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饮食忌口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064851.html

黎明,

一声鸡叫三省都可以听到,

这是什么地方呢?

它就是平顺县石城镇辖下的上马村。

这个小山村,

河南、河北、山西三省的

分界线从村子边划过,

在这里鸡鸣三省一点也不夸张,

完全是写实。

这是一个唐末形成的古老山村,明代已粗具规模。村子位于浊漳河北岸高崖上,背靠王帽山,山峰挺立,奇峰竞秀;面临浊漳河,水流湍急,奔腾向东。远观上马村,犹如贴在悬崖峭壁之上,极其险峻。这里有雄奇的山水风光、有神奇的传说故事、有古老的庙宇建筑、有沿用数百年的水利设施、有独特而完整的村落布局,这一切都形成了这个传统村落独特的魅力,使它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获得了山西历史文化名村的美誉。

如果从卫星地图上俯瞰,村子的形状恰如一个人的耳朵,南北长、东西短,中间还有两个弯,横躺在连绵的山岭间,倾听着数百年历史的回音,回荡着传说中刘秀踏石上马的銮铃声。

王莽赶刘秀,封下一个村名

上马村的村名很有意思,是一个动词,充满动感,以动词做村名的现象比较少见。而上马这个动作现在已经很少见到,都被上车代替了。这个奇怪的村名怎么来的呢?背后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民间传说是这样的: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后,自立新朝。王莽统治末期,天下大乱,有着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起兵反抗,意图灭莽复汉。在一次战役中,刘秀军大败,被王莽追杀。

刘秀逃至山西,横跨太行山,一路向东逃去。当来到晋东南东部出口——王帽山东部的隘峪口古关隘时,人困马乏,饥渴难耐。为躲避追兵,刘秀策马向北山奔去,所骑战马口吐白沫,步履艰难。策一鞭踏一步,一步一踏,一直把山坡上的紫板石小道,踏下了很深的马蹄印。行至断崖下的古井旁时,再也支撑不住,人马昏倒在地。山民见到后,好心将他和战马救起,喂食、饮马,使刘秀和他的战马恢复精神。

随后,刘秀在井边一块大石上踏石上马,躲避追杀。战马也恢复神威,昂首嘶鸣,奋蹄奔走,径直跨越浊漳河,逃入中原。从此,刘秀克服重重困难,带兵四处征战。在绿林军攻破长安,王莽新朝覆灭后,刘秀军队又打败各大小起义军,开创了东汉王朝,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光武帝。

刘秀为了表达在此地得救的感激之情,将鞭马上山一步一踏的那个村庄封为“马踏村”。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富有传奇的故事,在村中修建了一座八角十二层的砖塔,村名改为“马塔村”。刘秀又将马塔村上面高崖下饮过甘泉、养过龙体、最后踏石上马的小村封为“上马村”,寓意着“上马起程,马到成功”。刘秀当时扬鞭跨马时所踏“大石”,今仍然完好无损,矗立在村东的井口边。那股救驾“甘泉”至今仍是那样清爽甘甜,源远流长。

王莽赶刘秀的故事在上党地区非常流行,也留下了诸多地名。但传说多附会,不可当真。真要较真地说,刘秀和王莽这两个在历史上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当时还真没有什么太多交集。王莽称帝时,所有活动空间都局限于京城,未出长安一步,当然也就不可能亲自追杀刘秀了。刘秀领兵起义时,和王莽军队之间的战争仅止于河南省中南部和湖北省北部,根本就没有涉足河南以北地区,也就更谈不上王莽赶刘秀了。

历史上倒是真有一个追杀刘秀的人,此人叫王朗,是一个伪称西汉成帝遗腹子的投机者,后在河北称帝,与前来河北安抚民心的刘秀不合。王朗登基后,悬赏诛杀过刘秀。但那也是发生在河北的事,与长治八竿子打不着。

虽然传说故事当不得真,但寓意美好的村名是实实在在地流传了下来。那口光武帝饮过水的水井,村民们现在还在用,只不过再也不用摇辘轳了,而是用水泵打水,送往各家各户。水井靠崖而修,青石井口上,有被井绳勒出的光滑凹槽,井架辘轳依然完整。崖边墙上嵌有一方碑刻,是康熙年间重修古井碑。碑文说“上马踏庄系唐时窦建德驻跸于此,以此名焉”。要据此说,村名的由来要归于唐朝的窦建德了。不过,自立夏国并称王的窦建德一直虎踞河北一带,在和唐王李世民征战时是否到过山西,尤其是平顺一带,都是个谜案。而在石城镇一带,却有大量的窦建德的传说故事流传,还有窦王庙以及墓地,千年以来香火不断、祭祀不断。尽管民间传说和历史资料记载都扑朔迷离,但考虑到上马村位居三省交界处的地理位置,夏王窦建德也许真有可能到过此地留下过足迹。

