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概况
某桥梁区域地层分布较全,除侏罗纪地层缺失外,其它地层自元古界至第四纪均有出露。桥梁区域覆盖层主要为第四纪冲湖积物,大部地段厚20.00~40.80m,局部厚43.70~59.30m;岩性为淤泥、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粉土、粉~砾砂、圆砾土和卵石土,局部揭露有厚几厘米~2.50m的砂砾胶结层,桥梁两端山前分布有少量坡残积角砾土。
根据同类型地质钻孔桩声测管施工经验及试桩经验,采用小扭矩回旋钻机不能有效地穿越卵石、漂石层;大扭矩回旋钻机自重太大,需要大型起重设备,安装周期太长,无法满足多工点的需要。回旋钻机处理工勘遗留物困难,在地质岩层破裂带施工难度大。采用冲击钻可有效地处理工勘遗留物,冲击钻施工的孔壁比回旋钻机施工的孔壁稳定,处理溶洞和裂隙漏浆时,更能防止塌孔,且移位、安装均比较快。
从上述思路出发,决定在溶洞区采用深埋护筒,正循环、冲击钻机(手摇式冲击钻和磕头钻)成孔。施工时,护筒之间浇注混凝土形成整体,防止护筒不均匀下沉,影响钻孔平台安全。在砂岩、页岩地段采用旋转钻机和冲击钻机成孔,其中在断层及裂隙发育地段采用冲击钻机。
二、施工质量的策略研究
1、钻孔中护筒问题的对策
护筒倾斜和移位,外壁冒水,严重的会引起地基下沉,造成钻孔偏斜,甚至无法施工。
原因:埋设护筒的周围土不密实;护筒水位差太大;钻头起落时碰撞护筒。
处理措施:下护筒时,护筒底与四周应选用黄土分层夯实。在护筒的适当高度开孔,使护筒内保持1.0~1.5m的水头高度。钻头起落时,应防止碰撞护筒。发现护筒冒水时,应立即停止钻孔,用黄土在四周填实加固,若护筒严重下沉或移位时,则应重新安设护筒。
2、灌注中卡管问题的对策
灌注混凝土过程中,无法继续进行。
造成原因:初灌时,隔水栓堵管;混凝土的离析原因,造成和易性、流动性差;混凝土中粗骨料粒径过大;各种机械故障引起混凝土浇筑不连续,在声测管中停留时间过长而卡管。处理办法:可用长杆冲捣管内混凝土,用吊绳抖动声测管,提升声测管迅速下落振冲,在声测管上安装附着式振捣器。若无效,应取出声测管,解决卡管后重新灌注混凝土。如在灌注初期取出的声测管,在有混凝土拌和物落入井孔时,需将散落在孔底的拌和物清除后再灌注。如在灌注初期以后取出的声测管,且原灌注混凝土表层尚未初凝时,可用新声测管插入原灌注的混凝土内2m深,用潜水泥浆泵下入声测管孔底,将底部水抽出,再用杆臂接长的小掏渣桶下入管底,将残余渣土掏除干净,然后在新声测管内继续灌注,但灌注结束后此桩应作为断桩予以补强。
3、断桩问题的对策
断桩是泥浆等杂质或离析的混凝土混合料形成强度低的薄弱层,把灌注的混凝土隔成上下两段,造成混凝土变质或截面积受损,极大
的
降低了灌注桩的承载能力,危害性极大。
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由于灌注时间过长,首批混凝土已近初凝,形成硬壳,且随时间增长,泥浆中残渣不断沉淀,加厚了积聚在混凝土表面的沉淀物,使混凝土上面压力较大,灌注困难,造成堵管与声测管拔不上来,引发断桩事故;或因混凝土上表面流动性降低,继续灌注的混凝土顶破顶层而上升,在混凝土中夹有泥浆渣土层,甚至整桩夹有泥浆渣土形成断桩;当混凝土堵管、严重漏水、埋管拔出声测管处理事故后,未能将已灌注的混凝土彻底清除干净;对孔深及声测管的埋置深度量测不准,使声测管提出混凝土面;由于其他操作失误、设备不良及水文地质条件等的影响都是造成断桩的原因。
解决方法:可根据断桩的位置、地质条件、工程的重要性等具体情况选择处理办法
(1)原位复桩,对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发现和超声波检测出的断桩,重新用专用钻机彻底清除原断桩后,在原位置重新浇筑一根新桩,这种方法处理的彻底、效果好,但难度大、周期长、费用高;
(2)接桩,对于断桩位置距离地面不太深的情况,首先准确测定断桩位置,采用挖孔至断桩位置,清除不合格混凝土后,在该断面采取增加钢筋等加强措施,用挖孔桩方法浇筑混凝土接桩施工;或在该断面边降水边用风镐在桩中心凿一直径为80cm,深至少超过一个桩径的井,然后封闭清洗泥沙,放置钢筋笼,用挖孔桩方法浇筑膨胀混凝土接桩施工。
(3)钻孔补强法,此法适应条件是桩基混凝土严重蜂窝,离析,松散,强度不足时,常用高压注浆法来处理,但此法施工质量控制及检测难度大,一般不宜采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