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北部和西北部的山脉由于主要是由石灰岩组成,因而形成了较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就是溶岩的意思,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包括石灰岩、白云岩、石膏等)进行的以化学溶解为主的地质作用及其在这种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的总称。喀斯特原为斯洛维尼亚西部与意大利交界处石灰岩高原的名称。当地人称:Kras。十九世纪末,塞尔维亚地理学家茨维伊奇首先对该地发育的石灰岩溶蚀而成的地貌进行了研究,并称其为:喀斯特(Karst)。年,中国溶岩学术会议曾决定将“喀斯特”一词改为“溶岩”,但“喀斯特”一词至今仍为人们所习惯应用。      

喀斯特地貌的显著标志就是岩层中有溶洞形成。经过流水亿万年的浸润侵蚀,燕山北部和西北部的石灰岩山脉中形成了不少喀斯特溶洞。在这些神秘的地下溶洞中,已经发现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当属松香洞、观音洞和小西沟古生物化石溶洞。《这里是燕山》将分别为您介绍这三处溶洞。今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松香洞。

松香洞

羊耳峪北面原燕化服务公司第一果林场向北约3里的一个山梁岭上,有一个石灰岩溶洞,当地人称它为“松香洞”,是因有人曾在洞内采集到松香石而得名。该洞洞口高约2米,宽约0.6米,只有侧身才能进入。洞内潮湿,洞壁湿润,长满绿色青苔,有许多蝙蝠在洞内居住。

侧身进入洞内以后,下行约3米是一个约近十平方米的小厅。厅旁有一道近2米高的小崖,跳下小崖后便落在一个碎石堆上。从石堆沿洞壁下走,洞内幽深漆黑,非持火把或打手电筒方能摸索前行。洞壁满是大小不同的钟乳石,滴嗒嘀嗒的水珠不时落在人的身上、头上。钻过一处极狭窄的“胡同”,再慢慢向下爬行一段路程,便发现一处六七米的斜坡和一个垂直向下的洞口。洞口旁边有一个巨大钟乳石,将大绳拴在钟乳石上,攀绳顺洞口垂下七八米后,便落在一个近30多平方米的“大厅”。厅内有众多钟乳石形成的石柱、石葡萄、石西瓜……脚下还有许多美丽的石笋。用手电筒向厅内一照,仿佛各种钟乳石通体透明。用脚向洞壁一踹,惊得洞内倒挂的蝙蝠到处乱飞。   

向四周察看,在手电筒照射下,发现还有许多黝黑的洞口和不同的小溶洞。在一条支洞里,还发现了昔日开采松香石的痕迹和人们探洞使用过的火把。这些碎石、松香石、火把头,都在向人们讲述着昔日的故事。大约是后来洞壁坍塌,松香石无法开采,这座溶洞才被遗弃。

编辑:薛薇

来源:《古今燕山》

播音:任玺言

美编:田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