞培城相媲美。更令人惊讶的是,从这里挖掘出的大量珍贵文物,其中还有很多书写了奇怪符号的木简。这些发现立刻使尼雅一夜间轰动了世界,那些奇怪的符号是文字吗?若是,写的又是什么?为什么在这沙漠之地会有具有高度文明的古城?这座古城是如何从历史上消失的?这些疑问,吸引了众多考古学家前去考察,一步步揭开尼雅城的神秘面纱。

在尼雅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奇怪的木简符号,经专家考证确实是文字名叫

经解读后发现,木简内容也许能够揭示尼雅消亡的原因。其表述的多是各种命令,如“有来自某国人进攻的危险……军队必须上战场,不管还剩有多少士兵……”;“现有人带来关于某国人进攻的重要情报”;“某国人之威胁令人十分担忧,我们将对城内居民进行清查”;“某国人从该处将马抢走”。这些文字字体是弯曲形的,没有标点,字与字之间无间隔,给解读带来了困难。但就从一些零星的只言片语我们可知,尼雅王国受到了某个王国的威胁,而且该国力量异常强大,尼雅几乎无力抵抗,只有忐忑不安地等待着那悲惨的命运。因此尼雅的消失,是不是因为那个令尼雅害怕的王国的致命一击呢?

新疆一带古时又称西域,公元前后有诸多小王国,当时都臣服于强大的汉王朝。汉代曾在那设立政府机构,并派重兵把守,“投笔从戎”的故事便是指东汉名将班超率军进驻西域、雄镇一方之事。尼雅遗址就是属于当时某个小王国当属无疑,但又是哪个小王国呢?有人认为是史籍中记载的西域众多王国之一的精绝国,其位于昆仑山下,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地理位置与今天的尼雅遗址十分接近,而且精绝国的消失也是在公元2、3世纪,与尼雅王国的消失时间上重合。不过当时的精绝国可不是滚滚黄沙,而是气候宜人、水草丰茂的一片绿洲。公元2、3世纪,中原处于东汉末年和三国两晋的慌乱与纷争中,无暇他顾,致使西域诸多势力强的王国没有顾忌,也掀起了兼并弱小王国的战争。木简上的另一种说法是,尼雅被毁是尼雅人自己造成的。从遗址及所发现的文物可看出,当年的古城盛极一时。清澈的尼雅河从城郊缓缓流过,众多水道交织,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周边茂密的林木将遥远的大沙漠隔离,加上位于古丝绸之路上的必经之地,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流与碰撞,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成果共同造就了尼雅的辉煌。但尼雅人的活动却不断对这环境造成了破坏,特别是在多年前,生产方式粗放,人口的增加破坏了植被,又大肆砍伐树木,致使水源枯竭。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开始对这失去了树木保护的尼雅城施虐,最终把它吞噬。现在的尼雅遗址,着实令人触目惊心,房屋建筑被厚厚的黄土掩埋,只露一些残垣断壁,到处是破碎的陶器,累累的残骨,干尸也常常暴露在废墟中。发现干尸在当地是习以为常的事,也是尼雅遗址的一大特色。由于干燥的气候,这里的干尸不经过任何处理便可形成。如果当年富庶的尼雅人能看到今天的破败景象,也许他们就会珍惜那片神赐的绿洲。

尼雅的命运令人扼腕叹息,同时又告诫人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不珍惜,即使再辉煌的文明也会成为一片荒凉的废墟。

“大西洲”为何沉没于海底

关于大西洲的传闻是世界历史上 的谜团,世界各地都流传着这个传闻。据说大西洲是一块神奇的大陆,那里曾经产生过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那里生活着智慧超凡的人。他们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千百年来,这一奇特的传闻吸引无数人们探询和追踪它的由来,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人们还未发现大西洲的踪迹。

最早对大西洲的故事进行记录的是古希腊 哲学家柏拉图,他所记述的有关大西洲的传说,是从他表弟柯里西亚那里听来的。而柯里西亚又是从他曾祖父卓彼得斯那里得知的,而卓彼得斯又是听当时雅典人梭伦所说的。梭伦是当时 政治改革家和诗人,曾用长达10年时间游历埃及、塞浦路斯、小亚细亚等地。他回国后想把在埃及听到的有关大西洲的传闻,编写成叙事诗传给后人,可惜他未来得及完成便去世了,到柏拉图所在的时代,关于大西洲的故事已经广为流传、妇孺皆知。

