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 http://m.39.net/pf/a_10057606.html

岳阳市平江县西乡的浯口古镇位于浯溪与汨罗江交汇处,至今已一千二百多年历史,年,由原谈岑区西江乡、瓮江区浯口镇和三联乡的8个村合并组建浯口镇。境内风景秀丽,山水环绕,庙宇林立,是我县 江南水乡风情的乡镇。

▲浯溪与汨罗江交汇处(站在浯口镇拍摄对岸)

从唐宋至近代上千年时间,这里曾经是通江达海的水陆码头。唐六相徐安贞等人常乘木船往返经过。诗圣杜甫于唐大历五年(公元年),乘木船由洞庭湖入汨罗江往平江探友,途中歇息浯口。

自古以来,浯口人从这里乘船前往长沙、武汉、上海等地求学经商;平江的茶叶、茶油、棉布、土纸、竹木等土特产也经由这里运往外地。外出的浯口人又把时尚和财富带回家乡。那时的浯口镇,江面上白帆点点,宝塔风铃与纤夫号子遥相呼应。傍晚,上百条木船停泊在港口,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上,店铺林立,人头攒动。更伴有福音堂、天主堂、杨泗庙、牛神庙、金龙庙、江氏宗祠、冷氏宗祠的神钟暮鼓之声,把个山区小镇热闱得有了“小汉口”的称谓。

▲码头的青石板路

浯口十景

龙潭朝晖宝塔镇江

玉带锁溪双洲鹭影

雷铭晚钟石笋破土

铁卷天书春波西逝

古渡归舟白帆远影

1

龙潭朝晖

浯口古镇汨罗江边、汨水大桥畔、浯口潭,每至早朝日出,晨晖洒在江面,阳光江影绚烂。

2

宝塔镇江

在清乾隆年间,人们为了镇守风水,在矶头石修建一座七层麻石宝塔,此塔飞耸江边,器宇轩昂,宝塔飞檐高悬四只铁铃,江风吹来,铁铃叮当摇曳,悠扬远播,传递着吉庆安祥,此塔不幸毁于文革。

3

玉带锁溪

浯溪桥,位于浯口镇下街浯溪上,始建于明弘治四年(年),清康熙四十年(年)和乾隆七年(年)两度重修;由花岗岩石块筑砌,桥四墩,三孔,孔阔三丈有余,孔高约两丈,水中央连接三孔的两墩,头尾建有船形尖座以缓和激流,长约30米,宽3.8米,高约6米;年11月20日,浯溪桥被公布为平江县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边桥洞上首,镶嵌有一块醒目的长条青石匾额,没有桥名,镌刻“吴斗南脩”大字,朱漆涂抹,鲜红明亮。首尾亦有补白:大清嘉庆()二年重修。至嘉庆十四年()冬復磊石增高以垂 。

4

双洲鹭影

浯口大桥往下百余米之处,有大小两洲纵卧于江面,长不盈百米,状若柳叶。其上不见沙石,为植被所覆,至若春夏,草木丰茂,碧绿如染,犹如两枚翡翠缀于江面,且与水光山影相映成趣。绿洲小,鲜有人往,但其周际常见野鸭戓游或潜,相互嘻戏,而至暮夜,更为其栖息之所,由是为之又潜几许灵性,故其并非徒为沙石所垒,实为生命之洲也!

5

雷铭晚钟

紧靠老街的狮佗山上有寺名为“雷铭寺”,原址为古碉堡,新寺始建于年,凭借独特的风光和众信士的精心主持,寺里常年香火不断,成了闻名遐迩的旅游景点。

6

石笋破土

青石破土而立,浯口地区多产青石。

▲汨罗江边大青石

7

铁卷天书

无字天书位于阳合村喻家组的打石洞旁,天书石是一块表面平坦、斜竖于溪边的青石,“天书”上下共9行,空格分行排列整齐划一,活生生的英语书写格式,似乎26个英文字母都可找到,可又译不出词义,最末一个清晰的“OK”令人叫绝。标准的稿纸信笺,天头 行写在中间,而且很短,像是书信标题。后面的几行间隔均匀,版图丰富。底部转向右角,似乎是书写者的签名。字体优美,书写流畅。

这幅洋文天书,完全是石英岩侵入灰色板页岩形成的自然景观,由于千万年风雨侵蚀的结果,板页岩层剥蚀,所有石英岩形成的“洋文”都凸出石面,就更显得精美绝伦了,石头上间以纹理形成花纹不少,然而像阳合天书这样工整的石上洋文却属世界奇观。

8

春波西逝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所以古人认为天下无水不朝东。唯有一条汨罗江例外,一江碧水向西流,日夜涛声下洞庭。

9

古渡归舟

浯口潭矶头石蹲守在汨罗江左岸,秋冬水落石出,春夏水涨矶隐。原青石板台阶从河滩拐上高坎,以浯溪桥为界,分岔为上街、下街,两侧店铺排面均系木质雕刻结构,沿街有店铺46家,茶行、米行、屠行、槽行、饭铺、旅社一应俱全,浯口籍的省盐道台江秀明曾在这里经营全县的食盐生意。

