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溶洞石 >> 溶洞石历史 >> 我们新疆好地方
白癜风怎么治好得快 http://m.39.net/pf/a_6983854.html

文:陈颐

不到新疆,不知道新疆有多大:它占中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相当于东南沿海13个省的总和,是距离海洋最远的地区。凡是去过新疆的人,必定对此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每天公里的车程,是稀松平常的事。窗外一望无际不断变幻的风景,茫茫戈壁滩是最常见的景色。当一片绿色的树林出现在眼前时,那就是到了一个有村庄或者兵团的地方。

年,我因采访三次去新疆:6月的乌鲁木齐和哈密、7月的库尔勒、8月的阿勒泰,品尝到了甜美的哈密瓜、库尔勒香梨,还有阿勒泰的大尾巴羊。而动人心魄的丝路之美,更是让我不虚此行。

探险揽胜——哈密雅丹奇观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核心路段,与8个国家接壤,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与互动最盛之地。新疆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最为典型的区域,目前有47个民族聚居于此,其中13个为世居民族。千百年来,各民族间的文化碰撞、演变与融合,形成了其多元异彩、兼容并蓄的民俗与文化。新疆自然环境独特,也因此孕育和留下了诸多自然奇观和文化遗产:纳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北庭故城、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遗址、克孜尔尕哈烽燧;纳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玛纳斯”和“麦西热甫”;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儿井”等等。

哈密雅丹“魔鬼城”是《西游记》成书前,民间流传唐僧取经途中遇千难万险、妖魔鬼怪等故事的原始素材之地。

年6月9日上午,火一般毒辣辣的太阳当空照,炙烤着戈壁滩大漠天地。我和团队一行人整装齐发,从哈密市区驶向西南方向的戈壁,那里有一片神秘所在——哈密雅丹“魔鬼城”。它就是《西游记》成书前,民间流传唐僧取经途中所遇千难万险、妖魔鬼怪等故事的原始素材之地。穿行哈密雅丹,是未有穷期的地理探险之旅,也是文化发现之旅。穿越亿万年的时空,这里埋藏着一个遥远的史前文明世界。记述唐玄奘西行求法事迹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用“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描绘其流沙漫漫、荒蛮可怖的景象。然而,这里却是繁盛千年的丝绸之路中道和北道的必经之地。

魔鬼城美景

哈密雅丹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规模最大、地质形态发育最成熟、翼龙化石埋藏量最大、最具观赏价值、地处丝绸古道、唯一发现人类居住遗址的雅丹地貌群落。“雅丹”是维吾尔语,意思是“陡壁的山丘”。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等在罗布泊考察时,采用当地维吾尔人的称呼,从此“雅丹”成为这种地貌类型的专有名称,世界通用。

“魔鬼城”名字最早来自乌尔禾,在那里经常放牧的蒙古族人叫它为“苏鲁木哈克”,意为“魔鬼住的地方”。很巧的是,哈萨克族牧羊人叫它“舍伊坦克尔希”,意思也是“魔鬼住的地方”。三语同义,各族公认。

当汽车进入“魔鬼城”,眼前陆续出现雅丹地质群落,好像是一座座废弃的古城,气势磅礴。多次来“魔鬼城”号称“野导三郎”的摄影介绍说,这是最后的雅丹地貌,它已经进入中老年期,再往深处才能看到年轻的雅丹地貌。飞沙走石从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吹来,这里年降雨量26毫米,蒸发量毫米,日照小时。亿万年间的风沙雕琢,哈密雅丹呈现出了独特的个性,囊括了雅丹地貌的不同发展形态。上大下小的蘑菇状土丘是雅丹典型的衰亡阶段,接下来它的特征就将消失,成为一片戈壁;上小下大造型各异的是雅丹的壮年阶段,也是目前哈密雅丹的主体部分;而沟槽则是雅丹发育的初级阶段,随着风蚀作用的加强,它会变得支离破碎,成为“新生代”的雅丹。在了墩南雅丹区,遍布极似南方喀斯特地貌的砂岩溶洞,为雅丹地貌所罕见,散发着神异之美,引人无尽的猜想,它的成因尚待探究。