传说柏拉图为证明其真实性曾经亲自到埃及去做实地考查。他访问了当地许多有名望的僧侣和祭司,但是,也只是听到些传闻罢了,并没有找到他所需要的材料。柏拉图在公元前年写过两篇对话录《克里斯提阿》和《泰密阿斯》,他在文中这样写道:年前在大西洋有座孤岛,名叫亚特兰蒂斯,面积比利比亚还要大。那里土地肥沃,物产富饶,矿藏丰富,人们冶炼、耕作和建筑。那里的道路通畅、运河纵横交错,对外贸易发达。为攫取更多财富,他们凭借强大的船队向外扩张,曾一度征服了包括埃及在内的地中海沿岸大片地区。不幸的是,一场毁灭性的地震和随后的海啸,使得整个岛屿包括都市、寺院、道路运河和全体居民,在顷刻之间沉入海底,消失在滔天的波浪之中……

历史上真的出现过这么一个大西洲吗?

“反对大西洲派”的人认为,亚特兰蒂斯岛根本没有存在过,它仅仅是柏拉图等人诗意般的浪漫幻想。反对者主要从时代和地理位置两方面进行了批判和驳斥。

首先是在时间上。依据柏拉图所指来推算,大西洲沉没的时间应是距今10年,即公元前年。就目前所知,最早的耕作出现在公元前年的伊拉克和公元前~年中国原始农业萌芽的河北磁山新石器文化,而最早的农业文明是公元前~年地处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同时,时代的矛盾也反映在冶金和建筑上,试想公元前年,亚特兰蒂斯岛真的有可能出现那样灿烂的文明吗?

其次是在地质学上。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像利比亚这么大面积的古国,在顷刻间沉没大海是极端不可思议的事情。从理论上讲,大陆板块所进行的漂移,因地质构造运动所导致的地势升降,因纬度冰消雪融引起的海平面升降,无一不是相当迟缓的过程,每年平均不超过厘米量级。据称,目前所知陷入地震时地面裂口中的 物体是年旧金山大地震时的一头母牛。所以,整个岛屿陷没是不可能的事。

同时,根据大陆漂移说的理论来分析,在很久以前,几乎所有大陆都是一个整体,后来分裂成几大板块陆地,这些板块陆地好像巨大的岛屿漂移在岩石圈的软流圈层上,随时间的推移渐渐分裂开来,形成了现在的地形地貌。假如用一把剪刀把各个大陆板块剪下来,然后拼结在一起,人们会惊奇地发现原来所有的大陆板块都能够对接,而且吻合得很巧妙。这时也就没有大西洲的立足之地了。

这种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已经被当今地质地理学界所普遍认可和接受了。

但是另一方面,“支持大西洲派”认为,大陆拼接本身是“天衣有缝”的,特别是在大西洋部分拼接得不严密,露出部分缝隙;它的面积尽管没有大西洲大,但那是大西洲向下陷落所导致。

此外,他们还找到了一个地质学上的证据来说明,在亚速尔群岛外围,还发现少量的海豹,但海豹不可能自己游到海洋中心,它们是近海生物。假如没有大西洲,这里又怎么会曾是近海呢?在亚速尔群岛上还发现有大量野兔,它们来自何方呢?14世纪加那利群岛被人们 次发现时,当时岛上还没有船只,却有人、牛、山羊和狗,它们又是来自何方呢?美洲印第安人曾经普遍以大象和猛犸象骨为艺术和建筑的主题,而现在美洲仅仅发现过它们的残骸,并没有这些动物。

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很多,只有一个道理能够解释得通,那就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座“陆桥”,用来连接着欧洲、美洲和非洲,因此动物们可以在“陆桥”上进行迁移活动。

