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县以南,白鹿塬以东的塬下就是辋峪河,河水出山流入关中成为陕西著名的灞河起源地,在蓝田县远远就能看见南山之上有个宝塔,那是最近修建的风景塔,而原址上的祝国寺文峰塔早就已经倒掉了,只剩下破败的祝国寺石门尤在荒草丛中。而辋河以东的坡底村却是著名的蓝关古道入口第一村,现在依然保存着很多古道遗迹,可是这些都不足以让辋川名扬四海,真正让他出名的当数唐朝大诗人王维了。
从蓝葛路顺辋峪河而上,翻过秦岭梁可以到达陕南的商洛市,途中经过葛牌镇,因为红军当年在此建立了鄂豫陕边区苏维埃政权所以又成为了著名的红色旅游圣地,今天我却是要跟随诗人王维一起重游辋川了。
走进辋川,不宽的道路就相当难走,平时少有人来,是本来就窄的道路更加破烂,当年蓝关古道从东侧的虎头山翻山而过,而不选择走现在的蓝葛路只能是到了这里的人才能体会的到。目前的辋峪河河水基本干枯,当出了河口,过了S道很多地方就已经断流,而宽阔的河道却并不小,可以想象一千多年前的水流是相当丰富。解放前后的乱砍滥伐导致河水急剧减少,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很难从辋河修路的,一遇大水,道路必然冲毁。
而河道宽阔带来的优点肯定是会形成大面积的耕地,便于耕种,这里也确实是这样的,到处都是肥沃的平地而被大家习惯性的称呼为辋川。自古就有无限风光在险峰之说,既然辋川河道平缓,当然景色就好不到哪里去,也不知道王维每次屁颠屁颠的跑来这里做什么?王维一生赞美这里风光的诗句很多,现在看来应该还是诗人思想开阔大度的原因多些,辋川当时并不是官道,当然只能顺着河床边修的小道进出,没有一个多小时是到不了辋川镇的,沿路景色也一般的不能在一般了,我为了寻找王维走过的足迹,只能徒步前进,而心里早已经把王维恭候了几百遍。
辋川镇不大,顺着蓝葛路两边盖有不少的房屋,商店饭店并不多,零零散散的开在一里多长的镇子道路两边,G70高速忽隐忽现的穿插在河道两边的山里。走路几次把我热的跑进河里想凉爽下,可是看见满河道的垃圾就只能果断放弃,在一家商店要了一瓶冰镇果啤,几口喝完,总算是把冒烟的喉咙火气压了下去。平坦的水泥马路走的脚板生生作痛,但是只能坚持,古人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中都能来,我就为什么不可以,自己鼓励着自己也就来到了山底村。
山底村是个岔路口,从这里继续向南是去葛牌镇的道路,我则转向东南而去,这里进去是到辋川溶洞的道路。辋川溶洞是个忽悠出来的景点,但凡是来过的人没有不后悔的,原来进去每人收取25快钱门票,从今年起蓝田县景点几乎全部免票对外开放,这一决定我认为是绝对正确和有长远战略眼光的。事实也证明这样做是对的,现在来这里游玩的人明显增多,片面的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最为突出的就是水陆庵,每到星期天前来游玩的车辆光停车场都停不下,而只能停到公路上去,停车费就能收入不少,道路经过几处七十年代备战老厂房就来到辋川溶洞下的停车场。
来游玩的人明显多了起来,两岸树木已经相当茂密,河道里的水清澈得一眼就可以看到底,把脚放进河里戏水片刻,酷热的身体立即凉爽起来。尽头景区门口的停车场上方一尊王维手持书卷座像就立在广场中央,道路两边都摆放着村里的村民卖的各种各样的山货,比早期来时明显繁荣许多,免票给当地带来的好处立即凸现出来。附近的村民家家办起农家乐,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景区凭身份证换票进入,进去后道路又分两条,左侧是去凌云洞的道路,右侧却是去锡水洞的道路。
我顺着左侧道路缓步向凌云洞而上,山并不高,一色台阶道路,这里早些年是王维经常来游玩的地方,历史也很久远,现今改为蓝田溶洞景区。道路完善也是意料中的事,凌云洞位于照壁峰腰,徒步需要半小时方可到达洞口。根据专家考察凌云洞形成于九千万年前,洞深米,分上下两层,十个洞庭,天然乳石稀少的分布在洞壁之上,如果同桂林的溶洞比较,就是真正的天上人间了,根本没有可比性。洞内道路湿滑,照明暗淡,必须以手扶壁缓缓而行,行越百十步,寒气立即袭来,马上感觉害怕起来,占着人多,大家互相鼓励继续前行,到也慢慢适应了。
洞内呆的时间长了,心事开始用在欣赏上,洞内摩崖石刻不少,多为古人篆刻。在行至一铁桥边上,道路突然掉进一个深坑之中,这里就是下洞的入口处,目前用角钢焊制转梯可以下到洞底,石洞狭小,很多地方仅容一人通过,下去的转梯分几层才能到达坑底,高度怕最少也在百多米以上,当年河水应该就是从这里下去,响声四切。游人各个胆战心惊,双手无不紧紧抓住扶手,害怕掉了下去,但是还是不时传来“哎呦,哎呦”之声,原来是大意的游客脑袋碰到了山崖之上发出的声音。
