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在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以及盆景、园林等工艺美术设计中都有关涉,尤其是在山水画中,更是重要的描绘对象。神韵、风采、形态生动的石,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采石矶图贺天健
皴法是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的脉络纹理的画法。画时先勾出轮廓﹐再用淡干墨侧笔而画。表现山石﹑峰峦的﹐主要有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等
唐
(唐)李思训勾斫法:用卧笔中锋勾山峰框廓,再在山岩凹处勾斫钉头,形成阴阳面的凹凸变化。勾,即山石外框及脉络。斫,即名叫钉头皴,又叫小斧劈。勾斫法,用于西北的山较多。勾是硬软笔,斫是硬笔。勾斫时,用笔应注意转折,起笔时要有力。特别应注意:由皴靠外框,皴时要以大间小,以小间大。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这是各种皴法中带普遍性规律的。
(唐)王维渲染破勾斫法:(上图)先勾山石框廓,在脉络凹处勾斫钉头皴,再用淡墨水“破”凹处,反复几次使其有立体感。以淡墨画远山,最后加苔点。
(下图)先勾山石框廓,再在脉络凹处勾斫钉头皴,画时笔尖要有力。勾斫好后用淡墨水“破”凹处,再用浓一点的淡墨分层次加上。渲淡,即用淡墨水“破”勾斫凹处,分出阴阳面,既是“破墨”。“破”包含阴阳、凹凸、阴影诸法。
五代
(五代)荆浩鬼脸、横解索皴法:先勾山石框廓,用卧笔中锋在脉络凹处加横解索鬼脸皴,皴时注意头上有集中之点,几个在一起,不能平均,要有整体有纲领。这是从勾斫法上演变出来的。皴好后再用淡墨“破”,再加鬼脸横解索皴,最后加苔点。
(五代)董源长披麻皴法:先勾山石框廓,略加披麻皴,落笔时干点、毛点,再用淡墨水“破”,墨不宜太浓,多渲染几次使画面湿淋淋,要渲染的无笔迹但又见笔迹,渲染又忌过重,每次轻轻加染,逐渐深厚丰润而不留笔痕。再画远山。
(五代)董源浑点法:(上图)先用淡墨勾山石框廓,(勾框时须有浓淡虚实)。略加披麻皴,下笔时用倒笔皴,再在山石下边“破”淡墨,要有韵味。“破”好后画远山。等干后再用秃笔打底加横卧点(实际上是远看的小丛树),注意不能机械地排列整齐。再用淡墨”破“。(下图)等干后,前峰再加披麻皴,远山再加大浑点,落笔要从下往上加,笔尖朝左向上横卧擦,要有浓淡。最后前锋加苔点。
北宋
(北宋)范宽钉头、豆瓣皴法:先勾山石轮廓,在脉络凹处勾斫钉头、豆瓣皴(用焦墨),皴时注意结构,防止松,注意过脉。皴好后再在山顶上加点(小树),注意聚散。
(北宋)范宽钉头、雨点、豆瓣皴法:先勾山石轮廓,在脉络凹处加豆瓣、雨点、钉头皴。用淡墨水”破“凹处。后加山顶从点,再画远山。
(北宋)巨然短披麻皴法:先勾山石框廓,山顶加矾头,墨色浓一点,勾好后加皴。笔要尖一点的,下笔时上尖下肥,蘸一笔一气画成,自然有枯有湿。皴好后用淡墨先后”破“几次,”破“出阴阳面,再画远山。再用深一点的墨加皴,要注意松紧调和,皴好后,再用淡墨水”破“。干后再加皴,最后用重墨画树丛和攒点。