这座陆桥应该出现于大西洋,但它究竟是不是那个传说中的大西洲呢?目前还不得而知。

非洲原始岩画之谜

在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的非洲有许多史前原始岩画。这些岩画精美绝伦,分布极为广泛,约有十多个国家,如阿尔及利亚、埃塞俄比亚、埃及、莫桑比克、肯尼亚等都有这种原始的艺术作品保留下来,而且数量非常多,流传也很广。其中有1.5万幅岩画遗址在塔西里被发现,而在撒哈拉地区有3万幅。

这些岩画有相当复杂的表现形式和手法,还有丰富多彩的内容。粗犷朴实的笔画使用的是水混合台地上的红岩石磨成的粉末冷制而成的颜料,由于颜料中的水分能充分渗入岩壁内,长久接触后发生化学变化,使颜料溶进岩壁。因而很多年后,画面依然鲜艳夺目。

早在年,一个葡萄牙人旅游团从委内瑞拉出发到莫桑比克旅游观光,一个旅游团成员偶然在岩壁上发现了一幅画着动物的岩画。随后人们又发现了位于阿尔及利亚东部的巨大颜料库,它位于撒哈拉沙漠中的恩阿哲尔山脉,这条山脉长千米,宽50~60千米,岩画的主要颜料就是那里蕴藏的丰富的红砂土矿藏。年,一个法国探险队在这片广阔的山区里竟发现了1万多幅作品。

科学家们根据这些岩画所反映的内容,推断撒哈拉地区以前并不是沙漠,而是存在着一群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人们,他们的谋生手段是猎取大型水栖动物,也放牧羊群。大量考古资料证实,公元前0~前年,撒哈拉地区并不是沙漠,而是一片布满热带植物的草原,这种草原正适合狩猎。

非洲原始岩画中,有许多神秘的人物形象,有的是手持长矛、圆盾的武士,他们乘坐战车迅猛飞驰,仿佛雄伟的战士;有的场面则是人们射击野鹿和狩猎野牛,他们手持弓箭,个个身材魁梧。科学家们由此得出以下结论:当时战争频繁,甚至成为了人们的职业,而在经济中占突出地位的是狩猎。画面上有些人戴着小帽子,身缠腰布;有些没有武器,做出敲击乐器的样子;有些人像是欢迎“天神”的降临,做出贡献物品的样子,仿佛是描述祭神的画面;有些人则像是跳舞,舞姿呼之欲出。其中还有画着巨大的圆脑袋的人像,他们的服饰非常厚重笨拙,除了两只眼睛,脸上什么也没有,而且表情呆滞。人类发明了宇宙飞船以后才明白这些画面的意思,现在的宇航员穿上宇宙服、戴上宇宙帽后,与那些圆头人像有着惊人的相似。

究竟是谁创作了非洲原始岩画呢?许多人认为是当地的土著布须曼人创作的。布须曼人的文化中心正是撒哈拉地区,在这个中心地区发现的许多岩画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北边的塔西里,东北的西班牙,南边的非洲中部及南部,东边的埃及的岩画都是从这个中心地区传播开来的。

而一些欧洲学者则坚持认为外来文化的传播创造了非洲史前岩画,有的干脆说非洲史前岩画是欧洲史前岩画的复制品。他们认为首批欧洲移民尼安德特人在公元前5万年左右来到非洲,大批克罗马侬人在年后移居非洲,他们是欧洲史前岩画的创造者,是他们把岩画带到了非洲。

但不少专家指出,岩画中表现了非洲一些部族的人种特征,例如非洲人一般都有较突出的臀部,这是欧洲史前岩画中不可能有的。非洲岩画究竟是天外来客的随心之作,还是非洲土著布须曼人的智慧结晶,或是欧洲史前岩画的复制品?现在仍然众说纷纭。然而非洲岩画的发现对世界原始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使我们了解、考察非洲原始部族的生活与社会形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而在所有的非洲原始岩画中,撒哈拉大沙漠的壁画尤为壮观。

撒哈拉大沙漠位于非洲北部阿特拉斯山脉与苏丹草原以及大西洋与红海沿岸之间,它巨大的面积几乎占据了非洲全部面积的一半。

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沙漠壁画是德国探险家巴尔斯于年在撒哈拉考察时无意中发现的,有鸵鸟、水牛及各式各样的人物像。由于缺乏考古知识,当时这些壁画并没有引起他的重视。