魔鬼城美景——瀚海神龟

我像那些多次进入“魔鬼城”的专业摄影记者们一样,已经“全副武装到牙齿”:长衣长裤、帽子墨镜,厚厚的防晒霜。我一脚踏入“魔鬼城”,热浪袭来,烤得脸上滚烫烫的。“魔鬼城”内的常驻“居民”以千姿百态的风姿迎接着我,城堡、殿堂、佛塔、人物、禽兽,形态各异,令人震撼,鬼斧神工,地设天造,诡秘莫测。我的那双丹麦名牌ECCO鞋子在“魔鬼城”遭到彻底打击,滚烫的粗砂砾在我行走不到几十米,鞋后跟就晒化了,“魔鬼”向我发威了。

哈密雅丹地貌的“魔鬼城”是怎麽形成的呢?大约4亿年前,这里是碧波万顷的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又大约过了1.5亿年,古天山隆起,大海逐渐退去。在距今大约1.4亿年的侏罗纪时期,这里森林茂密、湖沼遍地,恐龙繁生,生机勃勃。万年前爆发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又使这里由湖盆变为山间封闭盆地。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被隔绝,气候旱化,泥沙沉积,再也找不到海与湖的影子,变成了大沙河——莫贺延碛。大量的海相和陆相地层古生物化石,成为亿万年地质沧桑和物种衍化的见证。

哈密雅丹在清代已有志书记述,被称为“天生墩”。其发育的地质基础,是湖相沉积地层;“毛坯”则是间歇性暴雨洪流对沉积地层的“切割”,风力是雅丹“造型”的雕刻师。这一带处于天山的第二个大风口——百里风区,宋代称“大患鬼魅碛”,明代称“黑风川”,清人则叫它“风穴”。一年中8级以上大风天多达天。大风吹蚀软硬相间的岩层产生差异风化,形成了众多栩栩如生、奇特多变的象形土墩,以及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洞穴和凹坑。

岁岁年年,换了人间。如今的哈密雅丹风景区(魔鬼城)以艾斯开霞尔古驿站为中心,分为东西南北四大景区,景区又分为6滩16景。我来到了瀚海神龟——地形酷似一只仰天侧望的神龟而得名。道光二十六年,《哈密志》记载:“鳖盖梁在天生墩东,沙土生成,具形宛如龟,首尾俱全。”这一景点也有典故:相传玄奘取经路过此地,被面前一条水流湍急的大河挡住去路,师徒正在左右为难时,一只老鳖顺水游到他们身边,送他们渡过大河。老鳖把玄奘三人送过河之后,累得精疲力竭,令玄奘感动万分。为了感谢这只大龟,便把那块宝地取名为鳖盖梁,就是今天人们看到的瀚海神龟一景。美好的故事总是千古流传。

在“魔鬼城”的戈壁大道边,经常能看到一堆堆的大石头,这些石堆是古丝绸之路的原始路标,又叫阿拉伯石堆。古代过往商人和牧民在长途跋涉中由于风沙较大,往往走过的路会被沙石掩盖。为了能把路线保留下来,商人们便把石头堆成堆作为路标,标志着自己曾经从这里走过。年复一年,丝绸古道上就保留下了无数这样的原始标记。一堆石头表示前面有路,两堆石头则表示前面是岔路口,岔路口中间有一堆石头表示前进方向。有些石堆还有不同的含义:三堆石头表示前面道路很好,有水有人家;在一大堆大石头周围摆一些小石头,说明此地不太安全,小心有强盗。真是生活中处处有智慧。

沧海桑田树为证,哈密雅丹群落中的硅化木以其质地通体光润、色泽纯正、木质年轮清晰而独秀于中国赏石界。我们围绕着一棵硅化木,摄影记者们一阵疯狂“摄击”。这里还是集石爱好者收藏奇石的一块宝地。哈密奇石占中国奇石品种的三分之一。妙在石形仪态万千,石色光彩照人,石质坚韧温润,石纹幻变无穷。

我们的司机捡到几块石头,我选了一块乳白色的留作“魔鬼城”纪念。它的样子像一个粽子。哈密“魔鬼城”,在这广袤的戈壁上还有多少传奇?