现在我们有扶梯而下,当年古人下来就很困难了,据记载,当年王维就是伙同好友带着火把,绳索攀爬而下的,底洞却比上洞为大,足可容纳几千人。早期海底形成的断崖山体地貌突出,当然我这样的外行是看不出名堂的,只能跟着导游蹭听。石碑上根据钟乳石的样子起了不少好听的名字,但是光照处理的并不好,加之这里的溶洞形成并不怪异,游人多有晃晃之感。进来游玩时间过长,身上开始寒冷起来,空气也感浑浊起来也就不在多呆,从另一条路回到铁桥口,快步走出洞口。
洞口是一不大的观景平台,靠山崖一侧用汉白玉栏杆切就,依杆远眺,山清景秀,景色还算说的过去。这里必定山势不高,并不见;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的景色,但是沟对面的“锡水洞”却历历在目,看的个正着。从凌云洞原路返回,树木碧天蔽日,才开始感觉到是个好地方,下山道路九曲一拐,依然有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感觉。
去锡水洞必须先原路返回到沟底,过一石制小桥,在顺着右侧的台阶路上去方可,上山道路好走,洞口高度比凌云洞略低,道路两侧却有几棵大树高于云霄,怕不在千年以上了。古木生长怪异,如同千条藤条缠绕而成,平时并不多见,来的游客无不称奇,多爬上树杆与之合影留念。走走停停也就来到了锡水洞口,洞口有卖香之人,难道这里是个庙宇,进去一看,原来还真是。
锡水洞洞深米,洞里景色不如凌云洞,但是空间要大的多,进洞就感觉冷的很,原来锡水洞温度要比凌云洞底上好几度,里面却是个道教道场,供奉着八仙等诸位神仙,看头并不大,多数朋友看后就大步下山去了。不过别小看了这个破洞,他的历史说出来可就要吓人一跳,是中国人就知道蓝田猿人吧?我们在小学就学习过,而这个洞就是早期蓝田猿人生活和住过的地方。怎么样?名气够响亮不?够分量了吧!目前这个洞是陕西省第四批保护单位,只是保护的不好和没有挖出多少猿人遗物,如果按资格早该够国七标准了。
锡水洞早期考古学家惊喜地发现,洞内沉积物中含有大量石器、动物化石、木炭屑、灰烬层以及火烧过的动物骨骼、石块等。这些古人类遗物和遗迹,证明锡水洞曾是旧石器时代人类居住的场所,是我们远古祖先的家。锡水洞旧石器文化遗址的时代大致距今约万年,今天真是不枉此行了。
游览完柞水溶洞还是必须返回到山底村,顺蓝葛路继续南行,经过一个大大的S弯就来到白家坪村,依然是一条东南走向的三叉路口,继续向东南走,进去最多几百米就是向阳公司,今天来的地方废弃的厂房特别多,都是建国早期修建的战备企业,只是现在大多都已废弃,而这里就是当年王维的居住的地方“文杏馆”。王维40岁以后基本就住在这里,过着半官半隐居的生活,死后也就埋在这里。后人为了纪念他曾经修有王维祠等建筑,在文杏馆前的空地上王维曾经亲手栽植过一颗银杏树,现在依旧并且枝叶茂盛,王维也曾经写诗赞美过这棵古银杏树;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
当年的文杏馆早已不存,唯有门前这颗银杏树保留了下来,每当秋季到来,大树就变成一片金黄色,和沣峪西侧的观音寺银杏树遥相呼应,一起被称为南山二杏。端的是高大上,树龄也都同为唐朝,真是不容易的很。自开元十九年(年),王维状元及第,从蒲州(今运城永济市)走进陕西,到安禄山之乱而下狱,后降级任用,对事物也就看开了许多,40以后基本就多住在辋川文杏馆。王维母亲也随王维搬住辋川,死后也葬在银杏树以东之外山坡边,70年以后交通部六处修建辋川公路时将王维母坟平毁。王维崇信佛教,曾在自己母亲墓前修有宝塔一座,修路时也一起平掉。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辋川营造了别墅隐居。上元二年(年),王维病世,葬于母亲墓以南小沟旁,具体位置就是现在的向阳公司14号厂房西侧沟口,墓前立有《唐右丞王公维墓》神道碑,据传石碑目前尚存,不过是被向阳公司修建14号楼当石料使用了。清乾隆四十一年(年),督邮程兆声和陕西巡抚毕沅竖也曾立碑石两方,可惜"文革"中也被砸毁,今不复再见。
好在最近几年国家开始重视这些古代文化遗产,去年蓝田县就在墓址前方几十米的地方重新给王维立碑,上书“王维墓”三个大字,碑后是王维生平简介,也算是对古人有了个交代。目前旧墓依然被厂房占用,不能恢复墓冢,也只能等待来日了。我也真心祝愿一代佛,道,诗、书、画、音乐大家王维希望你永久安息在陕西这块土地上,别在被人打搅。
备注;本文书写于16年,现在辋川环境已经大变,和本文大有出入,因是自己的游记,这里不在修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