23年后科学家专门对这些壁画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在画中记述的都是1万年以前的景象。

在撒哈拉大沙漠中部的塔西利台地恩阿哲尔高原上,人们又偶然发现了一处巨大的壁画群落。这个壁画群落长达数千米,全都绘在岩阴上,上面刻画了远古人们的生活情景,五颜六色、色彩雅致。此后一些考古学家、考察队纷至沓来。亨利·罗特于年率法国探险队在沙漠中发现了1万件壁画。第二年,他们回到巴黎,带回面积约合1平方米的壁画复制品及照片,成为当时轰动世界的考古新闻。

考古学家在沙漠中还发掘出许多的村落遗址,它们都是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从发掘出的大量文物来看,撒哈拉在距今1万~多年间是一个草木茂盛的绿洲。当时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的部落和民族,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化。磨光石器的广泛流行和陶器的制造是其主要特征。当时的文化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从壁画中的撒哈拉文字和提斐那文字可以看出这一点。

壁画中绘有很多的马匹,还有形象生动、神态逼真的鸵鸟、大象、羚羊、长颈鹿等,甚至有描绘水牛形象的壁画。科学家断言,以塔西利台地为起点,南到基多湖畔,北到突尼斯洼地,构成了撒哈拉地区庞大的西北水路网。台地在多雨期出现了许多积水池,沿着这些积水池,繁殖出各种各样的动植物,撒哈拉文化得到高度发展,昌盛一时。

人们同时发现,只有极少数地区才有关于骆驼的壁画,而且这些骆驼形象的壁画都属于非洲岩画的后期作品。

大约在公元前~前年左右,撒哈拉成为沙漠,骆驼才从西亚来到这里,罗马共和国的疆土扩张时期也在此时。根据壁画内容可以推测当时人们很可能喜欢在战争、狩猎、舞蹈和祭祀前后在岩壁上画画,用画来鼓舞情绪,或者是表达对生活的热爱。这些画生活气息非常浓郁,非洲人民勤劳勇敢、乐观豪迈的民族性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正如前文所说,另外一些学者以人种学为研究方向,认定并非是非洲本土的布须曼人绘制了岩画,其中的根据之一是布须曼人对透视法一无所知,而非洲岩画中却充分运用了这一技法。在西班牙东部、北非、撒哈拉、埃及等地区岩画之间的相似之处,一些考古学家推测在遥远年代,有一群人从地中海漂泊到好望角去了,当他们漫游到撒哈拉及东非大平原时,那里是一片充满生机的绿洲,正是他们理想的狩猎区和栖息的家园,而后他们停留在山区高原,在那里创作了许多最早的非洲岩画,他们就成为最早的狩猎者和狩猎艺术家。

然而这些只是他们的主观猜测和臆想,毫无根据可言。至于说岩画不是布须曼人的作品,原因是他们不懂透视法则更显得荒谬。因为即使说后来的布须曼人不懂岩画知识和技巧,也并不代表那些已灭绝的布须曼人不懂。这种知识与技巧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掌握,而且传授方法非常神秘,所以后来的布须曼人看不懂前人所画的岩画并不足为奇。何况因年深日久,不少岩画已模糊不清,后来者也难以辨认了,以人种学观点为依据是一种种族偏见,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还有个别学者认为很难弄清岩画究竟是非洲本土的古老艺术还是外界文化的辐射,而且他们认为任何伟大艺术都是国际性的,没有必要把任何艺术都贴上民族的标签,这种工作是毫无意义的。如同世界其他地区的画廊一样,非洲文化也兼容诸多民族及其原始宗教派别的艺术。尽管这种泛论并不能让所有的人满意,但它提供的认识非洲岩画出处的思路仍有可取之处。

撒哈拉大沙漠的岩画究竟是谁绘制的呢?这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如果能找到答案,将会对人类更全面地认识撒哈拉大沙漠的史前文明和发展历程有不小的帮助。