艺术的活化石——哈密木卡姆

提起新疆,不得不提它的音乐和舞蹈。我这次来到新疆才得知,新疆的歌舞有许多种类,最知名的有纳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玛纳斯”和“麦西热甫”。此行到哈密,终于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体会到“木卡姆”的无穷魅力。“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会等意,维语意为古典音乐。

木卡姆非遗保护中心外景

哈密木卡姆是广泛流传在新疆东部哈密地区集歌、舞、乐、词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民间音乐套曲。在古乐《摩柯兜勒》和伊州乐基础上传承并发展而成的哈密木卡姆,在历史上经过从民间到哈密王宫、最后又回到民间的流传整合,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演唱和整理规范,形成了结构完整的套曲形态。据历史记载,张骞在出使西域时,曾学得《摩柯兜勒》一曲,汉武帝的宫廷乐师李延年又根据这一曲子,更造新曲二十八解,以为“武乐”。

哈密木卡姆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结构完整、篇幅宏大,共有12套,其中7套包括两个乐章(即两套曲目),共首曲目,数千行歌词。哈密木卡姆是古代西域音乐艺术的活化石,是本土文化和东西方文化在哈密交融的产物,也是哈密地方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的集中体现。因此,哈密木卡姆被称之为哈密维吾尔族人民的“生命之声”。

哈密有一个木卡姆传承中心,我们也专程去观看了这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中心建筑总面积为平方米,年建成使用。从中心的建筑外形设计来看,主要突出了中国“天圆地方”的传统建筑理念,上圆下方,建筑顶部有一个硕大的维吾尔手鼓覆盖,其下由四个夸张放大了的哈密木卡姆演奏中最经典、最有特色的乐器哈密艾捷克和热瓦普支撑。手鼓顶的底部以圆心点为半径向周围辐射出12根轴线,象征着哈密麦西莱甫独有的车轮舞,12根轴线则代表了维吾尔木卡姆的十二个套曲,这是哈密维吾尔族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的歌、舞、乐为一体的内容丰富的综合性木卡姆艺术。

建筑主体四周巧妙地结合了维吾尔族传统回廊建筑形式,正面用六根绿色柱子支撑,它代表了维吾尔族人民民俗生活中的吉祥数字,绿色代表了和平和安定,寓意今天和谐美满的生活。回廊四周和建筑主体上采用的廊柱、藻井、女儿墻、漏窗等均为哈密维吾尔族的传统建筑风格。中心主体有四层框架结构。一层为演艺大厅、教室、宿舍;二层沿四周以图片、文字等艺术形式,展示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产生、发展以及演变过程,反映了木卡姆的文化形式、特色和内容。三层东部是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原生态展演厅,西部是哈密木卡姆专题陈列室,主要展示哈密木卡姆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主要成就及在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价值。四层为哈密民俗馆,主要展出历年征集的民俗文物和与木卡姆文化有关的物品,展示哈密民俗风情、地域文化等。

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现为地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和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已成为哈密综合功能较强、集中反映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文化中心以及重要文化和旅游展示窗口。

跳木卡姆的维族姑娘

在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大门外热闹的人群中,我看到一位身穿民族服装的维吾尔族大叔,他安静地站在那里,挺胸抬头,身材挺拔,面相慈善。我走过去和他打招呼,问他叫什麽名字?买买提。哈哈,这是我听到过最多的新疆男性的名字。我继续问:“您多大岁数了?”他回答:“56岁了。”我问他会什麽乐器,今天将表演什麽节目?他告诉我说,他会跳一段独舞。我说将欣赏他的舞蹈,并用我的自拍杆与他合影,他露出了笑容。

