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寒天,冷水·风谷休闲度假营地,白雪皑皑。

清洁、布草……50岁的刘山珍格外忙碌。每天,她都要和同事们做好度假营地里29栋、53张床位的整理工作。

“从下雪那天起,就是天天满房,闹热得很。”刘山珍就住在石柱县冷水镇活源村梨子坪组,走路20分钟就能到达度假营地。度假营地球形星空房里,刘山珍一边忙碌着,一边隔着玻璃幕墙看着在雪地里撒欢的游客们。

冰天雪地的,很冷;游客嬉闹欢腾,很热。

▲空中俯瞰冷水风谷休闲度假营地。冷水镇政府供图

其实,在今天的冷水镇,把“冷”资源做成“热”产业的,不仅仅只有这个度假营地。

旅游产品单一,消费水平低曾制约冷水旅游发展

冷水,地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境东部、渝鄂交界处,最高海拔米、最低海拔米,是典型的高寒偏远山乡,年平均气温10℃,极端最低气温甚至低至-11℃,夏季最高气温一般也不超过30℃。

年6月,在此时出任冷水党委书记的向建波,满脑子想的是如何把冷水的“冷”做“热”,“当时,黄水的避暑经济已成规模,与黄水一山之隔的冷水还鲜为人知。”

冷水森林覆盖率达到85%,空气清新,负氧离子浓度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境内拥有大量森林、草场、湿地、温泉、风力、溶洞等丰富的自然资源。

不仅如此,冷水地处渝鄂两省市边陲交界,是重庆的东大门以及沪渝高速公路入渝进川的第一站,也是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和土家生态民俗旅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位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冷水镇的冷水风谷休闲度假营地里,游客在雪地里游玩。冷水镇政府供图

“前几年,镇里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部分旅游企业打造旅游项目。”向建波介绍,由于这些项目各自分散,无法吸引更多游客从“过路游”变成“过夜游”,当地村民受益不大,“旅游产品单一,消费水平低成了制约冷水旅游发展的短板。”

丰富旅游业态,冷水避暑游逐渐成热门

寒冬,冷水镇八龙村双坪组花果山雾气迷蒙,云中花都景区在雾中若隐若现。

“莫看现在没得啥人,开春后,这里可是人山人海。”冷水镇党委副书记谭鸿林介绍,总投资超过1亿元的云中花都,是集生产、生态、观赏、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年产绿色蔬菜、果品吨、观赏植物亩,“特别是夏季,到这里避暑游玩的游客每天超过人次。”

近年来,冷水镇围绕高山、森林、草场、湖泊、田园、古镇、湿地公园等景观,按照“风情土家,康养石柱”战略规划,以“康养旅游”为核心,深度融合健康养生、旅居度假、生态运动、文旅体验、休闲农业五大功能,在河源村和八龙村打造国际康养旅游度假区,推动康养小镇建设。

▲位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冷水镇的冷水风谷休闲度假营地里,游客在雪地里游玩。冷水镇政府供图

春看牡丹遍山野,夏品百花竞艳馨、秋采脆李满山岗的云中花都,不仅为周边村民提供了近个工作岗位,也将游客留在了冷水。

“景区内可住宿,也有许多游客选择到我们这些农家乐住。”八龙村凤凰组,45岁的唐洪轩经营着一家农家乐,“现在热天家都有长住的游客,一住就是个把月。”

夏季避暑短短两个月,唐洪轩经营农家乐收入就能超过4万元。

冷水夏季旅游热,在年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这一年,冷水·风谷休闲度假营地刚刚投用。

度假营地,紧挨着沪渝高速冷水服务区,利用高速公路建设时留下的废弃渣场建成,一经面世,就因其独特的山地风车景观、高山湿地、原生态沼泽风光和凉爽的气候,吸引了众多自驾游爱好者,也让更多人了解冷水、前往冷水。

“冷”资源成“热”产业,带给村民实在收益

春天赏花、夏天避暑、秋天摘果,天寒地冻的冬天,冷水还能吸引游客吗?

“元旦前两个星期,我们所有的客房都订满了。”冷水·风谷休闲度假营地营销主管罗成林告诉记者,度假基地拥有木屋别墅、星空帐篷、集装箱房、北欧帐篷、房车营地以及帐篷露营等住宿类型。刚刚过去的3天元旦假期,有近万人次涌入度假营地,“全年营收超过万元,平均每天有0多人次前来游玩。”

30岁的谢晓芳,家住湖北省利川市汪营镇白羊塘村四组,在度假营地上班一年有余。

年12月中旬,冷水降下第一场雪后,谢晓芳时常能遇到来自湖北的游客,“有很多人自己开车过来耍,10几分钟就到了,很方便。”

除了度假营地,冰天雪地时,更多的游客选择到冷水国际滑雪场享受冰雪运动带来的乐趣。

地处八龙村的滑雪场,元旦3天接待了4万余名游客,营收超过百万元。

“我们有固定员工25人,冬季临时用工会有多人,大多是周边村民。”滑雪场运营方、重庆康旅滑雪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成林介绍,随着近年来冰雪运动的兴起,冬季到滑雪场游玩的游客日益增多,“下一步,我们会在冷水修建一个规模更大的滑雪场,并增加更多的冬季游玩项目。”

络绎不绝的游客,在冬天给唐洪轩等村民带来了收入。

▲位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冷水镇的冷水风谷休闲度假营地里,工作人员正在整理房间。记者陈维灯摄

“进出滑雪场,都从我屋门前过,好多人就会来吃饭。”下雪后,唐洪轩每天要为30余名游客提供餐饮服务,“一个人一餐40块钱,一天下来也有千把块钱收入。”

如今,在冷水这个高寒偏远的土家山乡,“冷”资源正日益变成“热”产业,也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亩耕地无闲置,把村民真正留在村里

唐洪轩一家的收入,并不局限于经营农家乐。

“我们是山上种连、水中采莼、家中接客、闲时务工。”除了家中接客和闲时务工,唐洪轩说的“山上种连”和“水中采莼”,都与土地有关,“5亩黄连,6亩莼采,一年收入能有8万多块钱。”

产业兴则乡村兴。近年来,冷水立足土地这一农民的生存之本,把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作为促进群众致富的根本之策,大力发展黄连、大黄、莼菜等特色产业,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曹书记,村里还有多的地没得,我想多种十亩菜,扩大点规模。”1月10日,冷水镇玉龙村园林组村民李仲成找到了村党支部书记曹忠明。

年,李仲成种植了亩高山蔬菜,收入40余万元,“开春了想多种点,结果到处都找不到地。”

“莫说在玉龙村你找不到闲置地,怕是整个冷水,你都找不出多的地来。”曹忠明的话,并非虚言。

年,冷水镇5个行政村的亩耕地,没有一亩闲置地。

曹忠明介绍,玉龙村的多亩耕地,种植了亩的烤烟、亩的黄连、亩的蔬菜,其余种植了大黄等中药材。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冷水镇八龙村莼菜田。冷水镇政府供图

在冷水镇太平村,李宗福前几年一次性流转了多亩土地,建起了大黄产业基地,“在冷水,多一分地就意味着多一分收入,土地闲置是不能想象的。”

“只有发展产业,才能让耕地成为‘抢手货’,才能把村民真正留在村里。”向建波告诉记者,镇里大部分青壮年都选择在村里发展产业或就近务工,外出务工的极少。

“村里赚的钱不比外头少,还能照顾屋里,哪个还愿意往外头跑哦?”雪花漫天,忙完当天的工作,刘山珍和谢晓芳倚门而立,看着又一批游客自驾而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