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yyq/131224/4315783.html

公元年(天宝十四年),杜甫在长安做京漂已十年,他本可以当县公安局局长,但这份工作的内容是镇压饥民和收税,这种得罪人又伤阴德的工作,爱惜羽毛的杜甫才不会干。

杜甫情愿去兵器库看大门,虽然工资不高,但好歹是有编制的事业单位。

杜甫安顿下来后,打算接家人到长安团聚。可走到半道,安禄山叛变,长安沦陷。

于是,杜甫想去灵武找唐肃宗,可是,他是个路痴,没走多远就被叛军俘虏了。

好在杜甫不是王维这样的高官,被叛军抓住,要做伪官,杜甫没有被限制自由,他瞅准时机逃了出来。

当时,由于安史乱起,国家动荡,民不聊生,只有西蜀还能暂时保持安定。

唐代有句俗话“扬一益二”,扬是扬州,益是成都。

意思是,除了都城长安、洛阳以外,其余繁华的大城市中,扬州第一,成都第二。

西蜀天府之国,不仅有丰富的农产、矿产,手工业也非常发达,丝织品、纸、大邑的瓷器等都驰名远近。

而群山环绕的四川盆地,在冷兵器时代易守难攻,占尽天时地利。

叛军攻陷潼关后,长安已无险可守。唐玄宗率领官僚从长安仓皇西下,逃到成都。

兴建草堂:

公元年冬,杜甫携家眷辗转颠沛,餐风露宿,终于到达成都,最初在西郊外浣花溪寺落脚。

杜甫有诗云“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

没过多久,杜甫在城西七里浣花溪畔找到一块荒地,开辟了一亩地,在一棵高大的柟树下建筑起一座简陋的茅屋。

诗人建房很不容易,事事都要求亲靠友。

此时,任彭州刺史的老友高适时常照顾杜甫。

杜甫有一位做司马的表弟王十五,给他送来建筑费,杜甫感动地说:“在他乡多亏表弟帮忙,来往不辞劳苦。”

杜甫一边营建草堂,一边写诗向各处觅求树秧:向萧实请求春前把一百根桃树秧送到浣花村,向韦续索取绵竹县的绵竹,向何邕要蜀中特有的、三年便能成荫的桤树秧,他亲自走过石笋街到果园坊里向徐卿索求果木秧,无论绿李黄梅都无不可,他还向韦班要松树秧和大邑县的瓷碗。

关于瓷碗,杜甫写下绝句,可知唐代的瓷器精美到何种程度:

《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经过两三月的经营,草堂终于在暮春时节落成了。

这年是年,中原还没有恢复,关内依旧闹着严重的灾荒,杜甫总算结束了他十载长安、四年流徙的生活,在成都得到一个安身处所,不仅是他,就连春燕飞鸟也扎堆草堂,筑新巢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从杜甫留下了大量诗篇中,可以寻踪草堂的位置。

“浣花溪水水西头”、“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背郭堂成荫白茅”、“时出碧鸡坊,西郊向草堂”、“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茅堂石笋西”、“结庐锦水边”、“西岭纡村北”……

从这些诗句,推测草堂的位置应当是背向成都郭,在少城碧鸡坊石笋街外,百花潭北,万里桥及浣花溪西,临近锦江,西北可以望见西岭山巅上的终年积雪。

大叔秒变小清新:

远离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杜甫终于不必受饥寒之苦,暂得休息的杜甫终于可以沉心静气地欣赏身边美景了。

此时,心境相对安宁祥和的杜甫看到浣花溪水上荷叶田田,蜻蜓围绕新鲜绽放的荷花上下翻飞,田间细麦轻花随风摇荡……

杜甫在客居成都的这段较为宁静太平的日子里,写下了不少歌咏自然的清新小诗。

他所见的花木是——

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田舍》)

他眼前的虫鸟是——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之一)

他写春夜的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他体会夜的幽静——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遣意》之二)

在这些诗句里,杜甫用了“小”和“轻”、“细”和“香”、“嫩”和“新”、“净”与“弱”、“微”与“清”,字里行间,洞察幽微,清新雅致,和他忧国忧民、反映大时代的代表作《三吏》、《三别》相比,意境上悬殊巨大。

读这些“小清新”的诗句,仿佛在听田园交响乐,有时极细微极轻盈,“嫩蕊商量细细开”,“自在娇莺恰恰啼”。

有时,又狂风忽至,疾风骤雨,江翻石走,甚至将草堂旁边的那棵有年历史的高大柟树断根拔起,还将草堂顶上的三重茅草都卷了去,有的茅草挂在林梢,有的沉入塘坳……

直到黄昏时分,终于风平浪静,然而,墨云罩顶,雨水缠绵一夜,草堂里漏得没有一块干土,一夜无眠的杜甫,有感而发,唱出了那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由自己的茅草屋被暴风雨袭击的狼狈遭遇,想到了世间流离失所的人们,为了天下寒士免于饥寒侵扰,他宁愿牺牲自己。

杜甫的后半生,简直像一部“难民逃难”的纪录片。

可谁又能想到,就是这座如此简陋朴素,历经风雨侵袭的茅草小屋,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被传颂千年的一方圣地,人们提起杜甫时,往往会忽略他的生地河南巩县,以及他的埋葬地河南洛阳偃师,却总绕不开成都的“杜甫草堂”。

杜甫年岁末到成都,年春建起草堂,年受其弟杜观之邀赴江陵,杜甫在蜀地前后度过了八年时间,在成都草堂断断续续住了四年。

这段时期是杜甫后半生中相对安稳宁静的时光,这期间他留下了多首不朽诗篇。

结语:

年,58岁的杜甫溘然长逝。

然而,杜甫草堂却永久流传下来。

五代时期,前蜀词人韦庄找到草堂故址,在此结茅为舍。

北宋元丰年间,成都知府吕大防在草堂故址上重建茅屋,立祠堂,并刻杜诗于碑上。

后来,草堂经过历代修缮,成了今天幽静美丽的园林,园内亭台楼阁,花木扶疏,徜徉其间,心清神怡,站在忧心忡忡的杜甫像前,不由令人肃然起敬。

少年时,我最喜欢李白,羡慕他的天纵之才和激扬潇洒。

中年时,才渐渐理解杜甫,懂得他心怀天下的忧国之心。

杜甫虽是“官二代”出身,可一生颠沛流离,饱尝人间风霜苦难。

也正因为他经历了国破、家败之痛,他的诗风才能如此沉郁慷慨。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国家多灾多难时,往往会诞生伟大的诗篇。

杜甫一生中极具分量的代表作,就是在国家危难的动荡背景下诞生的。

也正因此,宋代以后,每逢国家危亡,个人遭遇困厄时,杜诗就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无数爱国志士都从杜诗中汲取力量。

诗人闻一多曾评价杜甫:他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杜甫无论是才华和人格,都担得起这份极高的评价。

参考书目:《杜甫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