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风”系列人文社科讲座
七星岩的由来与变迁
主讲人:冯咏浩,肇庆市博物馆原馆长、副研究员。
七星岩和全国的名山大川一样,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晋代,七星岩山水已有文字记载。《隋书地理志》称七星岩为“定山”,刻于唐开元十五年(公元年)李北海《端州石室记》碑,是很好物证。(全文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图
王耀曦
▲七星岩全貌
七星岩的传说
传说一:七星岩是七仙女下凡到此,见到这里波光岩影,浑为一体,乃人间仙境,美不胜收,畅享其乐,留恋化为七座美丽的山峰。
传说二:在我国远古年代,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里,玉皇大帝派了六丁、六甲、天神背上七块宝石下凡间,令他们在天亮鸡鸣之时投到波涛汹涌的广东南海之中,美化南海一带景观。
当他们来到肇庆北岭山上空,感到精疲力竭,便按下云头,看到北岭山下现岩前村一带綠波荡漾,加上又饥又累,想停下来歇息。走在前头的六丁武断地说:“这恐怕就是南海了。待天亮鸡啼之时,就可以把这七块宝石投下海去,好趁早回天宫交差了”。六甲也附和大声说:“老弟眼力不错,果然圣地。眼看天要亮、鸡要啼了。”
他俩的私话给一位住在魚塘边守夜的漁棚老翁听到了。漁翁偷偷在漁棚向外张望,見到好几位天兵天将肩背发光的宝石,从云端下来。心里一动,出于好奇,他马上学着鸡啼。
漁翁刚学鸡啼声,顿时岩前村的雄鸡都应声而起,叫个不停。天神听到鸡啼,就赶快命令把七块宝石抛到大海里,趁天色未全亮,马上回天宫去了。此七块宝石就这样留下来了。这就是现在肇庆的七星岩。
▲嘹哥石
远古七星岩一带的地质和地貌
肇庆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浅水海湾。由于中国地形是西高东低,大量的泥沙从西冲积到东面来,不断在肇庆的海底沉积下来,最后地壳变动,上升为肇庆冲积平原。
▲七星岩地质、地形、地貌剖面图
大约距今三至四亿年前,在肇庆一带的地下沉积物在地质作用下,形成了砂岩层和页岩层。
后来,二亿年前又在其上沉积了一层厚厚的石灰岩层。
大约距今一亿年,由于地壳运动(造山运动)的影响,肇庆一带原基本水平的沉积岩(砂岩、页岩和其上的石灰岩)造成向上弯曲突起的构造,西江河南面,三榕峡一带、北岭和羚山隆起成高山,西江凹陷成河流。肇庆平原下的水成岩(石灰岩层)被下面的砂岩、页岩层向上隆起成山时,将石灰层断裂成两列石山。
▲星岩背斜现在的情况:石山孤立湖中,
土山成条状分布在两列石山之间。
七星岩石山是石灰石所成,石灰石是碳酸钙所成,容易被雨水、流水溶蚀,加上肇庆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就更为严重。天长日久,星岩两列背斜之间下面的土山被水破坏后,水土流失严重,逐步形成低平的丘陵。而石山则不断裸露,发育成为各种地貌形态,进一步分割成峰林石山。于是就构成了今日的七星岩独特的峰林地貌。
本来北岭的砂岩层比石灰岩要老,按常理,地层越老应该越在地下深处的,而七星岩却恰恰相反,比北岭要低得多。这是因为地壳发生断裂的结果,上升一侧突起成山,低降一侧形成低地。北岭断裂时上升成山,露出了古老地层,肇庆平原就断陷成西江谷地,北岭山脚是一条断裂带。三榕峡口公路旁看到山崖上露出紊乱破碎的地层,便是有力的证明。
▲肇庆中心城区图
北岭坡面上有几条大山坑,冲积成许多扇形地,相联起来便形成了斜倾的“山脚平原”。
星岩指的是七座石山,呈两列长条状分布,两列石山中间有一列土山。南列石灰岩石山由西到东分别是仙掌岩、蟾蜍岩、天柱岩、石室岩、玉屏岩和、阆风岩,北列为禾枪石,阿坡岩。其实还有珓杯石和石狮岩、石牌岩等。
▲万松岗地形剖面图
石山的形成与石灰石的可溶性、透水性有关。土山区流水不断把沙泥冲走,地表日见低落,使石灰岩区与土岗彼此分离、成地面相应突起,不断出现显著的高差,石山就越见高峭秀丽多姿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象七星岩这种“岩溶地形”国外称“喀斯特”地形还会不断发育。像禾枪石,阿坡岩峰林日后还会全部裸露出来,独立成峰。
▲犀牛岗地形剖面图
第四纪“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时期
七星岩在距今10多20万年前,或更早时间,这里是一大片原始森林,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十分适合万物生长的环境。曾经历过第四纪“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十分活跃时期。
▲第四纪动物群照片
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要抓革命促生产,备战备荒为人民,到处挖防空洞。肇庆机床厂在星湖出米洞背狮岗清理出一口大溶洞,在市文博部门的配合下,从洞口石灰华层堆积中发现、清理出20多属种第四纪“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无论在品种和数量上,在广东目前已知的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地点中是首屈一指的,也是一个在华南地区很有代表性的地点。后来,在冬天划船到珓杯岩和深入其它岩洞都发现有此类古生动物化石。特别找到了一颗“猩猩”的臼齿,弥足珍贵,很有研究价值。