正在弹奏的维族小伙们

音乐响起来,长辫子的新疆姑娘们载歌载舞跳起来,转动起来的裙子像是盛开的花朵。买买提在音乐的伴奏下,缓缓舞入舞台中央。他的舞蹈完全颠覆了我对新疆舞欢快热烈的印象。买买提跳得缓慢,微微抬着头,举手投足是那麽优雅,令人跟着他的节奏而陶醉。我只能用从小就学会的唯一的维吾尔族语言向他表示祝贺:“亚克西!”他的神情还是那样,在高冷中露出温暖。

木卡姆非遗保护中心的表演

期待已久的哈密木卡姆演出终于亮相,几十名身穿民族服装的民间音乐人排成三排,坐在前排的人手持不同的新疆民族乐器,最中间端坐着一位留着长胡子的老汉,一看就是德高望重的传承人,第二排站着的人打起手鼓,其他的人便是歌者了。尽管歌词内容我一句也听不懂,但我还是深深地被哈密木卡姆乐曲和歌声所吸引。专业人士告诉我,哈密木卡姆全部演唱一遍需要10个小时左右,从低沉的男声吟诵式的散板序唱开始,然后是平稳而抒情的歌曲部分,最后才是欢快热烈的歌舞部分。每套木卡姆的结构都由三大部分组成,除散板序唱部分外,歌曲和歌舞曲每部分都由若干首歌曲组成。

无论在歌词内容、音乐结构上,或者在表演形式上,哈密木卡姆与其他地区木卡姆相比,具有更强的民众性。因此,哈密木卡姆在该地区的群众基础更为扎实。哈密木卡姆的歌词几乎全部采用民间歌谣和叙事长诗。所以,它在语言上更加大众化,内容上更加接近于民间世俗生活。在现场,一位70多岁拉胡琴的大叔还专门为我演奏了一曲《浏阳河》。

哈密木卡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西域音乐艺术的活化石。年,哈密木卡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如果你有机会来哈密,不要只顾着吃哈密瓜,一定要来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用心静静地聆听、感受哈密木卡姆的魅力。

美丽的传承——哈密维吾尔族刺绣

平绣、打籽绣、锁绣、辫绣、盘金绣、堆绣、破线绣、钉线绣、缠绣、贴布绣,一针针一线线,在哈密维吾尔族妇女手中变幻出一片片美丽的绣片。在位于哈密市西南郊的回城乡阿勒屯村的一处典型维族民居中,几位身穿民族服装的维族妇女围坐在炕上,边綉边说笑,一朵朵花儿的图案就这样神奇地出现在眼前,心灵手巧的女人们又将这些綉片做成维族小花帽。一位大嫂为我选了一顶戴在头上,男女小花帽的区分就在用金线缝制的帽檐边上的顔色。

维族妇女正在刺绣

夏日的哈密,瓜果飘香,火热的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我走进维吾尔族称为“阿勒同勒克”(意思是黄金之地)的回城乡阿勒屯村。回城乡作为民俗风情浓郁、文物古迹众多的民俗乡,拥有多年历史的哈密王陵、艾提尕尔清真寺、麦德尔斯学堂、九龙树等古文物遗址以及木卡姆、民族刺绣、民间剪纸、民族风俗等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资源。现有剪纸、绘画、刺绣、木卡姆演唱、业余歌手等民间艺人余人。回城乡先后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农民画)之乡”。年,回城乡的阿勒屯村被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哈密的文化是古丝绸之路最典型的文化,哈密是新疆维吾尔刺绣文化氛围最为浓厚的地区之一。这门技艺有它自身独有的发展背景和传承历史,代表了哈密维吾尔人的审美情趣和对生活的向往。綉品中所体现出的浓郁的维吾尔风情,是新疆地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在本地维吾尔族妇女的发扬和传承下,从开始以美化服饰为主,发展到装饰家居,到如今已拓展为创作艺术珍品。年6月,“维吾尔族刺綉”被文化部录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疆哈密地区文化馆被确定为该项目的保护单位。

