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石瘤的玉、石

自然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瑚”hú,形声字,从王(玉)胡声,‘瑚’字目前最早见于东汉《说文》小篆。王(玉),与玉、石有关;胡,固定的肌肉组织,此处引用‘肉质增生’的引申义。造字本义:有石瘤的玉、石。

备注:现如今,我们知道,珊瑚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但在古代,珊瑚是指离开水底后硬化的“珠宝”,故使用“玉”作形旁。

珊瑚的“骨架”是指珊瑚虫在其生命周期中分泌并积累形成的硬质支撑结构。珊瑚虫通过其体内的特殊细胞——刺细胞分泌钙质颗粒,并将这些颗粒堆积、黏合在一起,形成坚硬且多孔的钙质外壳或骨架。这个过程被称为钙化作用。骨架的质地可以是致密的,也可以是较为疏松的,取决于珊瑚种类和个体生长状况。在珊瑚生物学或珊瑚礁地质学的专业文献中,不会使用“石瘤”这一术语来描述珊瑚的任何自然属性或生长现象。

扩展阅读:

石瘤,通常是指在某种石头表面或内部出现的瘤状突起或结节,这些特征可能是由于矿物沉积、生长过程中的异常、内部结构变化或外部作用力等多种原因形成。以下是几种在自然界中可能出现“石瘤”现象的石头种类:

钟乳石与石笋:在溶洞环境中,石瘤可以指钟乳石或石笋上初期形成的石芽或石瘤,这些是未来可能继续发育成完整钟乳石或石笋的初始生长点,由洞顶滴水含碳酸钙溶液在洞底沉积结晶而成。

玉石带瘤原石:特别提及的“玉石带瘤原石”是指未经加工的玉石原矿,其表面或内部具有各种规模的瘤状突起,这些瘤状突起是玉石长期生长、积累而来的矿物晶体聚集体,是其价值所在。

树化石(硅化木):在某些树化石中,尤其是硅化程度较高、保留木质结构的化石,有时会看到类似于树木瘤疤的结构,这是由于古代树木在生长期形成的瘤状生长异常在石化过程中得以保存。

化石中的瘤状生长:其他生物化石,如某些贝壳、骨骼化石,也可能保留有生物生前存在的瘤状生长结构,这些并非石质本身的瘤状突起,而是化石化的生物组织特征。

矿石结核:在矿床中,某些金属或非金属矿石可以形成结核状或瘤状结构,如铁矿石结核、锰结核等,这些虽不严格称为“石瘤”,但形态上类似,是矿物在沉积或成矿过程中围绕核心物质逐渐富集形成的。

岩石中的结核与包体:在某些火成岩或沉积岩中,可以看到嵌入主体岩石中的球状、椭球状或不规则瘤状的矿物质包体,如燧石结核、石英包体等,这些包体在岩石形成过程中因物理化学条件差异而形成,外观上类似石瘤。

奇石中的瘤状形态:在观赏石领域,某些奇石可能因风化、侵蚀或热液活动等原因形成独特的瘤状外观,如风凌石、戈壁石等,虽然这些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石瘤”,但在形态上与瘤状特征相似。

古文释义

戸吳切洪孤切,从音胡。

珊瑚。詳前珊字註。

又瑚璉,宗廟盛黍稷器。

夏後氏之四璉,殷之六瑚。

图片:六叔

文章:六叔

相关汉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9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