▲发现、发掘清理出的剑齿象、犀牛、大熊猫等牙齿化石照片。
年冬,在城北郊孖土地北巷水塘下15米深处的沉柴中发现了一具犀牛骨架。后送到北京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鉴定。定为距今有六、七千年历史。从中说明在距今10多万年至1万年左右间、肇庆七星岩一带地区是个森林热带林区,古生动物十分活跃的地方。从目前鼎湖山、开封黑石顶等仍然是原始森林,得以证明。
历史悠久,开发较早
七星岩和全国的名山大川一样,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晋代,七星岩山水已有文字记载。《隋书地理志》称七星岩为“定山”,刻于唐开元十五年(公元年)李北海《端州石室记》碑,是很好物证。
图
吴勇强
▲北海碑亭
公元年,唐代对全国名山定名时,“石室岩”被选入。唐宋以来游人接踵而至,络绎不绝,文人雅士为之赋诗、题刻,留下“千年诗廊”美誉。
明万历年间,参政吴桂芳,副使李开芳等先后指挥修道筑台,广辟洞阁。副使王泮不单创建崇禧塔、开辟躍龙窦,与首到肇庆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友好交往,使利玛窦成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还增建星岩亭台楼阁、开辟星岩二十景。至此,七星岩之名,正式确立。那时先后兴建了水月宫、玉皇殿、文昌阁等:又修筑登山石阶至玉屏岩、天柱岩、石室岩顶。当时为七星岩开发建设的第一次高潮。人们对七星岩认为可以与兰亭、西湖媲美。可见七星岩在当时已经闻名全国。
中华民国时期的新发展
中华民国二十年(年),肇庆一群名人学士为振兴肇庆,成立了“七星岩公园筹备委员会”。他们有组织,有章程及筹备经费。首在水月宫西侧建双清馆、次筑环岩路:曰岩前路、环岩南路、环岩北路、岩后路、双源路。同时修治诸岩磴道。修葺水月宫、三仙观、梦华轩等。选地捐资自建,以为湖山生色者,则有余汉谋之“后乐亭”、李汉魂的“南华亭”、余佶闲的“佶闲亭”、梁祖誥(孝郁)之“洞天敞奇”牌坊、屏风岩上“十友亭”等。自公园筹备会数年间,颇有功绩,此为七星岩景区第二次建设高潮,可惜中日战争而中断。
▲水月宫
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开发高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政府十分重视七星岩景区建设,加大景区景点保护和建设力度,景区面貌随着开发深入而不断发展变化。
年夏,广东省副省长古大存主持召开七星湖管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年11月30日,成立星湖工程指挥部。
年8月,兴建星湖水利第一期工程竣工,在星湖筑堤围成六大湖,即湖光湖、中心湖、波海湖、青莲湖、里湖、和东湖。
年,修建水月宫、聚星桥、荷花桥和碑亭等。对星湖进行治水、理山、园林绿化、景点建设工程。
建设速度之快的确是大跃进,只花了二三年功夫,就将星湖建成集治涝,灌溉、养殖及风景游览的中型水库,并正式开放了。
图
ygm
图
和畅堂主
▲七星岩景区
讲起星湖,人们今天见到的是波光粼粼的平湖,如锦似缎的绿堤,秀丽的岩峰一座座高高耸立,湖光山色,绰约多姿,令人确有“更有蓬莱在世间”之感。
年青一代万万不会想到,星湖的前身是一大片沥湖呢!就是说现星湖六大湖下面原来是大片黄塘、众多大小不一的鱼塘、莲藕塘、茨实塘、低洼菜地、稻田等,它们组成长期积水不旱涸的低洼地沥湖地貌。它是由西江的余沥所成。如果溯本追源,这是因为古代西江河道有-分支流是三榕峡出口后经桂林头迈入现星湖迂回而过,再从羚山与北岭之间(水基)流出再汇入西江的。不过这条古水道淤平已久,我们叫它为旱峡。
▲肇庆平原古河道图
肇庆城区自古称为两水夹洲竹排地就是这样的。要了解沥湖的变化和形成,得从西江河道变迁说起。西江主河道是西江河,但当洪水季节,从三榕峡流出洪水会从桂林头湧入肇庆平原的低洼地,即北岭山脚以南经七星岩而过,再流经水基出口汇入西江。北岭山流下大量坑水也积聚一起,积水成小湖,这样便形成了“余沥”,(“沥湖”)。此“沥湖”是一群大致东西分布,长达十多公里串珠的小湖。成为了内涝水,长年不旱涸,只能季节性种低产量的大禾,养植不保收的作物。此内涝水与西江洪水造成肇庆城区两面受威协,做成长期水患、养植业不保,病虫害不断,城市建设滞后,人们生活贫困。
当年,星湖未建新堤之前,人们入七星岩,是从现在位于工农路口开字形“七星岩公园”牌坊为七星岩主要入口,经岩前村入星岩。另外可从现中心堤和出头村等处走弯弯曲曲的“百丈基”入星岩的。所谓百丈基其实就是比較结实的两边种有树木中间放有两条大石条宽的供人与耕牛行走的塘基。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政府体察民情,在全体当地居民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决心改造七星岩一带沥湖,化作风景秀丽的星湖,为百姓造福。这就是今天山青水秀,仿效杭州西湖筑苏堤和白堤手法,用湖堤分割围筑起来的人工湖。它就是今天有“桂林之山、杭州之水”的七星岩风景游览区。年被国家公布为全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星湖现状图
七星岩改造成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后,又经历了60多年各层政府和当地人民精心耕耘,越来越美,为不远的将来建成5A级风景名胜区而努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