事实上,回城乡民族刺绣产品制作的历史由来已久。年,在哈密五堡发现了一处古墓葬,距今有三千年之久,属早期铁器时代的遗存,墓穴中还出土了一件三千年前的三角纹毛布绣品,被专家认定为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刺绣品。在那块年代久远的毛布上,是白、黄、蓝、粉绿四色合股的毛线绣出的精美小三角形,众多小三角形又组成大三角形,各色三角形斜向相间排列,这组图案用的就是哈密维吾尔刺绣中的传统平绣法。

维吾尔族刺绣作品

在哈密维吾尔刺绣的发展历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清代康熙年间,哈密回王额贝杜拉来到京城面圣时,就深深喜欢上了京城的绣花锦缎长袍。于是,康熙皇帝便派了二百名綉女来到哈密传授刺绣技艺。此后,许多绣女没有返回,留在了当地,这直接加深了内地与哈密的刺绣交流,并对维吾尔刺绣产生了尤为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哈密维吾尔妇女的刺绣技艺在与满汉文化的糅合下有了新的突破,因此可以说,哈密维吾尔族刺绣也是丝路文化的一个缩影。哈密维吾尔刺绣将草原文化、中原文化、汉文化与民族文化融为一体,也融合了维、汉、满等技术手法。

我注意到,哈密维吾尔族刺绣题材大多是动物花草及表现吉祥寓意的图案。动物图案有龙、凤、仙鹤、孔雀、锦鸡、蝴蝶、喜鹊、蝙蝠、松鼠、螳螂、鱼等;植物花卉图案有牡丹、石榴、佛手、莲花、玉兰、水仙、葫芦、菊花、梅花、竹、忍冬、兰草、瓜果、葡萄、桃、灵芝等;天象纹图案有日、月、云、水、山;器物纹图案有八宝;文字图案有万、寿、福、喜;几何纹图案有直线、锯齿、万字、如意、回纹、龟背;人物纹图案有八仙。这些刺绣图案都富有浓厚的现代气息,并且造型夸张而生动。

维族妇女正在剪花

在维吾尔族妇女手中,无论是一件衣服还是一顶花帽,或是一个抱枕,她们都会用银针彩线绣出一种美丽的图案,以展示自己的心灵手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们还将身边的花草升华为艺术想象,并绣织在了一幅幅作品之中,突出了内涵中纯真古朴和艶丽大方的民族性格,同时,也抒发出了维吾尔族妇女对大自然的钟爱。

我在阿勒屯村家庭作坊刺绣室内见到阿加汗·赛买提老奶奶,她正指导几位维吾尔族妇女刺绣。这些妇女平日干活,有空的时候就学着做刺绣,每一块绣品可以挣50元钱,一周大概能做两块绣品。阿加汗说,她的奶奶曾是哈密王府的綉工,她则是家族刺綉的第七代传人。她从7岁开始学习刺綉,成为回城乡有名的刺綉能手,并荣获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和“新疆工艺美术大师”等称号。

我了解到,由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哈密维吾尔族刺綉针法也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齐针法、参差针法、阶梯针法和散针法等较为常见。不同的技法与针法相结合,可以形成不同的构图风格,一件出色的綉品往往集若干技法、针法于一体,体现出哈密维吾尔族特有的审美理想。年,阿加汗创办手工刺绣家庭作坊,年扩建为阿加汗手工艺品刺绣厂。年正式成立了哈密阿加汗特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年政府投入扶持资金万元,建成余平米的厂房,现主打阿加汗品牌民族刺绣产品6大系列40多个品种,获得了70项外观设计专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产品销往乌鲁木齐、库尔勒、喀什、阿克苏、伊犁、塔城、阿勒泰等疆内市场以及北京、天津、上海、河南、广州等国内市场。