(北宋)郭熙卷云、鬼脸皴法:先勾山石框廓。加皴,用秃笔斜卧勾,有的往下卧笔从底下擦上,略皴好后用淡墨”破“几次,连续加之,使之产生立体感。再画远山。全部再用较浓的墨重新加皴,注意皴到下面的须虚、淡、枯,最后加攒点、泥里拔针点,下边在用中锋直注啄下,笔头要毛、松、枯、黑。
(北宋)郭熙卷云皴、鬼脸石法:同样先勾山石框廓,用秃笔斜卧勾,有的往下卧笔从底下擦上,使之产生立体感。再用略淡墨画远山。全部再用较浓的墨重新加皴,注意下面的皴须虚、淡、枯,最后加攒点。
(北宋)王诜石法:先用淡墨勾山框。加皴,再用淡墨”破“凹处,反复加几次,再用浓墨枯笔加皴,后加泥里拔针点(淡点)。
(北宋)燕文贵骷髅、钉头皴相间法:先勾山石框廓,线条要粗大,下笔要灵活,勾好后再用淡墨渲染凹处。等干后加斫皴,墨暂不宜浓,下笔先从线边往上刮上,再从上往下斫钉头,以大带小(同样注意不能出霸气、作气),皴斫好后用淡墨”破“,”破“时淡墨水浓淡相间,要有阴阳面。等干后在用浓一点的墨加皴斫,皴好后再加上淡墨,注意受光部位不能上淡墨,最后加介字点。
(北宋)米芾落茄法:先用淡墨勾框廓,再用淡墨渲染出凹凸面,等将干未干时略加稀松的披麻皴,下笔要枯,再以淡墨水渲染。等干后再用浓一点的墨加矾头,加框线,个别地方加披麻皴,用较大一点的笔要横卧点(落茄法),从下边往上加,下笔要呈橄榄形,要相互勾搭,粗略加笔后,再用淡墨渲染。等干后再加中间横点,下笔要有层次,避免”草鞋底“,最后攒点。
南宋
(南宋)李唐小斧劈皴法:同样先用直注中锋勾山石框廓,后用卧笔侧锋加马牙、刮铁、钉头皴。用笔互相呼应,上下结合,互相补充。下边用解索皴,以多见层次,皴好后用淡墨”破“多加几次,凹处加时,淡墨稍浓。干后,再以淡墨水加山石顶、左面、右面凹处,暗部多加几遍。加时,淡墨要浓浓淡淡,使之有立体感,直到水墨醇厚为止。
(南宋)萧照刮铁、钉头皴法:先勾山石框廓,略加刮铁、钉头皴,再用淡墨”破“凹处,反复”破“几次,加画远山。干后再重新加皴,墨须浓点,全部皴好后,再用淡墨”破“。
(南宋)夏圭拖泥带水皴法:用清水在要画的山石位置上局部皴擦,潮润后用墨勾皴山石轮廓,再用墨加皴,用长锋狼毫中锋下笔,不能全部皴,要分出面来。干后再用较浓的墨个别加皴,最后点苔加树木。
元
(元)黄公望石法:先用较小秃笔勾皴(这叫金刚杵又叫绵里针,是弹性中有力的笔势)。皴好后,在山石下边加横点,用笔横卧下点,点好后再用淡墨”破“。等干后再加皴,最后点苔。
(元)赵孟頫短披麻皴法:先勾山框廓,在脉络凹处加皴,再用淡墨”破“皴迹,第二次”破“时,凹处用淡墨深一点。等干后加苔点。
(元)王蒙渴点短披麻皴法:(上图)先勾山石框廓,加短披麻皴,用笔以直竖中锋,落笔要枯,皴好后用淡墨”破“几次,在凹处加时,墨色须深一点。
(下图)等干后,再用较浓一点的墨加皴,从上到下,墨色要有浓淡,皴好后加渴点。
(元)王蒙游丝凫空皴法:先勾皴山框,略皴后再用淡墨”破“凹处,山石下面反复加几次,”破“好后用较小笔加皴(在湿时加皴叫破网皴),再用淡墨个别”破“画远山,下笔要快。干后再用弄一点的墨加皴,注意不能乱。皴好后全部上淡墨渲染,干后用浓淡墨加渴点。
(元)倪瓒横解索皴法:先勾皴,执笔横卧为主,行笔忌光滑,而要毛一些、轻松一些,以显得逸气,连勾带皴需一气呵成。勾皴好后用淡墨“破”,再画远山,干后加横点。
(元)倪瓒折带皴法:先连带勾皴,执笔横卧为主,勾折带皴要一气呵成。皴好后用淡墨水“破”,再画远山,干后加横点。
(元)吴镇长刮铁皴法:用卧笔中锋勾山框,加以长刮铁皴。落笔从下刮上(用笔),皴好后用淡墨“破”,反复几次,等干后加梅花大点(用笔含墨较湿)。