谁绘制了最早的古地图

世界的七大洲中,南极洲是最晚被人们所认识的大洲。并且因为南极洲终年在风暴雪,气候条件十分恶劣,鲜有人类居住在南极洲。可是,一幅古地图的发现却打破了人们这固有的观念,这幅古地图说明了早在几千年前,人类就已经开始了对南极的探险,并且绘制了最早的地图,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令人惊讶不已又令人高度兴奋。

最早的古地图是皮瑞雷亚斯的地图,它不是任何的骗局,而是公元年在君士坦丁堡绘制成的。年,古地图被送到了美国海军制图专家、休斯敦天文台主任汉南姆那里,经过科学分析研究,认定古地图不仅异常准确地描绘了地球外貌,而且包括了一些我们今天也很少勘察或者根本没有发现过的地方。这幅古地图被称为了“古地图之谜”,是世界的重大奇迹之一,那么,它的“奇”究竟在什么地方表现出来的?

,南极洲图形之谜。这幅古地图描绘的是“冰层下的地形”,也就是南极洲穆德后地被冰雪覆盖之前的真正面貌。自从公元前年,穆德后地被冰雪覆盖以来,世人就无缘一睹它的真面目。直到年,英国和瑞典的一支科学考察队抵达南极,对穆德后地展开全面的地震调查,人们才一睹它的“芳容”。

难以想象18世纪之前,在任何人都不可能知道南极洲的真实面目的情况下,古地图的绘制者却绘制了精确而且清晰的南极洲,他们难道到过南极?更令人不解的是,几千年来,人们并不知道南极洲的厚达多米的冰层的下面有山脉,但是古地图不但绘制了这些山脉,有的甚至表出了高度。我们今天的地图是借助回声探测仪才绘制出来的,那么古地图的绘制者是怎么知道这一切的?

第二,“泽诺地图”之谜。“泽诺地图”上的挪威、瑞典、德国、苏格兰等地的精确度以及岛屿经纬的精确度,达到了令我们今天的现代人吃惊的地步。除了精确之外,“泽诺地图”还绘有今天并不存在的岛屿,根据专家的猜测,这些岛屿以前确实是存在过,不过现在已经沉入了海底,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它们已经被南下的巨大的冰块所覆盖了。这些岛屿的存在证明了地图的真实性,难道会有今天的人们来绘制造早就已经不存在的岛屿吗?地图的真实反而使我们有了更多的困惑:远古的人类,科学难道已经发达到如此的地步,以至于他们竟然可以绘制这样精确的地图?他们的地图有什么作用吗?他们应该不是为了绘制而简单地描画了远古的地形的,那么,地图的用途是什么呢?难道是古人远航所用的吗?

第三,地图是空中绘制的吗?现存两块羊皮纸的地图残片,上面分别写有“回历年”(即公元年)和“回历年”(公元年)的日期。这两块羊皮纸的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们的绘制独特。地图上的陆地与海岸线呈现明显的歪斜现象,并且南美洲看上去比实际大了许多。人们本来以为是地图绘制者的失误,然而经过仔细的研究却发现,它们竟然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空军的地图十分相似,而美国空军的地图是采用正距方位作图法绘制的。正是因为从空中俯视地面,所以陆地与海岸线呈现了明显的歪斜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离开地图中心的区域就好像是“下沉”了,歪斜了,所以南美洲看上去比实际大了许多。古地图的绘制情况是如此的,而美国登月飞船上所拍摄的地球的照片竟然与古地图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难道这又是一个巧合?难道古地图是古人在天空中绘制出来的?有这样的猜测的确是匪夷所思的,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什么更好的答案呢?

如果要绘制这样精确的地图,就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其一是必须在空中飞行,其二是必须有在空中拍摄的器具与技术。人类掌握空中拍摄的技术不过是近期的事情,古代的人们是如何掌握了这样的技术?他们的拍摄的器具又是如何制造的呢?如果古人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他们又是怎样绘制出地图的呢?并且地图的精确度是这样的令我们赞叹!

