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桌子山雄踞鄂尔多斯市西部,以历史悠久、气势雄伟著称,又以状如桌形而闻名,自古以来便有“兵家必争”之誉。桌子山坐落在黄河与鄂尔多斯高原之间,是鄂尔多斯市与乌海市界山。呈长条状,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10公里,最高海拔米。山势陡峭,主要由石灰岩、石英砂岩等构成。山峰平坦,犹如桌子,因而取名为桌子山。传说中的成吉思汗嫡系部队登临桌子山的故事,给这座旷古久远的山峰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公元年(西夏襄宗应天四年)成吉思汗携20万蒙古大军骑着高大的军马进攻西夏。行至高峻的桌子山下时,士兵已疲惫不堪,军马需补充给养,成吉思汗即命令全体官兵扎营休息。午后,1万护卫军随同成吉思汗登上桌子山察看地形。成吉思汗正要从望远镜中向几十公里远的黄河岸边跳望,桌子山却像一艘浮在水面上的船舰,它承受不了这么多人的压力,慢慢下沉。随之,位于该山西面的黄河及其沿岸的土地,却缓缓上升。不知怎么回事,这时,成吉思汗却看到了正在黄河那边坚守阵地的西夏官兵。成吉思汗满面笑容,祈祷祝福,对上帝开恩感激不尽。当成吉思汗带着官兵从桌子山上跑下来时,桌子山却又抬升到原来的位置。成吉思汗立即收拾行装,趁西夏军不备,一举跨过黄河,直抵西夏都城兴庆府(银川市)。桌子山独特的形成历史,为其造就了雄伟瑰丽的自然景观。早在元古代时期(距今12.91亿年),桌子山一带就有岩石沉积。至上元古代,这里的地壳下降后,被海水覆盖。由于当时沉积环境不大稳定,地壳升降运动的变化也较频繁。经历了上升剥蚀环境后上元古代末期又被海浸。从早寒武世到中石炭世,地壳几经抬升下降、海浸。当时,气候温和湿润,植物繁茂,鳞木、封印木、芦木及羊齿植物郁郁葱葱。两栖类动物占有统治地位。中生代(距今2.25亿-万年)时期,受印支运动影响,桌子山相对隆起。侏罗纪末期,强烈的燕山运动,使桌子山逐渐隆起,褶皱成山,鄂尔多斯相对下降。至全新世,这里地壳活动趋于相对稳定。自然地理环境、地貌、地形与现代相似。攀登桌子山,仿佛是在游览一座地质变迁和人类发展的博物馆,令人眼界大开,惊叹不已。桌子山岩画群,是新石器至青铜时代北方游牧民族的艺术珍品。这些神奇精美的岩画,磨刻在召烧沟、苏白沟和摩尔沟悬崖峭壁或沟畔磐石上。数量多,分布广,内容丰富艺术风格古朴。有神态各异的人面像和行猎、祭祀、迁徙、聚会、舞蹈等场面,还有表现太阳神、天神、地神、山神等活动的图案和绘有树木图案的岩画。桌子山岩画,记述这一带曾是汉、匈奴、回鹘、鲜卑、羌、蒙等民族生息、繁衍之地,是古代夏、商、周青铜器时代及战国到西汉的铁器时代的真实写照。此外,还有1处长达60公里的西东走向的界墙,全用石头堆积而成。界墙东端并建有一处长宽各约40米的城池。此建筑过去是干什么用的,至今没有结论。攀缘山岩峭壁,间或分布着形态各异、大小不同的洞穴,这究竟是石灰岩溶洞,还是古人居住过的洞穴,至今仍无法断定。据说,十几年前,有几位游人去桌子山,他们吃力地爬上山巅,忽然看到东面的天空出现了一幅幻景:幽蓝的湖水旁,生长着枝叶繁茂的树木,碧绿的草原上点缀着雪白的羊群时,无不令他们惊奇神往、心醉神迷,原来是罕见的“海市蜃楼”。桌子山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民族的气息,记载着传统的文化。古植物学家已在这里发现了万年前延续生长到现在的四合木、半日花、沙冬青和绵刺。桌子山由古老变质岩、石灰岩和矿岩组成,蕴藏着丰富的煤炭、水泥、耐火粘土、石膏、冶金、化工等工业原料。伫立于山顶,西眺便是滔滔黄河,北望则是巍巍千里山,东顾就是没有尽头的鄂托克草原......置身于桌子山,人们或许会感到神话是那么真实,现实又是那么神奇!——王文元(节选自《鄂尔多斯民间故事集萃》,原文标题《吐翠的桌子山》)《鄂尔多斯民间故事集萃》由王生荣、张彩云策划、主审,何知文主编。作为东胜区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一部分,《鄂尔多斯民间故事集萃》是精选了31位作者的余篇作品编辑而成的。该书分门别类,通过“地名趣闻”、“神话传说”、“民俗花絮”、“生活光盘”、“史海浪花”、“宦海剪影”、“笑话揽胜”、“智者巴拉根仓传奇”、“笑星杨三换的故事”和“动物故事”十个栏目,从各个角度广泛、全面地搜集整理了鄂尔多斯民间故事,是名副其实的鄂尔多斯民间故事的集萃之作。经编审人员同意,我们择其作品并将陆续在“东胜发布”刊发,通过网络传播,让更多人读到这些朴实生动的鄂尔多斯民间故事,深切感受鄂尔多斯的灿烂多彩的文化。欢迎广大读者及网友持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9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