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都在大力推进各种清洁型新能源来替代石油,但是事实上全球每年依旧会消耗大约亿桶的石油,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当人类为了满足经济发展,从地球深处不断大量采集石油时。你是否有想过,当大量石油被抽走并在地球深处形成空隙时,又是否会影响到地球内部的结构呢?

我们都知道,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20世纪时,国外就已经有众多专家对地球中石油的储备量进行了评估,而他们的看法也各不相同,但是这其中主要有以下两种主流观点,一种是年美国人提出的“远古动植物形成石油理论”,在这一观点中石油的储备量是有限的,地球中石油的储备量仅限人类使用50年,毫无疑问,这一理论是石油大亨最喜欢的结果,在资本的推动下,这种理论也被人们广泛所熟知。

而另外一种理论,则来自年俄罗斯科学家提出的“地壳深处碳氢物质形成石油理论”,他们认为地球中石油的储备量仅和地球形成初期时,地球内部含有的碳氢物质量有关,所以理论上来说是永不枯竭的。

虽然截止目前为止,这两种理论仍旧都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其正确性,但是实际上目前人类每年都会发现许多新的油田,而石油也像自来水一样源源不断的冒出来。因此曾经有不少人认为石油其实和地下河的分布情况类似。并且我们在获取地下河水时,却从未担心过抽取过量的水而导致地质结构变化的问题,因此抽取石油同样也不会出现问题。

那么事实上,抽取大量的石油真的不会对地质有影响吗?

答案是否定的。一般而言,普通地下河的深度只有30到米左右,而石油的存储层则位于底下两千至三千米深处,超深油层的深度则可达八千米左右,因此地下河如此浅的深度,自然不会影响到地球内部地质结构的变化,而抽取石油则很难保证这一点。此外,无论是哪种石油形成理论,都不会影响到石油在底下的运动情况,石油在底下的分布也和地下河完全不同。

当石油在生油层形成后,由于它们的粘度较高,因此不会像水一样自由流动,而是需要借助地层的压力,在岩石颗粒之间缓慢移动。当这些小油滴汇聚起来后,这些初步汇聚的石油便会在地层沉积物的压力下,将其挤压到距离地表米左右的储油层。

这时,缓慢移动的石油会布满储油层中的石头孔隙或者溶洞等空间中,就像是一堆黑乎乎的石头。也正是由于这种带有孔隙并且松软地质结构,才使得汇聚的石油可以聚集在此处,并且缓慢流动。此外也正是由于石油的参与,使得底下原本较为松软的储油层变得充实。

而当人类开采到储油层并且抽取石油时,此处原本稳定的地层结构便会遭到破坏,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随着油层内本身压力的不断减少,存储在储油层的原油会大量脱气,导致黏度大大增加,此时油井的产量便会大幅度减少,直至停喷,最终导致地下残留大量未采集的“死油”。

此外,该油田附近的地质结构也会变得非常脆弱,容易产生一些塌陷情况,更严重者甚至会引发局部地震。

因此为了避免石油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空腔,同时为了提高石油的开采效率,所以现代采油时,都会对油田及时注入大量自来水,以保证储油层的压力。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开采出大量含有水分的石油,此时相关技术人员,会将含有水分的石油进行分离净化处理,将分离出的“废水”再重新注入地下,而不产生污染,因此在现代采油技术下,即使人类每天采集大量的石油,也能在采油时保证地质结构的稳定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