是外星人帮助我们的古人绘制的地图吗?很明显,许多学者并不赞同这样的观点。那么,如果不是天外来客的帮助,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绘制出地图的呢?到底是什么人绘制了地图?他们又是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绘制的呢?他们绘制这样的地图的用意是什么呢?他们为什么要绘制在今天看来是超出了他们的实际需求的地图呢?

面对这样的疑问,我们期盼学者们的研究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我们或许只能期盼来自未来的回答了。

金字塔是怎样建造的

谈及埃及,就不能不说代表其灿烂文化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建筑群——胡夫金字塔、卡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胡夫金字塔位于开罗西南郊,是埃及 的金字塔,由万块巨石建造,其中最轻的2.5吨,最重的达40吨。这些金字塔由于修建时期在~年前,目前没有发现任何记录它建造的文字,却在建筑学、数学、几何学、物理学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种种离奇、有趣的暗示,留下了无数的难解之谜!

胡夫金字塔的底面呈正方形,每边长多米,绕金字塔一周,要走1千米的路程。胡夫金字塔,除了以其规模的巨大令人惊叹以外,还以其高超的建筑技巧而 。塔身的石块之间,没有任何粘着物,而是一块石头叠在另一块石头上面的。每块石头都磨得很平,至今已历时数千年,人们也很难用一把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这不能不说是建筑史上的奇迹。另外,在大金字塔身的北侧离地面13米高处有一个用4块巨石砌成的三角形出入口,因为如果不用三角形而用四边形,那么,多米高的金字塔本身的巨大压力将会把这个出入口压塌。而用三角形,就使那巨大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开了。在多年前,对力学原理就应用得如此巧妙,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究竟是什么力量,什么机器和什么技术,把这块岩石地带整平的?建筑师是如何挖掘通向地层下的隧道的?他们如何使光线渗入内部?

多年来,人们公认的说法是,埃及金字塔是由埃及的劳动者在公元前多年用手工建造的。当时的劳动者用没有轮子的运载器械运送如此沉重的石块,而且他们只能借助于畜力和滚木来艰难地移动石块,把巨石运到建筑地点的,他们又将场地四周天然的沙土堆成斜面,把巨石沿着斜面拉上金字塔。就这样,堆一层坡,砌一层石,逐渐加高金字塔。每批10万人,每一大群人要劳动3个月,历经20多年的劳动才换来胡夫金字塔的建成。多年来,专家们认为金字塔建造者都是被强迫来做工的奴隶。然而新的发现使他们相信劳动者并不是奴隶,他们是埃及的公民。在金字塔的一些石块上发现的标记为这种想法提供了证据。专家们认为这些标记是劳动者写明他们的工作以表示他们为建造金字塔而自豪的方式。这些标记是以古代象形文字书写的,它们是劳动者的人名。美国耶鲁大学和埃及考古学家在金字塔附近还发现了一座大建筑物的废墟。他们相信这里曾经是储藏粮食和烘烤面包的场所。他们认为这个地方所产生出来的食物可供养10万工人。

但这种说法在今天却受到了考古学家们的挑战。根据金字塔的建造规模,有关专家估计,在修建大金字塔时,埃及居民至少应有万,否则难以维持工程所需的粮食和劳力。然而,据历史资料统计,在那个时期,世界总人口才有万,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矛盾。更令人不解的是,建造金字塔的石块都是从很远的地方运到吉萨沙漠去的。这些石块大的有40吨,小的也有2.5吨,仅胡夫大金字塔就用了万块这样的石块。从埃及当时的科技水平来看,还没有能力运输如此又重又多的大石块。因此,有人大胆设想,石块不是从陆地或水上运输的,而是由宇宙来客在空中运输的。这种大胆设想或许被认为是太荒谬了。但是,以胡夫金字塔来说,该塔底边各边长米,误差不到20厘米。塔高.5米,相当于40层楼高,东南角与西北角的高度误差仅为1.27厘米,如此低的误差率,即使许多现代建筑也望尘莫及。更让人惊奇的是,胡夫大金字塔的塔高乘上10亿等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用2倍塔高除以塔底面积,等于圆周率,即3.,而该塔建造好差不多过了年后,人们才把圆周率算到了这个精确度。塔的四边正对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塔的周长米数正好与一年的天数相吻合(即.24天),其周长乘以2正好是赤道的时分度,坡面的高是纬度的6%,塔的自重乘以10的15次方正好是地球的重量。因此,无论是谁选定这个塔址,都应该对地球体的球结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等有充分了解。

