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口记忆征文
金石世家艺展风彩
——记张阿美父子镌石业蹟
横跨葛溪的胥口石拱桥,始建于公元年初,年5月竣工。该桥是用数千块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青石砌筑而成。当年召集了数千名石匠和近百民工,花了二年时间建造完工后通车。这座公路大桥的筑成,不但便捷往来,而且为葛溪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家住高联村的石匠张阿美是筑胥口桥刻石工匠们的领军人物。拱桥石块要按设计尺寸精心雕刻。他凭着精湛的手艺,任凭风吹日晒,坚持数年为造桥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张师傅出生于温州文成县,解放前移居胥口镇高联村田家,无耕地农田,靠石匠行业谋生,养育三个儿子和四个女儿,肩负着养家糊口的重任。他传艺数十位徒弟,二个儿子和一位孙子继承父业学艺出师,成为手艺不凡的石匠师傅。
张师傅的长子张耀波是我的好友。年初,我在他家串门会友,突然来了个生人。他说是分水瑶琳人,特来寻访张阿美师傅。因分水皇甫家村发现了地下溶洞,计划开发旅游景点,必须找一位手艺精湛的石匠师傅,在进口处门面上方镌刻“瑶琳仙境”四个大字,不知张师傅能否担此重任。那天张师傅去小龙坎做工,儿子张耀波即刻动身唤回父亲与他商榷。来人拿出一张用宣纸写有“仙”字的书法作品。问张师傅能刻书法家写的字吗,张师傅看后说:“我从小与石头打交道,石工活我样样能做。”来人喜出望外,当即聘请张师傅担当重任,并谈妥了有关事宜。
数日后,张师傅带着长子张耀波,肩挑行李和工具赴瑶琳工作。父子俩用了两年时间,不但雕刻好“瑶琳仙境”四个大字,而且里里外外的石墙、石阶和石壁上那幅古诗词篆刻都出自他父子俩的工艺巧手,堪称精品。年瑶琳仙境对外开放,流光溢彩的溶洞胜景闻名于世,游客络绎不绝,张师傅父子的工艺为景点增光添彩,永世留存。
张师傅父子精湛的石雕手艺闻名四面八方。年,桐庐严子陵钓台要兴建“严子陵钓台碑园”,向全省招标工匠,有七十多位石匠竞标,招标现场让众多石匠每人各刻相同的一个字。经专家评审结果,张耀波以高超的手艺,力压群芳夺得头名而中标。年初,张耀波、邱阳云夫妻和学徒金樟松三人去桐庐鎸刻石碑,花了三年时间完成了块名人书画石碑雕刻任务,为严子陵钓台景处增光添色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果你旅游去桐庐瑶琳、严子陵钓台旅游,会欣赏到金石世家张氏父子石刻的神工风采艺术。
张耀波继承父业还传教儿子也学就了石刻工艺,父子俩曾在新登南门头开设石匠店铺,在富阳地区也留下了许多石刻工艺。新登塔山烈士陵园中的“新登战役烈士纪念碑”,新登镇中心小学百年校庆纪念碑,富阳镇几处场馆的石刻碑文等等都出自他手,为社会作出了非凡的贡献。
张氏一家三代有五人从业石刻工艺,遗憾的是两位长者已离世而去,但他们高超的手艺作品且永存于世。
8月5日,我走访了张师傅老家,那座上世纪六十年代建造的三间两弄土木结构老屋未拆尚存。房屋门框是青石雕刻的古色石门垅。进屋见到那立柱的石汤团、地槛、门槛、台阶,甚至连楼梯的下半部分全是石条架设,这样的民房现存极少,值得保存。房屋里里外外现存大小不等石臼、石猪槽、各种石磨、石滚筒等等许多石制用具。若加以整理可成为一座石刻工艺展览馆。门口的工场上,张师傅的次子张玉庆还在为村民打刻石磨,这行古老的手工艺还在延续传承,使我实感高兴,特作诗一首以示怀念和赞颂。
石匠世家耀门庭,子承父业继传承。
匠心巧手精工艺,德高望重业迹存。
风吹日晒辛作业,千锤百炼勤耕耘。
神工雕刻山河美,功迹传世后人尊。
胥口镇高联村王一飞
年8月8日
作者:王一飞编辑:小丸子以平常心看杭州亚运会延期
医患纠纷,不能总是“按闹分配”,不能总是“和稀泥”!
我们为什么会为这个看上去不那么“正经”的视频疯狂打call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