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偏方 http://m.39.net/pf/a_4698007.html

月圆,无星。

此时的圆通寺灯火已熄,万籁俱寂,唯有一个地方还透着灯光——淳法大和尚的书房。

古老的雕花木窗全开着,窗外树梢摇曳,微风飕然。月光倾洒进来,落满一地银白。大和尚如往常一样,正立于案前,凝神练字。

突然,他感觉到仿佛有什么东西在看着自己。一画笔锋落定,抬头看去,门外果然立着一道黑影——看似是一只巨大的猫,有半米多长,摇着长而蓬松的尾巴,正直直地蹲在门槛旁边,探起脑袋往木案上瞧。

大和尚心道,果然是有灵性的东西,居然跑来看我写字。他并未在乎那猫,当时正凝气于笔尖,便继续落笔书写。未曾想,那大猫却愈发大胆,得寸进尺地踱着步进来,优哉游哉跳上木案,爪子眼看便要落上在砚台上。

“你也想学写字?”怕它爪子沾上墨汁,大和尚挪开砚台,兀自笑着拂袖:“走吧,走吧。”

然而那猫并不怕人,赶它却也不离开,仍是盯着大和尚看。大和尚便从桌上取来一个苹果,扔过去给它。那猫叼起苹果,毛茸茸的耳朵微微摆动,两只乌溜溜的眼睛看着师父,仿佛在向师父致谢。而后,又呆了一会儿,方才离去。

第二天,大和尚无意中跟寺庙的僧人聊起这只巨猫,一位老僧惊道,“师父,那可不是猫呀,是果子狸。”

自那夜之后,这只果子狸便时常从山上跑下来,来到淳法大和尚的书房,并不讨要果子,只是静静立在门前,看大和尚练字,灵性非常。

昆明人常说,圆通寺是个充满传奇的地方。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加上多年的古刹历史,沧海桑田皆纳于怀,使得圆通寺内汇聚灵气无数。

闭关秘洞,水上圆通

山洞,于人类而言,本就是古老而神秘的存在。

很少有人能够来到圆通寺后山下面,发现这样一个洞穴。洞口深深地嵌入山体岩壁,被一扇锈迹斑驳的红色铁门紧紧堵住,门上挂着一把锁。

门上赫然刻着八个大字:“闭关禁地,请勿擅入。”

在我们听过的传奇中,大侠宗师往往是在洞中闭关修炼,才能练成最厉害的武功,例如太极宗师张三丰,出关的一瞬间便悟出了绝世武功太极剑。更有许多侠士偶然进入山洞,发现了传说中的秘籍至宝。

那么,圆通寺的“闭关”山洞究竟是什么样子?

据淳法大和尚说,这个山洞并非人们想象中的一方洞穴,而是贯通于整座圆通山的山腹。没有人知道它到底有多大。山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洞内钟乳石参差挂下,石柱林立,千姿百态,呈现各异。洞穴极为曲折幽深,洞穴连环相套,仿若迷宫。内有地下暗河错综复杂,湿气弥漫,走到深处方能听到潺潺水声。

古时候,圆通寺内高僧的确在此闭关,避光止语,潜心面壁修行。民国时期,大量军用物资都曾囤积在这座山洞中。因此,这里留存着无数先人的痕迹。

如今,洞门已锁,留在其中的不仅仅是溶洞奇景,还有一个个自古至今鲜为人知的故事。

而洞外,唯留这“闭关禁地,请勿擅入”八个大字,引人无限遐思。

“闭关”洞下,是巨大的昆明水脉。作为全国地势最低的寺院,圆通寺与其他寺庙相反,一入山门便往下走,是名副其实的“下沉式”寺院。其地下汇集了全昆明的古河流、天然雨水等等,水系错综复杂,暗河交织。