一位叫戴维杜维斯的法国化学家,提出了一个关于金字塔建造的全新见解。他认为,建造金字塔的巨石是人工浇筑的。他把从金字塔上取下来的小石块逐个加以化验,结果证明,这些石块是由人工浇筑贝壳灰石组成。尽管考古证明,人类在几千年前就已掌握混凝土制作技术,但这些贝壳石灰石浇筑得如此坚如磐石,以至很难将它们与花岗岩区别开来,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由此他推测,在埃及,奴隶建造金字塔很可能是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先将搅拌好的混凝土装进筐子,再抬上正在建造中的金字塔。这样,只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就能浇筑成一块块巨石,将塔一层一层加高,这种做法既省力又省工,或许是上天特意为了证明他所说是正确的,这位法国科学家还在石块中发现了一缕人的头发。

可惜的是,这些推论都是后人的一种猜测,当时的人是如何建造这样的一个奇迹,我们无从知晓。但修建金字塔,一定是集中了当时古代埃及人的所有聪明才智。今天,当我们再次漫步在金字塔世界时,只有陶醉在她谜一般的神话传说中。

神秘的奥尔梅克石像

奥尔梅克文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年,但是在阿斯特克帝国崛起之前的0年,这个古老的文明就已经消失了。但是仍然留下了很多关于奥尔梅克人的美丽动人的传说,人们甚至亲切地称呼他们为“橡皮人”——根据传说,他们居住在墨西哥湾沿岸的橡胶生产基地。

传说中的奥尔梅克人的家乡,正是科泽科克斯河注入墨西哥湾的地方。“科泽科克斯”这个地名的意思就是“蛇神出没的地方”。相传远古时代,奎札科特尔和他的门徒就是在这个地方登陆墨西哥的,——他们搭乘“船身光亮有如蛇皮一般的”船舶,从地球的另一端渡海而来。也就是在这里,奎札科特尔登上一艘“蛇筏子”扬帆而去,从此离开了中美洲。

就在科泽科克斯西边,从圣地亚哥·图斯特拉镇出发,向西南方向行驶25千米,穿过葱翠的原野,便是崔斯萨波特古城;科泽科克斯的南边和东边则是圣罗伦佐城和拉文达城,在这些地方,无数的典型奥尔梅克人雕刻品相继出土。有些雕刻的是庞大的头颅,重达30吨,其他的是巨型的石碑,上面镌刻着两个相貌完全不同的种族——都不是美洲印第安人——相会的情景。制作这些杰出艺术品的工匠,肯定是属于一个精致的、高度组织化的、繁荣富裕的、科技上相当发达的文明。令研究者们困惑的是,除了艺术品之外,这个文明没有留下任何东西让后人探寻它们的根源和性质,它们的存在又有什么样子的代表意义。 能够确定的是奥尔梅克人在公元前0年左右,带着已经得到了充分发展的、高度文明的文化,突然出现在了中美洲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考古学家挖掘出的巨大人头像中, 的一尊是在耶稣基督诞生之前不久雕制完成的,也就是公元前年左右制作的,它重达30多吨,大约高1.8米,圆周5.4米。它们呈现的大多是非洲男子的头部——戴着紧密的头盔,绑着长长的颚带,耳朵穿洞,鼻孔宽阔,鼻梁两旁显露出一道道很深的沟纹,嘴巴肥厚下垂,下巴紧贴着地面,有的两只大眼睛冷冷地睁着,宛如两颗杏仁,有的则是安详地闭着双眼。在那顶古怪的头盔底下,两道浓密的眉毛高高翘起,显出一脸怒气。看上去总会感觉有一种阴郁、深沉的凝重气息。奥尔梅克人留下5座非同一般庞大的雕像,描绘的是面貌具有明显黑人特征的男子。当然,年前的美洲并没有非洲黑人,直到白种人征服了美洲之后,黑人才被抓来当奴隶。然而,考古学家发现的人类化石却显示,在 一个冰河时代,移居美洲的许多种族中,就有非洲黑人。

