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和献玉(和氏璧)”“完璧归赵”的历史故事,妇孺皆知。
这里的“璧”,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它是由荆山玉雕琢而成。
荆山玉
荆山玉,又称金玉,出于楚文化发祥地、荆山山脉首峰古景山(湖北保康)一带。
《尚书·禹贡》载:“荆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
《山海经》载:“沮水发源地,景山多金玉。”
《水经注》载:“金玉是出,亦沮水之所导。”
《佛经》载:“夫荆山之玉,务须剖释,衣里明珠,总赖指示。师为现代知识,明眼宗匠,舒胸中之真彩,发矿里之精金。”
《录异记》载:“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
荆山玉和氏璧
荆山玉是和氏璧的制作材料。
《荆州记》记载:“荆山之首景山即卞和抱璞处。”
《荀子·大略》记载:“和之璧,井里之厥,玉人琢之,为天下宝。”
《韩非子》书中记载:“楚人卞和楚山中得玉璞,先后献给厉、武、文王。后封为和氏璧,秦制传国玉玺。”
韩非子所记载的故事,用现在的话叙述如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一个落凤凰的地方(今玉印岩处)得到一块璞玉(未琢之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也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普通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
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来的是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和氏璧后来被制成了“传国玉玺”,代代相传。后来发生了张仪蒙冤、完璧归赵等故事。
璧玉印岩
卞和发现玉的地方现在叫玉印岩,位于今湖北省南漳县巡检镇金镶坪村。
玉印岩系石灰岩溶洞,深1l米,宽19米,高10米,有三级天然台阶。石阶右壁有一尺见方的石穴,传为卞和取玉处。岩洞内两侧原立石碑七座,碑文内容多为卞和献玉之事,现仅存明代、民国石碑各一座。玉印岩顶树木参天。再上百步,又有一巨大溶洞,可容余人。
玉印岩洞洞顶有甘泉。洞下有池,周长25米,池水清澈见底,池上峭壁凌空。池旁建卞和庙,今废。岩东为卞和墓。与玉印岩隔河相望的是风景秀丽的凤凰台。
玉印岩峰峦陡峭,松柏葱郁,洞穴幽深,溪水潆洄。唐宋以来,文人墨客至此多留有墨宝、诗赋。
玉印岩荆山玉的种类及价值
保康地处荆山腹地,为楚国发源地。“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今人对保康境内荆山山脉及周边地区进行地质考察,发现荆山山脉有八种玉:荆山玉皇袍(又称为古金玉或金玉)、荆山墨钻玉、荆山绿宝、荆山蛋白玉、荆山花袍、荆山鸡血石、荆山战国红、荆山红袍,其中金玉与历史记载相吻合。
古人对荆山玉的描述,如:金玉良缘、盛世出玉、价值连城、有眼不识荆山玉、有钱难买金镶玉、居然一片荆山玉,可怕无人是卞和等。
荆山玉有很好的文化研究、观赏收藏及经济价值。荆山玉从古至今的神秘传说,其镇灾辟邪、修身养性等灵气,要靠识玉者用心去领悟。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杨立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