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双龙洞位于浙江省金华山西南山麓,距离金华市区十多千米。金华双龙洞因天然的喀斯特地貌吸引着人们来此探访。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这篇游记记叙了叶先生游览金华双龙洞的全过程,作者的语言虽不华丽,却真实可感。我们一起边游览美景,一边欣赏美文,看看叶老眼中的双龙洞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叶圣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是中国文化教育界的巨匠,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脚步集》,童话集《稻草人》等。
洞口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记金华的双龙洞》洞口处描写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请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由外洞进内洞的部分,要经过孔隙,这个孔隙可以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此处的描写让人感受到空间十分狭小,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孔隙处
“洞底双龙挂碧流,婉蜒十里暮云愁。朝来拂拭仙人清,携尔同登十二楼。”这首诗歌是明朝诗人胡应麟游览金华双龙洞后所写的。
整个金华双龙洞的溶洞共有三层,其中最知名的是位于底层的双龙洞。双龙洞分内、外两洞,内洞与外洞紧紧相邻,有一块巨大的石屏相隔,只留一条不宽的地下河河水道。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水面离地下河上的岩顶,也仅有一个狭小的间隙。如果想进内洞一探究竟,人们必须仰卧在小船上从狭小的水道穿过。游人们躺在小船上,船擦着岩石而过,船上的人们的脸部离岩石只有几厘米的距离,虽然这段“航行”只有短短的十几秒钟,但是巨石扑面而来的压迫感,却是双龙洞最初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挤压”“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些都是作者在小船里游览的感受,说明这孔隙极度窄小,乘船过去非常不容易。
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在小船停靠处抬头仰望,会看到有一条青色钟乳岩纹,从东北洞顶婉蜒而来,另有一条黄色石钟乳自西北俯冲而至,人们将它们称为“双龙”。这就是双龙洞得名的原因。肉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也是姿态万千,令人惊叹。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石钟乳也就是钟乳石,通常悬挂在溶洞的顶端,抬头望去,石钟乳就像悬挂在头顶的圆锥。溶洞的顶部并不是密封的,水从很多细小的裂缝里渗出来,一滴一滴掉落。同样,慢慢堆积,就会形成石笋,石笋看上去像笋一样,似乎是从地面上冒出来的,还会向上生长。
除了金华的双龙洞之外,我国还有一些地区形成了著名的溶洞,例如北京的石花洞、银狐洞;贵州的织金洞;重庆的雪玉洞;湖南的黄龙洞等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