无论是光武帝刘秀还是夏王窦建德,都是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上马村的村名能和这样的历史人物有所瓜葛,足见小山村的深厚历史底蕴。

庄稼汉成神,梦出一座神庙

记者一行沿着曲折漫长的陡坡进到村里,首先就被一个三孔券洞吸引了。这三孔券洞既是进村的通道,其中一孔又是一座庙的山门。这种别致的建筑格局极为罕见,是建筑合理利用地形地势的一种个例。这座庙就是当地香火最为旺盛的金华庙。

金华庙仅在上马村有,因为它供奉的金华爷是个本地小神仙,而且成神时间并不长,只有三百来年,法力范围也仅限于周边。金华爷成神前是石城镇本地农民连金华,相传连金华生于大清雍正乾隆年间,善良忠厚。酷暑时节,骄阳当空,万里无云,地里庄稼旱得打卷儿。此时,正和姐夫锄地的连金华放下锄头,感叹地说:“唉,要是能让老天爷下场痛快雨解解旱,哪怕我这会儿就归天也行。”谁知道一语成谶,话音刚落,连金华倒地而亡。当下,乌云密布,一场及时雨从天而降。

百姓们感念连金华的献身精神,将他敬奉为神。可连金华归天后,并没有道场,只得四处寻觅,当他云游至上马村时,发现此地山青水秀,林木茂盛,百姓和睦,于是托梦给当地村民,欲在此地塑金身、立道场。上马村的善男信女按梦中神灵指示为他修庙塑金身,称为金华庙。

经商出能人,盖起一座大院

上马村依山靠崖向阳而建,村中道路都是逼仄的坡道,弯曲迂回,上下参差,成不规则之字形东西延展。现存的明清古民居基本都是二层,以金华庙附近较为集中,其余三三两两散布村中,朝向各异,但都是规整的四合院格局,排列错落有致。长长短短的石板巷、高高低低的石台阶,将一院院新旧房屋连接起来,将一户户村民的生活联结起来,将一座村庄的历史连接起来,构成了一个富有活力的传统村落。

这些院落房屋就近取材,尤其是老房子,大都是用当地出产最多的紫色砂岩砌墙,有的人家房顶也是紫石板铺砌,特色鲜明。穿街入巷,曲径通幽,仿佛进入了土石的世界,土味浓郁、古意盎然,迈步进入村子,眼前像一幅幅古风画卷徐徐展开。一院院明清风格的老房子、一座座紫石垒砌的窑洞,无一不记录着先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抗争。

这里面保存最完好的民宅就是王家大院。王家大院位于村西,是上马村规模最大的古院落,在耳朵形俯瞰图两个弯交界处临崖而建,两座院落连缀在一起。每座一进两院四合院。一院坐西朝东,一院坐南朝北。最西边还有一院,但只有大概模样,没有完工。这两座院子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用料精良、装饰精美。

院子的主人叫王玉行,清嘉庆年间人。自小聪明过人,长大后经商发家,在周边晋冀豫一带颇有声望,后来生意一直做到山东。以当地出产的黄栌木烟袋杆销往山东,大赚一笔。后被当地的商行妒忌,联合排挤,陷入困境。恰逢此时,原籍潞城清泽口村(现名青口村)的靳会昌就任山东巡抚,王玉行得到靳会昌的帮助后,生意兴旺发达。他发家后,聘请能工巧匠,在家乡建造了三座连在一起的王家大院。可惜的是,这王家大院修建到一多半时,靳会昌英年早逝,王玉行的生意也因失去靠山一落千丈,加上他感念靳会昌的恩情,悲痛之中染病身亡,大院也没有最后完工。于是,在上马村留下了“清口死了靳会昌,上马气死王玉行”的传说。

靳会昌是潞城市的一个传奇人物,他出生在黄牛蹄乡的青口村。在青口村,靳氏家族可了不得,在清康熙到光绪的年间,靳氏家族得各种功名者近90人,潞城有一句俚语:“下了冯村坡,秀才比狗多”,说的便是靳氏家族。靳氏家族中最著名的就是靳会昌。他13岁入县学,24岁中举,25岁中进士,选为庶常散馆,做过道光皇帝的老师。靳会昌的成名作是他的一篇殿试文章《上党天下之脊赋》。

