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洞,位于安顺县城外5公里,距离贵阳90余公里。目前华严洞周边为“妙法禅寺”所占据,寺院建筑依山而建,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寺院庙宇建筑及办公用房,下层为僧众厢房及厨房等生活空间。在上层左侧华严洞口处建有一栋三开间的庙宇,其目测宽度为10余米,上书“大雄宝殿”四字,其屋顶便是天然溶洞口,在洞口崖壁书有“天地妙蕴”四字,当年故宫西迁南路80箱文物便存储于此地。
华严洞洞口景观(图片为贵州省文物局王江提供,年6月7日摄)
南京沦陷文物辗转西行
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侵华战争全面爆发,随即淞沪战争打响,京沪震惊。存南京分院朝天宫保存库文物,经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第二届理事会五次常务会议议决:准迁往湖南大学保存,并于已装定迁箱件外,在择其较重要者,尽量装箱迁运,并注重宋元书画。
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第二届理事会第五次常务会议提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年8月14日,80箱文物精品,计瓷铜书画等文物件、图书册以及档案本(包),由招商局建国轮运离南京,溯江而上,于16日抵汉口,转运火车经粤汉铁路至长沙,于21日存入湖南大学图书馆。
及至年春,日军侵华西迫,汉口、长沙也随时面临被轰炸的危险。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商议决定,存放汉口文物以宜昌为中转站迁运重庆,存放湖南大学的故宫文物紧急转运贵阳。
湖南大学图书馆(载张湘涛主编《老照片中的长沙》)
年1月12日、24日,存放湖南大学的80箱故宫文物精品紧急转运贵阳。由于长沙至贵阳必经的湘西一带,时有土匪出没,文物先绕道广西桂林,然后西行入贵州境。
当时车辆征租十分困难,80箱文物分两批装运。首批36箱于年1月12日运离长沙,15日到达广西六寨,31日到达贵阳。次批44箱于年1月24日运离长沙,29日到达广西六寨,2月10日到达贵阳。两批文物运抵贵阳后,由滇黔绥靖公署副主任吴鼎昌安排,暂存于城北官邸毛公馆。
贵阳公路局所派载运文物汽车黔
多处寻觅藏于华严洞
鉴于长沙、汉中等地皆已遭日军空袭,为文物营建一处具备防空功能的坚固库房成为故宫博物院的紧急要务。年7月,马衡院长在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第三届理事会首次大会上提出非常时期故宫文物保管计划,重点内容包括两项:一是在重庆营建防空仓库,保存不惧潮湿物品,二是到昆明找寻合适处所,保存易受潮湿物品。
马衡(故宫博物院第二任院长)
年9月,徐森玉即奉马衡院长之命,两次赴昆明找寻合适文物保存的场所。但是年10月,武汉、广州相继沦陷,西南地区极有可能面临日军空袭轰炸的危险。贵州境内山多雾重,较云南地区稍为安全,文物转迁云南的计划遂作罢。随即,故宫博物院驻黔办事处派员在贵州境内寻觅山洞储藏文物。
徐森玉致那志良信函
华严洞,位于安顺县城南5公里,距离贵阳90余公里,交通便利,地形隐蔽。洞口平坦高敞,冬暖夏凉,对于空袭、盗匪及潮湿之危险皆可兼顾,是保存文物的理想之地。是年11月,驻黔办事处勘定安顺南郊华严洞为文物保存库,并经马衡院长批准,在洞口处修建临时库房。年1月18日至23日,存贵阳文物迁入华严洞。
华严洞临时库房剖视图(陶映雯绘制)
关于临时库房的样式,庄尚严先生在《安顺华严洞读书山图》跋文中有载,“古物在洞,建木屋以防潮润,其形式稍仿正仓院”。马衡院长在《抗战时期故宫文物之保管》也有说明,“在安顺县南门外五里,找到一个华严洞。洞外还有庙,可以住人,是当地的名胜。附近都是汉人苗人的村落,有公路直达洞口,尚属合乎理想的地方。于是请了工程师设计,在洞内搭盖两所板房,上盖瓦顶以泄滴水,下铺地板以隔潮气”。由此可见,华严洞口临时库房是仿照正仓院样式而修建,利于防潮的干栏式木结构建筑。
《安顺读书山华严洞图》卷首及马衡跋文(庄灵先生藏)
洞壁题字模糊历史
目前,华严洞口崖壁上留存数行题字。最初以为是庄尚严先生所写,后查《安顺华严洞读书山图记》,马衡先生跋文记载:“余曾提名洞中纪其事,是可与鲁壁同垂不朽矣!”庄尚严先生跋文又载:“卅二年,叔平师因事至安,小住月余。一日酒后,忽发逸想,老头子竟攀梯登三丈许,亟崖大书百余字,可作纪念!”证实洞壁题字为马衡先生所书。现经多次辨认,尚可知30余字:卅二年,鄞邑马衡□偕伍蠡甫,自陪都来,整理故宫书画。与其事者,庄尚严、郑世文也。
华严洞题壁照片及题字辨识(上图为贵州文物局王江提供,年6月7日摄)
文化长征国家记忆
故宫文物自北平、上海、南京而辗转于西南诸省,历时几十载,行程数万里;从守护森严的皇家宫殿移往华洋杂居的公共租界,从钢筋铁骨的保存库移入军民共守的乡野祠堂。在近代中国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里,故宫文物南迁谱写了一曲文化抗战的壮歌,镌刻着几代故宫人悲怆而富有温情的文化担当和家国情怀。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背景下,故宫文物得以基本完整保存,创造了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奇迹,承载着深刻而意味隽永的国家命运和民族记忆。
年春,参与故宫文物南迁职员及其家属在重庆北温泉合影
年春,参与故宫文物南迁职员及其家属在重庆南温泉合影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故宫文物的辗转迁徙及海内外展览,均与当时的国际政治局势、国内社会环境等存在着紧密联系。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中,战争时期国家或地区文物迁移存藏的案例与史实,成为国家或地区形塑历史记忆、建构文化认同的重要题材,也成为呼吁世界和平、珍爱人类遗产的特殊主题。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故宫文物南迁的档案文献应当得到全面整理与研究,故宫文物南迁的古迹遗址应该得以合理保护和利用。
作者:徐婉玲故宫博物院故宫文物南迁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