为了大力弘扬哈密维吾尔刺绣这项新疆传统的少数民族手工艺,自年以来,哈密地区文化馆在哈密周边县乡共开办维吾尔刺绣培训班六十余期,参加培训的人数有千余人次。此外,哈密地区文化馆还经常举办刺绣展览、研习活动等,将哈密维吾尔刺绣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群众参与度高,学习热情高,参加培训的人员刺绣技艺也得到显著提升,对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在有规模的维吾尔族刺綉企业已有十余家,共有十四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3月,文化部在哈密设立全国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新疆·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

如果有一天,你看到了一顶绣得特别好看的维族小花帽,很有可能就是来自阿勒屯村家庭作坊刺绣室。

吉木乃山村幼儿园的孩子们

一碗丰盛的哈萨克“奶茶聚会”

在新疆阿勒泰地区“鸡尖尖”的地方,有一个边陲小城叫吉木乃。边境线长达公里,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这个国家级贫困县以农牧业为主,3.9万农牧民居住分散,其中70%是哈萨克族人。由于边远农牧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家庭年均收入仅元。

你可能不熟悉哈萨克族,但有一首歌,相信你一定曾听过——《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广为传唱、经久不衰的歌曲便源自哈萨克民歌的曲调。原本歌曲的哈萨克语意为《在那遥远的萨吾尔》,即是吉木乃县的萨吾尔山。

阿勒泰山用它巍峨的身躯和连绵的热情欢迎客人的到来,欢快奔腾的克兰河水流经的土地上,居住着哈萨克、汉、回、维吾尔、蒙古等36个民族。少数民族33.56万人,占总人口的56.45%。性格开朗的阿勒泰地区专员库丽努女士如数家珍般介绍起她的家乡。“阿勒泰”为当地少数民族语,系“金山”之意。西北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相连,东部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公里。全区辖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哈巴河县、吉木乃县、福海县、富蕴县、青河县六县一市,还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自治区驻阿勒泰有关单位,总面积11.78万平方公里,占全疆总面积的7%,总人口59.46万。“这里每平方公里只有六个人,地广人稀,冬暖夏凉,是避暑也是滑雪胜地。阿尔泰山的植物种类达余种,国药集团计划在我们这里投资做研究。”

哈萨克奶茶是哈萨克族最真诚的邀请

“到我家去喝一碗奶茶,这是哈萨克族最真诚的邀请。”能够去当地人家做客,多么令人神往!我们本以为是喝一碗奶茶,却没有料到是如此盛大浓烈的“奶茶”聚会。库专员的家在一栋居民楼的最高层11层,室内温暖的地暖驱散了室外的严寒,令人从脚暖到全身,再后来就是暖到头,因为哈萨克族人非常喜欢和客人在一起喝酒,载歌载舞是必须有的项目。

客厅里的长桌上,设计精美闪亮的器皿里,盛装着满满的当地食物:巴达木、红枣、馓子是我认识的为数不多的几种,更多的则是各种奶制品,比如硬硬的奶疙瘩。“太丰盛了!”我们惊呼起来。库专员说:“这是哈萨克族人家必备的食物,客人来了就拿出来待客。”库专员的工作是负责阿勒泰的文教卫,一起来做客的朋友还有地区教育局的一些官员,局长阿依恒·阿斯勒汗和我同龄,他告诉我说,他家是牧民,小时候他读的是“马背上的小学”。如今,他的一个女儿在北京读科技大学,另一个已经在乌鲁木齐工作。

喝奶茶在哈萨克族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很好的沟通形式,许多事情在边喝奶茶中边进行交流。更令我们没有料到的是,两大盘热腾腾的羊肉端上了桌。库专员说,这是今天最新出炉的阿勒泰地区著名的大尾巴羊。它们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走的是黄金道。

