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甲天下,芦笛美景堪最佳。”芦笛岩是我们“发现桂林之美”的最后一站。在桂林的一周时间里,我们领略了大大小小的各种溶洞和石岩。而唯独芦笛岩,给人艺术的震撼,她满足了我对桂林“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所有期许。

芦笛景区位于桂林市区西北的桃花江畔,距离市中心5公里,是整个漓江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芦笛岩位于光明山南侧山腹,是一处景致高度集中、景物极尽造化的神奇游览佳境。

我们跟随“虹之旅”规划的骑行线路,由桂林一路骑行到芦笛岩。雨后的芦笛岩景区外天已放晴,蓝天碧水,绿树葱茏。芦笛岩芳莲池中不时飘过竹筏,水中的倒影像水墨画一般。

景区外的中外游客有序的排着队,期许着尽快欣赏到大自然艺术之宫——芦笛岩。也就在这期间,尼玛次仁邂逅到他一直仰慕和敬重的驻印喇嘛,两位未曾谋面的有缘人一见如故,兴奋不已,更是给旅途新增几分乐趣。

我一直相信,有些人注定是要在特定的场合相遇的。我也相信,有些景注定是为某个特定的人而准备的。譬如说,芦笛岩的光影,每一秒都在变化,早一刻晚一刻,你眼中的景以及镜头里的成像也不竟相同。

当然,芦笛岩除了让摄影师、中外游客沉醉,它在地理学家眼中,也具有非同一般的价值。国际著名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曾多次到芦笛岩,对芦笛岩鬼斧神工的岩溶美景赞不绝口,把它列为中国著名四大旅游溶洞之首,并欣然作诗称赞桂林芦笛岩“天工巧塑好岩溶,芦笛异岩伴奇峰”。

事实上,芦笛景区不仅只有芦笛岩闻名于世,景区其他景观也非常美丽:它以芳莲池为中心,北有光明山天然屏障,西有芳莲岭陡壁矗立,东南是良田千顷,桃花江蜿蜒于田野之间,周围还有芙蓉山、青秀山、九华山等诸峰挺立,一派宽阔明媚的湖山田园景色,整个景区内秀外雅,天然成趣。

山下芳莲池碧波荡漾,岸柳婆娑,加上造型别致的水榭、九曲桥、栈道,以及架连光明山、芳莲岭的两座天桥,与芦笛岩内交相辉映,天然成趣,成为中外游客的游览胜地。

之所以叫芦笛岩,是因为这里有一种芦苇草可以做成笛子。在这个溶洞里是一个十分壮观的世界,碳酸盐沉积形成了各种钟乳石、石笋、石柱和岩层。通过彩色灯光的照射,让这里的成为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这条长达米的山洞中,有很多奇形怪状的有趣的象形石,有的像蔬菜,甚至有的看起来像自由女神像。

在我的认知中,芦笛岩就是桂林喀斯特地貌和溶洞美景的精华,桂林山水特色在芦笛岩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洞内全是淋琅满目的钟乳石,像飙生的春笋,像顶天的擎天柱,有的如高峡飞瀑,有的似簾外云山,一步一景,景景各异,形神兼备,使人浮想联翩,不愧被称之为桂林标志性景区。

五百米迂回曲折的岩洞构筑了三十多处令人惊叹的景观。“瓜菜丰收”,莲藕,豆角、高脚白菜、花菜、苦瓜、丝瓜、冬瓜、花生与萝卜等,一派活生生的丰收图景。在这个奇妙的岩洞中,琳琅满目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拟人状物,惟妙惟肖,构成了狮岭朝霞”、“高峡飞瀑”、“半首诗台”等30多处景观,可谓移步成景,步移景换。整个岩洞犹如一座用宝石、珊瑚、翡翠雕砌而成的宏伟、壮丽的地下宫殿。这里所有的景观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因此,被人们誉为“大自然艺术之宫”。

最精彩的数“水晶宫”,宽九十三米,高十八米,如椭圆形大厅,大厅左上方悬挂着一盏巨大的宫灯,把大厅染上了一层神奇色彩,水母已逃到了远处,小海螺被吓得永远被钉在洞顶,鲤鱼往泥里钻,露出大半截身子,好象是神话故事里的东海龙王的“水晶宫”。

芦笛岩在一百多万年前是地下湖,由于地壳运动,山体抬升,地下湖成山洞,岩石中碳酸钙经几十万年的溶解沉淀,形成今天千姿百态的钟乳石,这是最深处,曾经是名副其实的水晶宫。一次地处高原的藏民到此参观,被这活灵活现的景象震惊,他们伏在地上祈祷。

千百年来,芦笛岩在这里孕育成长。然而芦笛岩真正开发对游客开放也仅仅54年。作为桂林较早建立的景区之一,芦笛景区这颗54年的桂林旅游明珠持续熠熠生辉,基础设施、接待水平、景观效果、服务品质也更加精益求精,成为见证桂林旅游发展的经典“旅游标杆”。

芦笛岩的美显然有些太不可思议。岩洞内“舞台帷幕”景点时,讲解员们唱起的山歌引起我浓厚的兴趣。一首《唱山歌》唱完,岩洞内的水幕芭蕾紧接上演,灯光折射在宫顶的电影,为我们展示着她千百年的传奇,这种艺术美让人除了震撼再无需他言。

在芦笛岩无人的一处,我被萦绕在洞内的歌声吸引,声音甜美,飘渺虚无,幻若梦境。寻声走去,一实习导游阿妹一遍遍的背着讲解词,唱着桂林民谣,昏暗的灯光我看得出她的认真。训练有素的芦笛人打造了芦笛景区,使其如一位天生丽质的姑娘越长越美。

芦笛岩不仅拥有秀丽的景色,还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洞内有70多处墨迹,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年的唐朝,不少是文人、僧侣等游览者的题字、题诗,作者来自全国各地,题材则以游览记事为主。

这些古老的文字告诉我们,在年被日军逃兵重新发现之前,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引人入胜之地。古代文人墨客或即兴而书或仅仅是“到此一游”,都记录下他们对这绝美溶洞的惊叹。

等等!喜欢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