明
(明)戴进石皴法(一):先从山石前面起笔,连勾带皴一气呵成,用笔以大斧劈小斧劈互用,须见笔有力。最后加点。
(明)戴进石皴法(二):下笔时自前至后,连勾带皴一气呵成,注意笔笔见笔。用淡墨水反复几次“破”,凹处加深,等干后用浓墨加皴,落笔要枯、毛。
(明)戴进长斧劈皴法:(上图)下笔时自前至后,连勾带皴一气呵成,要笔笔见笔。(下图)用淡墨“破”,反复几次,凹处加深一点,等干后用浓墨加皴,落笔要枯、毛。
(明)戴进乱柴皴法:下笔时自前至后,连勾带皴一气呵成。用淡墨“破”,等干后用浓墨枯笔加皴。
(明)吴伟破网和乱柴相间法皴法:(上图(卧笔中锋,连勾带皴,用淡墨“破”,干后用小笔,浓淡墨相间加皴,皴后再用淡墨“破”凹处。干后用浓墨个别加皴提醒,再用淡墨“破”于未干的墨线上。
吴伟破网皴法:(下图)同样用卧笔中锋连勾带皴一起画,先画主山,用淡墨反复几次“破”,干后用小笔,浓淡墨相间加皴,皴后再用淡墨“破”凹处。干后用浓墨个别再加皴,最后用淡墨“破”在未干透的墨线上。
(明)吴伟乱柴皴法:用直竖中锋、卧笔中锋连勾带皴,以长斧劈、解索互用,浓浓淡淡一气呵成。
(明)沈周石法:先勾皴山石,用大笔画远山,用淡墨“破”凹处,再用稍浓墨个别加勾皴。等干后加苔点。
(明)唐寅折带皴法:先用尖笔勾框,再加皴,注意大带小,皴好后用淡墨“破”。“破”要有层次,使之有立体感。再画远山。
(明)董其昌石法:先勾山框,后略加披麻皴,再用淡墨“破”,个别地方须反复加。等干后加浑点(要湿淋淋、淡点),再个别加皴,继以淡墨“破”。干后再用浓墨加浑点,笔迹要显露出来,最后山顶加横点(先浓点后淡点)。
清
(清)王时敏石法:先勾山框,再加披麻皴,用笔要干些,皴好后用淡墨“破”脉络凹处,反复加几次,画远山。等干后加皴,加横浑点,再用淡墨“破”。干后继加皴,用笔要枯、毛、松。皴好后加横点,加时注意要有枯有湿,最后点苔。
(清)王翚石法:先勾山框,再加短披麻皴,皴好后用淡墨“破”凹处,反复加几次,用淡墨画远山。干后再用深一点的墨加皴,加横浑点,加山顶小树,加远山,要见笔,有浓淡,有韵,再用淡墨“破”。干后复用浓墨加山框,加皴,注意个别加,用笔要枯,山顶再加深浓点,小树周围加淡点,树点好后,再加横浑点,最后加苔点。
(清)王原祁之山樵法:先勾山框廓,再加皴,下笔要有枯、湿,皴好后用淡墨“破”凹处,反复加几次。干后再加皴,下笔要枯、毛,皴好后再用淡墨“破”,最后加渴点。
(清)吴历石法:先勾山框廓后,再加豆瓣、雨点皴,用笔要枯且毛,最后点苔。
(清)恽寿平石法:先勾山框,加披麻皴,再在山下边、山顶加点,用淡墨“破”阴面,画远山,后加苔点(注意用墨要有秀气)。
(清)石涛石法:(上图)下笔须有力,连勾带皴,浓淡干湿一气呵成。再在在凹处“破”淡墨,画远山,干后加浓点。(下图)同样下笔健劲,勾皴一气呵成,浓淡干湿互间。
附:
图文教程:画石百态《画石百态》以画法举要的形式细化画石方法,将写意花鸟画中的画石基本规律与构图规律结合起来,使学画者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该书由闵文彬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年出版,节选网络共享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深入学习,请从正规渠道购买正版图书!