羊肉如何吃呢?两个哈萨克族壮汉右手持刀,左手拿起一大块肉,刀起肉断,然后将这块肉用手托起,送给客人。客人右手掌心朝上,接住羊肉,一仰脖子放入口中,这就是著名的手抓羊肉的吃法呀!手把肉,绿色健康食品。阿勒泰市长木合亚提毕业于新疆农学院畜牧系,他告诉我说,阿勒泰大尾羊因其有着一条滚圆而肥大的、全是脂肪生成的尾巴而得名,生物学家则称之为肥臀羊或脂臀羊。阿勒泰大尾羊肉质上乘,丰腴不腻,浓香不膻,蛋白质高,胆固醇低、肉质紧实,是做手抓肉、手抓饭或烤全羊的首选,当地人特别喜欢用它款待宾客,形成了阿勒泰特有的饮食文化。

吃肉怎能不喝酒和跳舞唱歌呢?哈萨克族人个个都是歌唱和舞蹈家,张口就能唱歌,走路就能跳舞。库专员的家成了歌舞和欢乐的海洋。对于我来说,最熟悉的哈萨克族民歌是王洛宾填词作曲的那首《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可爱的一朵玫瑰花赛帝玛丽亚,那天我去山上打猎骑着马,正当你在山上歌唱婉转如云霞,歌声使我迷了路,我从山坡滚下,哎呀呀,你的歌声婉转如云霞。强壮的青年哈萨克伊万杜达尔,今天晚上请你过河来我家,喂饱你的马儿带上你的冬不拉,等那月儿升上来拨动你的琴弦,哎呀呀,我们相依歌唱在树下。

一碗丰盛的哈萨克奶茶,一个欢快的夜晚,共同喝了这碗奶茶,大家从此是好朋友。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胡杨树

去库尔勒,一定要去塔克拉玛干沙漠走一趟。当然,这个“走”是骑在骆驼上。

7月7日早上,北京时间7点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将近两个小时的时差,这里还是凌晨5点,太阳还没有露头。出乎我们意料,却迎来了一场雨水,让整个巴州痛快地洗了一个澡。在这个世界上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地带,的确是一场极不寻常的喜雨。“下雨在我们这里就像过节。一年也下不了几场雨,你们带来了雨水。”司机欢天喜地般地说。我们一行从巴州首府库尔勒新城出发,一路向西南方向行驶。雨一直不停地下,砸在车顶发出“砰砰”的响声,平时因干旱而裸露着灰色的柏油路,在雨水的浇灌下,变成了黑油油的顔色。几次来新疆看到的蓝天白云在这一天也藏了起来,天阴得见不到云开雾散的迹象,公路两边不断变换着风景,绿油油的玉米和棉花田,在雨水滋润中郁郁葱葱,干枯的盐碱地也因为有了雨水,露出温柔的一面。我们冒着雨到达此行的旅游目的地:罗布人村寨旅游区,这里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处,是沙漠的一角。

沙漠卫士胡杨树

塔克拉玛干沙漠有多大?整个沙漠东西长约公里,南北宽约公里,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古丝绸之路贯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整个南端。平均年降水不超过毫米,最低只有4~5毫米;而平均蒸发量却高达~3毫米,所以说“下雨像过节一样了”。

我曾经去过内蒙古、甘肃、阿联酋等地的沙漠,全部都是在阳光暴晒下行走、骑骆驼或乘沙漠越野车。此行第一次赶上下雨,空气中飘散着清新的味道。我向沙丘的高处攀登,雨中的沙子很结实,不像晴天的沙丘走一步退半步那样费劲。难得这里如此清净,只有我们一行人。我们在沙丘上撒欢、跳跃,留下一张张欢快的纪念照。在沙漠旅游,骆驼是沙漠之舟。我们骑上骆驼,开始了20分钟的沙漠之旅。骆驼沿着沙丘行走,骑在骆驼上往下看,感觉一不留神就会掉下去,玩得就是心跳。据说在这里,金字塔形的沙丘屹立于平原以上米。风起时,狂风能将沙墙吹起,高度可达其3倍。