据统计,整座圆通山,有着五千万立方的地下水体。圆通寺正宛若一方莲花,漂浮于古老的湖泊之上——

地面上看,是万千楼宇喧嚣闹市中的一方净土;地面下看,是无尽大水澄澈汪洋上的一叶渡舟。

其中之殊胜神奇,妙不可言。

放生之地,无鱼之池

圆通寺的放生池,是国内寺庙最大的放生池之一。池水环绕观音殿四周,极为清浅,微风之下泛着粼粼波光。透过微碧的水面,可以看到青荇在水底悠悠飘动,偶尔有乌龟懒洋洋地划水,随便停浮在哪里,便悠然晒起了太阳。

然而,这美好的放生池中,居然没有鱼。

这里原本是有鱼的。不但有鱼,而且还很大,很多。虔诚的信众常常来这里放生,池中大鱼小鱼欢汇一堂。然而,一批不速之客的到来,给鱼儿们带来了灭顶之灾。

它们,就是翠湖的海鸥。

翠湖离圆通寺很近,那里栖息的海鸥纷纷来这边叼食池中之物。尤其是冬季候鸟迁徙之时,飞来的海鸥不是一只两只,而是成百上千,群舞起来,白色的羽翼几乎遮天。

它们纷纷落在放生池中央的观音殿顶,一层叠着一层,数千只海鸥全部都叠在檐顶,一双双眼睛紧盯着水面。一旦认准目标,便飞速俯冲下去,张开尖喙一口叼住,翅膀一展飞向空中。

然而,有时候叼起的鱼过重,或是一下没叼稳,有些鱼儿便会瞬间落在地上,直直摔死。更有甚者,鱼没叼起来,鸟喙却在鱼身上留下几个深洞,鱼儿动弹不得,鲜血横流,很快吸引了池中乌龟,几只乌龟便将鱼儿活着分食掉。看到这样的场景,寺中的师父们顿生怜悯。为了不让鱼儿受苦,他们开始尝试着用鞭炮驱赶海鸥。然而,赶走一时,却不能时时管用;上千只海鸥,怎么赶得过来?

索性,直接将池中的鱼全部请走,放生到别处去罢。

于是,便有了我们所见澄澈无鱼的放生池。这一切,全是因着圆通寺师父们的慈悲之心。

螺峰叠翠,摩崖题刻

圆通寺后圆通山,东西长而南北窄,状如海螺,因此又被称为“螺峰”。螺峰山石嶙峋,削壁千仞,古木苍翠,灌草葳蕤,是著名的“昆明八大景”之一“螺峰叠翠”。诗云“青霭松崖合,绿云芝径封”,说的便是此山。

古刹位于山崖之下,紧挨着崖壁之处,有一泓清泉。泉上断崖,朝霞、夕照辉映于岩壁,涂金抹丹,绚丽动人,因而古人将之命名为“衲霞屏”。

“衲霞屏”除了与云霞日光相映,还有另一样奇观,便是岩壁之上古人们留下的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是古代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人们将岩壁的一块地方打磨平整,将文字以书法之笔锋,题刻于岩石之上。而圆通山上的摩崖石刻,布满了整座山周。

这些石刻自元代起开始出现,各个历史时期、各种字体的石刻遍处皆是。例如云南布政使刘春霖题刻“秀拥五华”;清代文人题刻“隆崇造云”等等。

除了文字以外,更有岩壁绘画人物像或佛像,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又以赵鹤清之摩刻“张三丰像”最具神韵。

山崖之下仰头看去,巍巍岩壁上笔走龙蛇,文人之情怀、工匠之寄托全都寄托于此,蔚为壮观。

然而如今,这些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由于保护不周,百分之七十的已然消失不见,剩余的百分之三十,便全在圆通寺内得以留存。但它们也仍是裸露在山崖上经受着风吹雨蚀,亟待得到更好的保护。

圆通禅寺,神奇殊胜,其中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使得寺内处处皆有内涵,处处皆透着智慧,每一方景色,每一棵草木都诉说着寺院的故事,这是走马观花难以感受到的。唯有安静下来,以心为目,用心体悟,方能感受古刹的真正魅力。

正如明代巡抚唐龙之诗所云:

物外暂招寻,惟闻钟声馨。松萝栖梵影,水石定禅心。云去苍崖事,僧归紫径深。滇池风雨至,正好听龙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