石的画法
一、起手式古画谱上说的“石分三面”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所谓石分三面,就是要画出石的凹深凸浅、阴阳向背,不仅是画出石的正面,而且要画出石的左右上下立体感与质感。画一块石头的顺序是:勾→皴→擦→染→点五个环节。起手式一勾——先勾画出主要的凸出部分。
皴——每勾一笔即带皴几笔。然后勾画石的其余部分,完成整个形态,也是勾皴结合进行。勾勒时注意不可四面围圈,如把某一部分四面围圈,会造成与其他部分截然割裂,不成整体。加皴笔并勾出漏孔。理顺皴笔并统一石纹。
擦——一面勾皴,一面侧锋擦出石纹和石纹与石的阴暗面。
染——等墨色干后,用淡墨染出石头的阴阳面。
点——染后等墨色干后,然后再从整体观察,加以适当烘染,以达到既浑成一体又层次分明的效果。
起手式二
二、水成岩、火成岩画法画石不宜方,但也不宜圆,要圆中带方,方中带圆,石有纹理,不可乱,但也不可以太整齐,用笔要坚挺,使人有坚硬感、重量感。
三、园林湖石画法画石皴无定法,要根据描画石块对象来确定皴法是否符合客观对象。1.斧劈皴要画出石质坚硬,画时不但要线条挺健,还要掌握长短、粗细和疏密的变化。
2.骷髅皴造型上要玲珑透剔,石面上要有空洞,系长年被水冲击所致,有深有浅,洞中有洞,大洞套小洞的复杂结构。
3.勾皴法可先勾出轮廓,然后用不同的墨色皴出它的阴阳面结构。
4.荷叶皴先勾出轮廓和它的面,然后用淡墨画出荷叶般的石纹,再厾出它的块面,但在石纹旁须留出空隙,以示隆起和不致模糊一片,并在面上点出疏密大小不同的圆孔,待干后再略为渲染,以表现立体感。
5.折带皴画时用笔稍偏,着意于笔尖,用力在毫末,皴擦时应利用笔根的变化功能,使有苍润之感觉。
6.没骨湖石用笔蘸墨随意厾出石的大略形态,留出空白,稍干,在空白处用深墨画出大小不同的空洞,表示被湖水冲击的痕迹。
四、蛮石画法蛮石要画出苍浑厚重感,结构明确生动稳重,适合大写意花鸟画。画时可参考吴昌硕、潘天寿、朱屺瞻的画石法。
五、松化石画法为古松埋藏地下历史久所成之化石,可参用松干皴法,尤其应注意化石的质感。
六、柏化石画法古柏所成之化石,可参用柏树干皴法画之。
七、昆石画法昆石,又名昆山石,因产于昆山玉峰山而得名,历史上曾与灵璧石、英石、太湖石齐名,跻身于中国四大名石之列,石玲珑可爱,可作山石盆景和供石。
八、石钟乳画法石灰岩溶洞中上方下垂之钟乳石,用笔宜简洁,参差有效。
九、石笋画法圈皴的石笋,画时犹如画圈的松干,也可以用线条勾出它的结构,分几次渲染而成。雨点的石笋,纹理为凹穴形,用雨点皴点出结构。连体石笋,气势宏伟,连体结构紧密,注意高低参差,宜立于树丛、水边。石笋林,数株石笋应注意高低、疏密,相互顾盼,植上竹林,掩映多姿。
湖石配景物的画法
湖石景物配有下面几种样式:湖岸石壁画法、树实石虚画法、激流画法、湖边土石坡岸画法、树根生在石缝间画法。图一:湖岸石壁画法
图二:树实石虚画法用干笔中墨飞白出枝干,以渴墨点枝上之苔,干后以淡花青墨添树后之石,充分利用黑白、干湿对比效果。
图三:激流石法
图四:湖边土石坡岸画法此幅画面前画为土石坡岸,用笔用墨要重为实景,后面为苔点以表示杂树野草之类,并用云雾萦绕其间,前面坡面用深苔实点,主要是加深石的墨色深度。
图五:树根生在石缝间画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