雨中的沙丘揭开了一幅美丽的面纱,绵延起伏,忽高忽低,沙面有时像鱼鳞,有时如蜂窝,有时又像羽毛。塔克拉玛干沙漠多为流动性沙丘,大自然用它的巧手,描绘出沙漠难以复制的图画。沙漠中能看到少量绿色的植物,它们的根系要有多么发达,才能汲取到地下的水分!据说它们的根径超过地上部分的几十倍乃至上百倍。

要说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第一植物,当属胡杨。中国胡杨林面积的90%以上都在新疆,而其中的90%又集中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我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胡杨树,树干像老人一样布满密密麻麻的皱纹。《后汉书·西域传》和《水经注》都记载着塔里木盆地有胡桐(梧桐),也就是胡杨。维吾尔语称胡杨为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西汉时期,楼兰的胡杨覆盖率至少在40%以上,人们的吃、住、行都得靠胡杨。在清代,仍“胡桐(即胡杨)遍野,而成深林”。

胡杨是落叶中型天然乔木,耐旱耐涝,生命顽强,是自然界稀有的树种之一。胡杨树龄可达年,树干通直,高10~15米,稀灌木状。具有惊人的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的能力,能顽强地生存繁衍于沙漠之中,因而被人们赞誉为“沙漠英雄树”。倒在地上的胡杨,姿态和精气神就像活着一样。人们赞美胡杨“活着昂首一千年,死后挺立一千年,倒下不朽一千年”,胡杨被地质学家称为“第三纪活化石”。

我看到了传说中的胡杨树上不同的叶子。胡杨树的叶形多变化,卵圆形、卵圆状披针形、三角伏卵圆形或肾形,叶子边缘还有很多缺口,又有点像枫叶,叶背面蓝绿色。胡杨因生长在极旱荒漠区,为适应干旱环境,大树老枝条上的叶圆且润,生长在幼树嫩枝上的叶片狭长如柳,以减少水分的蒸发,故它又有“变叶杨”“异叶杨”之称。

胡杨喜沙质土壤,沙漠河流流向哪里,胡杨就长到哪里。而沙漠河流的变迁又相当频繁,于是,胡杨在沙漠中处处留下了曾“驻足”的痕迹。胡杨靠着根系的保障,地下水位不低于4米,能生活得很自在;地下水位跌到6~9米后,就显得萎靡不振了;地下水位再低下去,胡杨就会死亡。

胡杨,见证了中国西北干旱区走向荒漠化的过程。虽然已退缩至沙漠河岸地带,但仍然是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沙漠的生命之魂。在沙漠中只要看到成列的或鲜或干的胡杨,就能判断那里曾经有水流过。

胡杨林的首要作用在于防风固沙,创造适宜的绿洲气候和形成肥沃的土壤,对于稳定荒漠河流地带的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荒漠地区农牧业发展的天然屏障。然而,由于塔里木河下游水量减少,长达数百里的胡杨林在干渴中倒下。年,新疆塔里木胡杨生长区域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年7月,新疆启动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生态保护行动,将采取防治有害生物、人工播撒林种、应急生态补水等措施,保护胡杨林资源。根据保护行动计划,到年,流域胡杨林生态保护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框架将基本形成,退化衰败的胡杨林将得到保护恢复。

千百年来,胡杨生长在边关大漠,守望着风沙,被人们誉为“沙漠守护神”。正如歌曲《胡杨》所写,它坚韧顽强,有着荡气回肠的美。

当大漠把我搂进胸膛

我就有了自己的故乡

在这一望无际的沙海里

我的名字叫胡杨

风吹干了天

云把水遗忘

飞天袖口的那朵花

总也无法落在地上

远古的荒凉

传说苍老的地方

驼铃不会留下梦

只有飞沙在流浪

我就撑起一片天

用我一生的倔强

我就长出一丛绿

在你荒芜的额头上

我就站上一千年

看看什麽是沧桑

我就流干最后的泪

看看能不能感动上苍。

(本文供图:文子林)

(本文首刊于《东方文化》杂志年第1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