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洞名称由来推想

我们广德“太极洞”,如今已是闻名遐迩的AAAA级风景名胜了。可是,她为何取名为“太极洞”?从何时被称为太极洞?她名称的缘由、根源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一直是我脑中的一串问号。想通过对太极洞名称由来的探究,从而更多更深地了解一些广德的人文历史,也成了我心中的一个愿望。可是由于资料的缺乏,或者说是查阅历史典籍的不便,又一直难以了却这桩夙愿。宋代朱熹有首《偶题》诗说:“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始悟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现在,既然对太极洞名称的“真源”暂时“行不到”,那么我也就学着“倚筇随处弄潺湲”,先不识深浅地对太极洞名称由来作少许的探寻和推想吧。

(一)在太极洞的洞口上缘,茂密的芳草藤萝覆掩下,一方楷书石刻仍隐约可见,中间“太极洞”三个大字,上款“明万历戊寅夏四月既望”,下署“广德刺史汝南吴同春书”。经查,“明万历戊寅”为公元年。这是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太极洞之被名为“太极洞”的最真实、确凿也最具“田野”价值的明证。然而,据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解放前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清朝光绪六年《广德州志》,其中摘引的一段《明一统志》文字称“长乐洞,亦名大洞,俗名太极洞。”《明一统志》成书于明朝天顺五年,即公元年;另据《广德州志》载,明朝广德知州朱麟吟咏此洞“野渚鸟声夕”的诗,也题为《游大洞》,朱麟是嘉靖十四年()任广德知州的,《游大洞》诗作当也在公元年前后。从《广德州志》上这两处涉及太极洞文字的时间看,都在吴同春题刻洞匾之前。那么,这是否就可以证明,在年以前,洞的正式冠名一直是“长乐洞”或“大洞”,而“太极洞”仅是地方百姓的俗称。而是吴同春,这位广德知州,于任职广德四年、屡游此洞后的年,将此古溶洞正名为“太极洞”,并手书勒石镶装在洞口门楣上。   因此今天,当这“天下四绝”之一的风景名胜誉扬海内外时,我们应该感恩,感恩吴同春这位四百多年前的广德“父母官”,是他,审时适变,改旧更新,将石龙山中的古溶洞,正式命名为超凡脱俗、寓意深远、引人遐思的“太极洞”。   

(二)尽管清代大学问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明一统志》:“今考其书,舛谬特甚……引古事舛戾最多”,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称《明一统志》“舛错抵牾,疏谬尤甚。”但是我们目前所知“太极洞”称谓的最早来源,也只有《明一统志》中“长乐洞,亦名大洞,俗名太极洞。……洞之深邃,莫知所穷”这段不足四百的文字。这里,令人觉得吊诡的是,很民间的、很平常的、可以随便称呼称呼的两个名字“长乐洞”和“大洞”,被该文列为正名、大名;而很雅气的、很形象的、也深含玄妙寓意的名字“太极洞”却被称之为俗名,也就是所谓的偏名或“小名”。这是什么道理呢?后查《辞海》(年版),得“俗”字的解释:一是“风俗、习惯”意,二是“大众的、通俗的”意。哦!至此我豁然有悟:“太极洞”这名字,不正是明代及明代以前,广德的百姓大众们习惯的、通常的、十分亲近喜爱的、与洞容洞貌贴切而自然的一个称谓吗?这是“舛错抵牾,疏谬尤甚”的《明一统志》当年的据实编载呢?还是被它“歪打正着”地不幸言中呢?!因而我认为,“太极洞”这个名称,最早正来源于当时的民间,来源于世代百姓的口口相传,来源于广德的人民大众。   

(三)当四百多年前的吴同春决意改“长乐洞”、“大洞”名称为“太极洞”时,这位进士出身、“才识敏练、操持廉慎”(《广德州志》语)的一州之长,肯定是经过了认真审慎的考虑的。至于他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还有没有其他的根据,因无案可稽,不得而知。那么现在不妨让我们想象着他当年可能的思路,对为何正名“太极洞”去进行一番试想吧。   

明朝万历二年(),河南汝南进士吴同春任广德州刺史(即知州),公余闲暇时,常邀同僚、挚友探游城东北古溶洞,游览兴之所至,曾数次题写了“两仪攸分”、“同云别境”、“回步峡”等景点名,命石工镌刻在几处洞壁上。万历六年()初夏四月中旬的一天,吴刺史又邀上三五知交畅游此洞。待进得洞去,洞内熔岩景物立时琳琅入目:凡石幔、石笋、石柱、石塔等,遍布上下左右,姿态各异,鬼斧神工;若珍禽异兽、若仙草灵芝,若日月星辰、若山川河流,等等万千物象,无不维妙维肖,俨然是一个洞中大千世界。吴刺史仰观俯察之间,心旷而神怡,令这位饱学之士,不得不思索万物之起始,溶洞之成因;不得不慨叹天地之造化,自然之神奇;也不由地再次联想到——其实他早已多次浮想联翩——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的话:“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朱子语类》卷九十四)。而早朱熹的北宋大儒周敦颐更在《太极图说》中讲:“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极复动。……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何谓“无极”,就是不可穷尽的意思。看这溶洞,一进洞口,便左旱洞,右水洞,两洞又各有大洞小洞、上洞下洞、明洞暗洞、曲洞直洞,洞中有洞,洞洞相通;而且如早自己四十年的前知州朱麟在《游大洞记》中所说“愈入愈深,不可穷已”。哦!这“不可穷已”、这旱洞水洞左右两分的微妙等等,不都体现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人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的玄机和道理吗?不也正是蕴含着“无极”、“太极”博大精深的《易》、道之神韵吗!想到这里,这位喜山乐水睿智的吴“大人”,不禁怦然心动,抚掌三思而喟:“长乐洞乎、大洞乎、太极洞乎?长乐洞不亦仙人洞耶?咱这广德州第一奇景、万年古洞,其地理方位、清幽环境,其布局结构、内中奥妙,无不暗含着《周易》、‘老庄’之哲理,实乃太上老君讲‘道’言‘德’的洞天福地,非太极名而莫属也!”言罢环顾左右同游,众皆额手称善。   这“太极洞”名称从此便被吴同春正名并题刻于洞口传扬至今了。(来源:风云广德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