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重庆“酉阳桃花源”——舞台上的桃花源记
近日品读陶渊明的诗词文章,再一次被他的《桃花源记》所吸引,他对桃花源的美景,以及其中作者所表达的与世无争,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自然的生活环境的描述,更是给人无限的向往。对桃花源内的安乐和谐、人人平等的生活描绘,表现出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带着对这种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对作者的崇敬之情,在旅游资料,攻略的查询中,了解到在重庆就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这样我就来到了这个美丽的地方酉阳桃花源。
在导游的介绍中我们初步了解到酉阳是位于重庆市的东南地区,在这里重庆的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森林的覆盖率最高、平均海拔也是最高的的一个地方,而且在重庆这样一个温度极高地区,酉阳桃花源是一个均温较适宜的地区,因此它也被称为重庆这个火一般的地区的“凉都”。
在导游的旅游知识普及下,我们一行游客开始走进这里,开始领略“桃花源”的美。
我们一行人先来到了世外桃源,其实对于这个名字我一直以来都认为它是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词句中而得来的,世外桃源有入迷津、秦乐坊、归园田居、陶公学堂、躬耕园、桃汁坊、秦趣苑、桃源茶坊、麻布记忆、大秦食客等与陶渊明所描述的那个生活时代紧密相联系的景点,在这些地方每一个景点名字的表述都能让你再次回忆到陶渊明的那篇文章,都能想象到当时的文化特征。恍然之间带给你的感觉就是仿佛你自己就是那个朝代的人,游客们在景区进入的地方可以穿上陶渊明描述的那个时代的衣服,通过服装的装饰让我们体验到重回到秦晋时代的感觉,可以亲身的去体验那份远古的风情韵味。在的一点点知识的介绍下我们一同行走在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对这里的吃食、生活用品、房屋的建筑、丝竹音乐用具等等的生活场景都进行了一番体验,这里的每一处景象都细细的还原秦晋时代的风格特征,让人充分感受到陶渊明在词中所描述的人物、风俗、体貌、生活趣味等等的古风古韵风土人情。
在这样的古韵的体验之下我们又来到了颇有历史渊源的石室藏书,对于这里我们听到导游描述在秦朝时的“焚书坑儒”之后,相传有一些儒生,他们背着诗书,带着自己的家人,逃离咸阳,到达重庆,之后又沿乌江而上来酉阳,从此在这里他们开始了与世隔绝,不再通音信的日子,在此在这个地方繁衍生息,过着“日出躬耕绿野,日落沉醉红霞”的生活,大量的诗书典籍得以在此处保存了下来。所以在这里便有了石室藏书这样一个历史景点,不禁在这里游览时对这些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感叹。
怀着满心的感叹我们又跟随着导游的步伐我们又来到了太古洞,太古洞又是当时相传作为咸阳儒生家躲避搜捕的最后藏身的地方,这个地方又被大家称作又称为“桃源秘径”,这个洞虽已有三亿多年的历史,但它依然还在生长,它的洞长有三公里那么长,在洞的面积十分的庞大,能给人带来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我们走进这洞中看到了这里的宽敞的大厅、弯曲的廊道,险绝的峡谷,幽深的地下河,还有五彩缤纷的钟乳石,可谓是景观秀丽。我们一行游客也是时不时的会发出赞叹之声。这里洞内的钟乳十分挺拔,石笋茂密生长,石幔高挂,石柱巍峨伫立,石瀑飞流而下,地下河流幽深我们在这里拍照留念唯恐对这里美丽的景色会有遗漏。洞体规模的巨大,可谓时集洞穴岩溶景观的大成。经过灯光点缀的溶洞,五彩缤纷,像梦境一般炫彩缤纷,堪称“地下桃花源”,它被世人称作是“桃园秘径”也可谓是名不虚传。
走过这美轮美奂的太古洞我们一行人走到了酉阳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这个森林公园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代表之处,这里的生态系统十分的纯美,最令人感到佩服的是它的森林覆盖率居然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听身旁的游客朋友说,这里也是一些国家级户外运动员训练的不二选择之处。在我们的一路观看欣赏之中也会看到这里的水质,土壤质量是极好的,而且空气更是绝佳,所以被称为“天然氧吧”。听导游说这里一年四季都是美的,在每一个季节都有自己不同的美的模样,春天的山花烂漫,秋天的满山红叶,听着导游这么说内心不由得生出一种好想每一个季节都来体验一遍这里的美。
“土家建筑博物馆,民族文化清明上河图”,这是大家对酉州古城的赞美评价。是啊,你走进这里一定会觉得它有这样的评价简直不是虚有。土家吊脚楼每一个都有不同的模样,酉阳年州府的气魄,多年岁月的情感都在这里一一体现。古城内各种各样的旅游客栈、特色商铺,都能让我们品味到这里特有的美食,在这里的一个个的民族工艺品中,体会酉阳民俗文化的独特情感。
最后导游又带着我们一起去感受了酉阳的地方“名片”——舞台上的桃花源记,上演的歌舞剧《梦幻桃源》,它是集桃花源文化、土家苗族文化、以及非遗绝技等等节目为一体的。
来到这里也不防一同品品酉阳的地方特色美食,一同赏赏桃花源的文化产品:宜居茶、土家苦荞酒、土家蜂蜜、土家柚子龟、宋氏牛肉、土家火炕腊肉以及便面扇、桃花灯、袍衣褶裙、艾蒿制品等等。
体味陶渊明描述的自然之景,放松休闲的绝佳之地再多的语言都不足以描述这个绝美的地方,心里再多的念想都不如来这里看看,我在这里等着你,等着你的到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