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环境中山、石形态的物理状况及大自然中的岩石分类

1.火成岩:花岗岩、侵入岩、喷出岩火成岩是由岩浆形成的岩石,当地球深处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时,地表冷凝后而形成的岩石。其中花岗岩主要成分是长石和石英石,颜色多呈灰白、黄、红等,花岗岩体的山脉在全国分布很广,如华山、黄山、武夷山等,其中太行山、燕山亦有少量分布。石块的大小不一,石纹较少,其形态多于方、圆之间。

2.沉积岩:石灰岩、砾岩、砂岩、页岩沉积岩是指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地球运动过程中经由外力破坏沉积作用下形成的岩石。其中石灰岩又称灰岩、分解石,主要成分为碳酸盐岩,颜色多为灰白、灰黑、黄、褐、青、绿等,由于石灰岩形成条件的各异,故此其形态有所不同,如竹叶状石灰岩、生物碎屑石灰岩、叠层石灰岩、白云石灰岩、砂岩等。地下溶洞的石灰岩经流水长期溶蚀又形成了钟乳石、石花、石笋等更为奇特的形态。石灰岩体的山石在全国范围分布较广,北方最为典型的有太行山、燕山、秦岭等,南方有三峡、漓江等。只因南北方气候条件的差异致使植被的覆盖率有所不同。石灰岩石纹密布,纵、横叠加形成大的山体。

众多的岩石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地貌特征。如花岗岩地貌、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岱崮地貌、火山地貌。各种地貌由于所附土壤的多少、降水量的不均,以及生存的植物类别的数量有所不同,因此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自然地貌景观。

通常石灰岩山体的植被覆盖率高于花岗岩山体的覆盖律。同时还要强调一种自然现象,如南方因为植被丰茂致使遮盖了山体岩石的显露,对于绘画的表现技法而言,山体石纹结构裸露多者更适合表现。但这并不可理解为植被浓密者不可入画,从中可以产生出不同的表现手法,如运用多点苔的方法加以解决。宋代画家米芾就创造出“米点皴”的积墨法,充分地表现植被葱郁的山体,这只是众多范例中的一则。

站在绘画的视角,体察大自然原物质状态各异的形体特征,由此触动画家心绪,经过思维过程从中可以产生出具有绘画性的形象样式,这便是绘画题材的确立。

二、解析传统经典山水画中山、石的表现技法

1.山、石表现形式的分类综上所述对不同岩体地貌的解读,石灰岩多以纵、横的石纹组成块状体,再经过有序的叠加形成高耸的山势,伴随着自然界中阴、晴、明、晦以及四季的变化,呈现或苍旷浑厚,或清丽含秀的表象。花岗岩山体多为形态各异、大小不同的巨型石块组成,石纹较少,相对植被覆盖率偏低。

中国山水画是以钩、皴、擦、点、染笔墨技法来完成绘画中山、石的塑造,其中皴法的形成以至确立,均是前人于大自然中经过长年的观察、实践,总结出适合表现绘画性山、石的一种视觉形式。不同山、石体貌特征演化出各异的皴法样式,如长披麻皴、短披麻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折带皴、解索皴、荷叶皴、雨点皴、刮铁皴、牛毛皴、弹窝皴等多种皴法,各种皴法在一幅画中亦可交替穿插运用。中国美术史论较早提出皴法说的是宋代韩拙所著《山水纯全集》:“其笔大麄(粗字别体)则寡其理趣,其笔太细则绝乎气韵,一皴、一点、一勾、一斫皆有意法存焉。”又论:“凹深凸浅,皴拂阴阳,有披麻皴者、斫跺皴者或匀而连水纹皴者。”清代石涛所著《苦瓜和尚画语录》皴法章第九:“笔之于皴也,开生面也,山之为形万状——如山川自具之皴,则有峰名各异,体奇而生,具状不等,故皴法自别,有卷云皴、劈斧皴、披麻皴、解索皴、鬼面皴、骷髅皴、乱麻皴、芝麻皴、金碧皴、玉屑皴、弹窝皴、矾头皴、没骨皴,皆是皴也。”其后康熙十八年,晚于《苦瓜和尚画语录》数十年,芥子园画谱面世,以配图形式详释各种皴法。

中国画勾线的形成,所营构出的意象,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其承载着多层次的内涵。无论是钩、皴、擦、点、染均可释义为线的长短、延伸不同而已。它既有塑造形体——“状物造型”的功能,又从中表达出画家的情绪,进而从中显现对大自然的理解来抒发其心境。同时,前人总结出适宜传承的以形象比喻性语汇的形式用以解读其内涵。如:锥画沙、屋漏痕、折钗股、曲铁、折钢钩、落笔金钢杵等极为形象的比喻。各种皴法的属名并非画家当时所定,画家根据心融大自然过程中对山石表现而形成的惯用笔法,而是后人经过总结分类而产生出来,逐渐被后人所认同。这一分类释名更便于后人在传承过程中产生深刻的记忆和更深层次的理解,是规范化及程式化的又一大进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中国画艺术领域经由多元文化元素的介入,在审美理念方面产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但这并非意味着可以改变中国主流文化的发展及其主导地位的式微。与此同时也应不可不回避一些不良元素的渗透,尤其近现代经过几代人周而复始地吸收、澄清,再吸收、再澄清的过程,最终厘清了中国主流文化应遵循延续发展优良传统是最符合时代发展的最佳模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