这一尊尊人头像,都是用整块的巨大玄武岩雕成,竖立在粗糙的石板叠成的基座上。尽管体积十分庞大,雕工却显得十分细致老练,五官的比例均匀完美。

在清除了周围的泥土之后,它立刻呈现出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严肃的气概。和一般的非洲土著的雕刻品不同的是,它所使用的是写实的雕刻方法。五官的线条简洁而且有力度,表现出黑人身上所独有的面貌特征。

显然,奥尔梅克人曾经建立了相当辉煌灿烂的雕刻文明,进行过大规模的工程计划。他们发展了高超的技艺,有能力雕琢和处理巨大的石块(他们遗留下的人头像,有些用一整块巨石雕刻而成,重达20吨以上)。不可思议的是,尽管研究者一再地努力挖掘,却始终没有在墨西哥找到任何的证据和迹象可以证明奥尔梅克文化曾经有过“发展阶段”。这个最擅长雕刻巨大黑人头像的民族,仿佛从石头里蹦出来,突然出现在了墨西哥。有趣的是,这些让考古学家百思不得其解的5尊巨大的、显露黑人五官特征的人头雕像,被刻意埋藏在地下,以一种独特的形式排列着。

那么这些巨型的人头像雕刻品,代表什么意思呢?有人推测是奥尔梅克人自己的自画像,有人认为那不是他们制作的,而是出于另一个更加古老的、已经被遗忘的民族之手。

正统学界一贯主张,公元年之前,美洲一直处于孤立的状况之中,跟西方世界没有接触。思想比较前卫的学者,拒绝接受这种教条式的观念。他们认为,奥尔梅克雕像所描绘的那些深目高鼻、满脸胡须的人物,可能就是古代活跃于地中海的腓尼基人,早在公元前0年之前,他们就已经驾驶船舶,穿过直布罗陀海峡,横越大西洋,抵达美洲。提出这个观点的考古学家进一步指出:奥尔梅克雕像所描绘的那些黑人,具体地讲,是腓尼基人的“奴隶”,他们是在非洲西海岸捕捉到这些黑人,然后千里迢迢地将他们带到了美洲。

然而还有一个问题,纵横四海的腓尼基人,在古代世界的许多地区留下了他们的独有的手工艺品,却没有在发现的奥尔梅克人聚居地留下属于他们的任何东西。事实上,就艺术风格来讲,这些强劲有力的作品似乎并不属于任何已知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类型。不论是在美洲还是在全世界,这些艺术品都没有先例。

奥尔梅克文化究竟从何形成,又是如何衰亡?这是个连历史学家都无法回答的问题,刻在石头上的日历以及历史,就更加难以解释了。总之,奥尔梅克文化隐含着诸多未知数,对它的了解和研究才刚刚开始而已,历史学家和科学家们不知还要经历多少年的不懈的努力,才能够找到它的谜底。

克诺罗斯王宫的毁灭

在希腊神话和传说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米诺斯国王是诺色斯、克里特和整个爱琴海的国王。有一次他派他的儿子安德罗吉到大陆去参加运动会。不料,安德罗吉遭到了雅典国王的妒忌并被谋害致死。米诺斯震怒之下,发动战争,众神也纷纷降灾荒和瘟疫到雅典,雅典被迫求和,答应定期送童男童女到克里特。而米诺斯国王把他们关禁在迷宫里,或是让恶兽吃掉,或是饥饿而死。为此,雅典人惶惶不安。

这自然是久远的希腊传说了,尽管流传得相当广泛,但一直以来都没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19世纪70年代,德国 考古学家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提供的线索找到了传说中的特洛伊城,从那时起,考古学家们开始试图寻找一座希腊神话传说里的王宫——克诺罗斯王宫。英国的考古学家阿瑟·伊文斯带考古队来到克里特岛,经过3年的发掘,终于在克里特岛的伊拉克利翁市发现了米诺斯文明中 最重要的王宫遗址——克诺罗斯王宫。

于是,希腊神话中的记述不再是无稽之谈,人们密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