往来汨水的船只,下浮的木排、竹筏,无不在浯口码头歇脚中转。下水货物大多是茶叶、茶油、土布、土纸;上水照例是食盐、食品、洋油、洋货。明代起设浯口市,一直到清末民初,古镇照例落得个“小汉口”的雅号。

10

白帆远影

每至晨昏,蒙蒙水汽收束在翠峰屏列的峡谷间,便出现白雾弥漫、云蒸霞蔚的炫目奇景。尤其是在冬天,清晨红日初升,群山遍染金 ,冷暖起伏,蔚为壮观。

汨罗江雾是“温差效应”造成的,由于江水早晨上热下冷,傍晚上冷下热,温差形成了一道水雾,再加上两岸植被繁茂,空气中水分充足,因而江面常常云雾弥漫,在峡谷中袅袅升腾,似是一条玉带。景象媲美“雾漫小东江”。

其他古迹

老街有古建筑26处,其中康熙21年修建的江氏宗祠 特色,总占地面积千余平方米,是浯口街道的重要古建筑之一。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江氏宗祠

在上街口的冷家段有一冷氏宗祠,传说当年为避灾难,仁宗皇帝的母亲带着小仁宗在冷氏宗祠的私塾读过书,仁宗立帝以后,为冷氏宗祠赐了一副对联“门对青山绿水,家藏紫诰丹书”,解放后在该祠堂开办平江十五完小,后又创办浯口中学,可惜现已拆除。

▲”傍浯溪而临汨水,踞金岭而对雷铭”的浯口中学

狮佗山片区形成了一个寺庙群落,包括山脚下的杨泗庙、半山腰的三都总社和山顶上的雷铭寺。其中三都总社得名于清朝平江县四乡二十六都中的富华乡(平江西乡)之十五、十六、十七都之地域。

▲狮佗山,杨泗庙与雷铭寺分立于山脚与山顶

▲半山腰的三都总社

▲三都总社重建记实碑

▲雷铭寺新建中的“大雄宝殿”

▲从浯溪与汨罗江交汇口远望浯溪桥与狮佗山(可看到在建中的大雄宝殿)

▲从狮佗山俯瞰浯口镇(向西北)

▲从狮佗山俯瞰浯口大桥(向西北)

▲从狮佗山俯瞰浯口镇(向西南)

旅游发展

“十二五”期间,提出“旅游活镇”战略,启动“一山一带一寺两街”的古镇景区建设,包括灵芝山、汨罗江风景带、雷铭寺、“古街画廊”等,逐步有序开发“神奇天书”、“春晖石笋”、“关公试刀”等自然景点。“十三五”期内,大力实施“旅游强镇”战略,以县全域旅游发展为契机,以雷鸣寺、汨罗江等景点为主导,深入挖掘浯口古镇历史文化典故,增强旅游吸引力。

▲浯口老街(昔日的青石板路现已为沥青路,可惜了)

浯口镇“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发挥“一镇一水”环境资源优势,农文旅商融合打造秀美和谐古镇,重点开发镇区汨罗江流域生态旅游、浯口“千年古镇”、民宿休闲度假区等。

▲浯溪与汨罗江交汇口

浯口由来

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年),安史之乱平熄, 文学家、诗人元结前往湖南道州任剌史。乘船由洞庭湖入湘江,途经祁阳时登岸暂寓,见一与湘江交汇的无名小河蜿蜒曲折、风景奇美,遂称曰"吾溪"(我的小河),后元结创造"浯"字,命名无名小河为"浯溪"。溪边小镇为浯溪镇。并撰写《大唐中兴赋》,由书法家颜真卿刻于溪口石崖上。自此浯溪载誉,传扬于世。自唐宋至近代,墨客骚人慕名而至,留下摩崖石刻上千处,成为中国 的露天碑刻群。

徐安贞、刘光谦、白琪等与元结为朝廷好友,故常由平江乘船前往祁阳会友元结。返平江途中,在汩罗江边小港泊船夜宿。见港口小溪与祁阳浯溪颇为相似,遂附会元结雅兴命名为浯溪。溪口小镇亦命名为浯口镇。自此,两条浯溪两处小镇交相辉映,誉为双璧。

▲浯口大桥(跨汨罗江)

▲浯溪桥(从南向北拍摄)

浯口人杰地灵,浯口士子遍布三湘各地,有当代成功人士和历史知名人物多名,有 烈士张纯清(毛泽东秘书)、有闻名于世科学家李达;文化浓厚,是全省闻名的群众文化艺术之乡,是中国龙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龙舞艺术响誉三湘(包括西冲村江姓家族九龙舞等)。

平益高速浯口段

▲平益高速与隔浯溪相对的江神庙

▲高速连接线的浯口汨水大桥(在建)

来源

汨罗江文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