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6世纪,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于~年用两年的时间到贵州、广西、云南,对中国西南喀斯特分布地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考察。他探索了多个洞穴,并对喀斯特地区的地貌形态作了详尽细致而又朴实生动的描述,对它们的成因作出了科学解释。
《徐霞客游记》可以说是世界上研究喀斯特最早的一本书,系统地记载了中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和区域特征,记载了洞穴形态、气象和水文情况,是中国古代最为系统的喀斯特著作。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科技人员也开始深入洞穴进行科研工作,但是想要进入洞穴,需要很多专门的工具和设备。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国外的洞穴组织可以到中国进行洞穴探险和考察工作。从此,中国和国外的洞穴科研机构和探险组织开始了合作和交流。
贵州省境内,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的可溶岩分布广泛,是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区之一的中国西南喀斯特分布区的中心,占全省面积的73%,为喀斯特洞穴发育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基础。
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向平原过渡的斜坡地带,为亚热带湿热季风气候,雨量丰沛,具有良好的喀斯特洞穴发育所必需的动力条件,在最新的地质年代里,地壳间隙性的强烈上升,地表侵蚀、剥蚀、溶蚀极为迅速。因此,贵州大地地下孔洞、地下河四通八达,“无山不洞,无洞不奇”,是世界上喀斯特洞穴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壮观的麻王洞,该洞长17公里。
黔北高原上的明珠
双河洞穴系统是深藏在贵州黔北高原的一颗明珠,是在白云岩中形成的一个巨长喀斯特洞穴系统。
双河洞穴系统位于贵州省北部的遵义市绥阳县温泉镇,总面积.8平方公里。这一地区属于长江流域,地势北高南低,海拔在-1米之间,地貌以峰丛洼地和峰丛谷地为主。
双河区域内洞穴密集,30年来我们总共调查和记录了各类洞穴多个(洞口)。对其中的80多个洞进行了探测,总长度超过了多公里。
多年前,居住在当地的人们便进入这个洞穴系统的部分洞段采炼硝矿,他们的足迹已经深入到了当时一般人所不能到达的地方,算得上是对双河岩溶洞穴系统进行过探险的先行者。
其中的双河洞穴系统是这一地区最长的洞穴,到年12月,我们测明她的长度是米(深米),正如法国洞穴联盟在其出版的《中国地下行》中说的那样:“……明显的,双河洞穴系统已经成为现今中国已公开出版发行的地图册上的国内最长的洞穴;她也成为了亚洲第二长洞,并名列世界第十一位。”
30年来,我们在这个极端复杂的洞穴系统中,已经探明了38个可以自由进出的洞口,她由众多的支洞和4条地下河组成,洞宽多在10-20米,洞高一般在10米左右,到今年4月,我们已经探明她还拥有两个重叠的含水层。
复杂的洞穴系统
30年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
从年双河洞进入我们的视野到年,近30年来,中、日、法三国洞穴专家从首度联手勘测到以后每年一度的考察,各国洞穴学家对双河洞的探测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多年的考察结果使这个巨型的喀斯特洞穴系统,成为中国迄今为止经过详细测量的最长洞穴。
对双河洞穴系统进行全面的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年,贵州省地质学教授带领的团队就对该洞穴系统做了初步考察研究,从喀斯特洞穴发育的地质、水文、地貌条件等方面的研究,一致认为这个洞穴系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开发前景。
年夏,贵州山地资源研究所与日本国秋田大学、东京都农业大学、早稻田大学及大阪教育大学等著名学府组成中日青年洞穴联合考察队,对双河喀斯特洞穴区域进行了系统的野外调查、探测及探险工作,发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洞穴,测绘了部分洞段,测量长度为25千米。经过考察,中日洞穴专家提出了双河洞穴系统在开发前应该正确规划和合理保护的建议。
年,贵州教育学院地理系教授带领学生到洞区实习,认为双河洞系无论从洞体规模、化学沉积物形态、洞腔的复杂性、奇险性、旅游环境及社会文化历史诸方面均能与我国一流的旅游洞穴相媲美。
年8月,贵州山地资源研究所、贵州省洞穴协会应绥阳县人民政府邀请,对双河洞穴系统又进行了全面的区域调查和测量工作。这次考察,将双河喀斯特洞穴系统的实测总长度从米提高到35米,提出了相应的洞穴旅游评价方法和开发保护的意见,是当时中国国内有报道的最长洞穴。两个单位又与当地政府合作,对某些洞内景观优美且相对集中的洞段采取了封洞,派专人看管等一系列保护措施。
阴河洞
—年,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在贵州省洞穴协会的协助下承担了贵州省科学基金项目“双河洞系成因及古环境研究”。全面系统地调查了双河喀斯特洞穴系统的区域地质、地貌和水文环境,重测了部分洞段的洞穴图,增测了新发现洞段(红罩子洞),使洞穴总长度度达到了米。
年,对双河洞穴系统及其附近相关区域进行了考察,认为该洞系具有很好的科研、旅游和探险价值,并商定了进一步合作考察的方案。
1年,法国洞穴联盟、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派出6名洞穴学家,与贵州山地资源研究所、贵州省洞穴协会的5名专家共同组成“中法联合洞穴科学考察队”在双河洞区域调查、测量20余天,将洞穴长度从米提高到米,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双河喀斯特洞穴系统成为中法洞穴专家重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