龟凤夺王冠,化成一柱奇石

上马村背靠高耸的王帽山,前临滔滔浊漳河,四周山峰环绕,风景秀丽。各个山峰从不同角度看去,形象不同。比如村子背后的王帽山,从合适的位置看去,很像一顶古代的王帽。而在耳朵俯瞰图的耳朵眼儿部位,悬崖边上突兀树立一柱奇石。奇石由一根石柱和斜卧其上的一块方形石块组成,两石相接处是一块小小石块,风一吹,感觉上面的石块就会掉下来,仿佛飞来石一样惊险。

这一柱奇石老远看,像是望夫石,犹如一位妇女站在山崖边上朝着浊漳河眺望,盼夫归来。而在当地人口中,这柱奇石上摇摇欲坠的方形石块则是一顶王冠,突出的山崖边是乌龟,石柱是乌龟伸长的脖子,整体是一个乌龟顶冠的造型。关于这个造型,还有个龟凤夺冠的传说故事。

故事说的是上马村背后的王帽山上有一顶王冠,光芒四射,传说中这顶王冠有神秘力量,谁若能得到它就能得到王冠神力相助,就能修成正果,成为神仙。在王帽山上修行的一只凤凰和乌龟同时得到这个消息,于是都想摘取王冠。谁知,在抢摘王冠时,凤凰却自恃能飞,先去睡觉了。而乌龟却丝毫不敢停歇,紧爬慢爬,一路到达山顶,摘取了王冠。待睡眼惺忪的凤凰醒来,被满天的金光刺痛了双眼。原来,一顶王冠正在乌龟头顶放出万道霞光,而乌龟通体金光闪闪、祥光环绕——原来,乌龟已在王冠的神力加持下修成正果、位列仙班。凤凰羞愧难当,低头不语。从此,这幅场景就化为乌龟顶冠、凤凰垂首的奇观。

故事倒是有点像龟兔赛跑,也不知是哪朝哪代哪位人士传出来的。记者一行走访时只看到乌龟顶冠的奇石,没有看到凤凰垂首。同行的村干部将我们领到悬崖边,仔细指点。现在的崖边修了弯曲的台阶,向下一直通到奇石跟前,可以近距离地和奇石合影,但是,凤凰垂首的山形却是难以看到了。因为山洪冲刷以及修建台阶凿山之故,不复存在。

除了有传说故事映衬的奇石之外,上马村还拥有诸多自然人文景观,如后山上有巨大的溶洞,洞深数十米,溶洞向下直通崖下的泉水井,泉水清冽甘甜,四季不断,千年不竭,是上马村人畜吃水的主要来源。村东一公里处有一座规模颇大的玉皇庙,曾是马塔村、上马村、东马村三村共建、共祭的庙宇,后来又被拆分,只给上马村留下了正殿和献殿以及一个空落落的院子。

东山半山腰处有著名的军事要塞隘峪口。隘峪口又称马踏峪、马踏关,东北靠高山大岭,西南临危崖浊漳河。地形险要,势若咽喉,为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的重要关隘。光绪版《山西通志》以及康熙版《平顺县志》上均有记载。

虽然有关隘存在,但在历史上却没有确切的资料能说明,这里曾经历过哪些战事,只在一些民国史料里有过马踏隘附近剿匪的记载。但作为扼控晋冀豫的重要关卡隘口,设关防守历代皆有。毕竟,古时候可没有现在省道潞林路这么宽敞的出省通道。当时只是在漳河河谷南岸有一条崎岖狭窄的小道供通行,马踏隘居高临下,控山制水,地理位置十分险要。

特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传承,勤劳朴实的村民,富有文化积淀的各类建筑遗存,这一切使得上马村保留了清晰的村庄延续发展脉络。记者一行走访时,正值年深秋,村子里正在修路、建广场、起门楼,一派红火的场景。环顾四周,满山的植物呈现出黄红绿赭等各色,五彩斑斓,景色壮丽,一座座老房子在树木的掩映下散发着迷人的古老韵味。房顶院内摊晒着柿子、玉米,金黄色的柿子、玉米,为古意盎然的村子平添了一股亮色和红火的气息,也摊开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这也许正是“上马”这个古老村名,赋予村民在新时代上马踏上新征程的强劲动力。

有时间的朋友不妨去感受一下那里的气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8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