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偏方治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zd/141119/4520144.html
紫云山峰山顶亭子

紫云山位于河南省汝州市东北部,距市区20公里。形如围屏,壁立千仞,松竹蓊陏,有水环抱。山麓有观音堂,内有八景(见《直隶汝州全志》)。聚仙堂有武当祖师和十八罗汉石像,同殿供养,象征道教和佛教之融合。又称鬼谷子洞,传说鬼谷子曾在此洞居住传道授业。

此文仅就紫云山的自然资源谈谈在中原大地之中的独特性。

中华文明一万年的起始地是中原,是华夏族诞生之地,是黄帝、炎帝、尧舜禹活动的主要地区。黄帝被尊为人文始祖,华人称炎黄子弟都源于中原。中原是连续五千年未曾中断过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的诞生地。中原良好的生态系统,丰富的自然资源,形成了中原的灿烂辉煌。中国著名考古专家许宏称豫西是以嵩山为中心的“地理王国”,他把“地理王国”比喻一个坐西朝东的坐椅。坐椅的北部是中条山、太行山。山南是黄河奔腾向东流。西部有崤山、熊耳山,南部是伏牛山、大别山。这些山所包围的是起伏不平的丘陵地,古代的先民就在这丘陵地的水旁台地生存、繁衍和发展。坐椅的东部是广阔的豫东平原,是以农业为主的粮食基地。中华文明就形成在这个坐椅之中。

黄河被称为母亲河。在黄河之旁,中原先民创造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黄帝、炎帝、尧舜禹都在这个坐椅地区活动,形成非常丰富而厚重的中国文化。坐椅的底部就是亚欧古陆,它是全世界六大板块之一,是牢固的地质基础。因此河南不会发生大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嵩山—箕山古陆是亚欧古地的一部分。紫云山是以嵩山为中心的丘陵之一部分。紫云山的海滨砾石林是寒武纪时期海侵的标志性海底砾岩,具有不可替代的珍奇性,举世罕见,堪称地球之一绝。紫云山的地质情况,汝州乃至河南省都具有独特性。

距今约19亿年中条运动,使太古和早元古界地层强烈折皱,中条山、太行山、大别山形成。距今19亿—14亿年,在伏牛山一带形成多条大断裂,发生多次岩浆喷发。在豫西一带,包括晋南一部分,海相火山喷发,形成了厚度—米,面积达平方公里的安山熔岩。汝州寄料镇的蔡沟和温泉镇的黑龙沟都有少量出露。距今约10亿年晋宁运动,嵩山—箕山成为山脉,大鸿寨、棉花窑、老婆寨成为箕山的山脊(海拔超千米)。汝州的地形成为两山夹一川,箕山就是其中的一个山。距今约5亿年的加里东运动,汝州境升为陆地,历经2亿多年的风化形成了熔岩地貌,紫云山地区所见的溶洞和小盆地等。

在古生代的石炭纪至中生代,由于天体的引潮力和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使原古陆破裂形成六大板块和四大洋,逐渐成现今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亚欧板块即六大板块之一。河南省就位于亚欧板块的南部,在丝绸之路的东延部分,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地区。紫云山北倚箕山(是汝州北部最高的山岭,海拔超千米),南至汝河。西部是发源于箕山的黄涧河,由北向南,弯弯曲曲经过大峪山地20多里,流到东沟峡谷处(后建安沟水库),然后注入汝河。东部与禹州市和郏县接壤,南部是广阔的山前坡地直至汝河边。

紫云山屹立于起伏不断的丘陵之中,山顶有多米长的紫红色砂页岩分布,成为无字的紫云山的招牌。加上秋季黄栌柴的红叶,满山的菊花,自然景观令人喜爱。紫云山地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层均有分布,可称“五代同堂”。沉积岩、变质岩和火成岩(许台花岗岩)岩性齐全。嵩阳运动、晋宁运动、少林运动和燕山运动的行迹明显,有多条断裂带和折皱。形成了陡崖和峡谷。古生代寒武纪的石灰岩形成的溶洞、溶坑、溶蚀盆地、山泉等溶岩地貌一目了然。观音堂的玉泉、聚仙堂均处在自然形成的溶坑、溶洞之中。太古代的杂岩系,石梯沟出露的最为完整。

年中科院科研队命名为“登封群”的石梯沟组,并测绘了“临汝县石梯沟——常窑”剖面图。据地质资料记载:25亿年前发生的嵩阳运动(现今登封县曾称嵩阳县)是河南最早的大地构造运动,形成大折皱和岩浆喷发,地壳上升,嵩山——箕山从海中升起陆地(称“嵩山——箕山古陆)。又经2—3亿年地壳缓慢下降形成下元古界的地层,东沟形成了一条千米以上的奇石沟。有的奇石如圣人讲经,有的如金鸡独立,有的如大鹏展翅,有的如雄狮独踞,有的如猛虎腾空。奇石沟西岸砾石被赤铁矿胶结砾石层,是下元古时期所形成的底砾岩。

紫云峡位于东沟村东南部约3公里,形状好像一个漏斗,长约米,南部宽多米,北部仅20米,峡谷中遍布砾石。东北方向有石柱,群众称“拴马橛”,传说是东汉皇帝刘秀在此处休息时将马拴在石柱上。往北行,峡谷中有一块巨石如小屋之大,群众称“求子石”。“求子石”和“拴马橛”两峰交错似骆驼,称骆驼峰。再行往北,谷东有一块滚圆的巨石,状如大鼓,传说当年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时,天神助威的神鼓。神鼓之下,河水向南流,发源于里窑村的两条小河交汇处,河边有一巨石,称“将军石”。峡谷的西岸是长约米,高50米的陡崖石壁,尤为壮观,即“海滨砾石林”。

石壁多数为浅红色、灰白色,大小不等的浑圆光滑的砾石组成,少数有花岗岩、片麻岩和千枚岩。砾石直径大的一米左右,一般的为20—10公分。上部砾石层较薄并夹有砂岩层,向东北部逐渐变薄尖灭。因它形成于蒿山——箕山古陆边的滨海环境。太古代地层受嵩阳运动的影响隆起,在其张力作用下,垂直的裂隙发育,使砾岩成柱状,这是一特殊的地貌类型。砾石林是寒武纪海侵初期所形成,地质界称底砾岩,是海侵的标志性地质遗存。

海滨砾石带据史记载:北宋沈括(公元—年)字存中,钱唐(今浙江杭州)人,曾任翰林院学士,参与王安石变法,晚年闲居润州(今镇江)筑梦溪园,写成科学巨著《梦溪笔谈),他在数学、物理、天文、地质、地理、医学等方面有杰出贡献。《梦溪笔谈》中记载:“余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日之海滨,今距东海已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的石壁如带,即指含有螺蚌壳化石的砾岩带,由此推论是昔日之海滨,所谓今日的大陆,是浊泥所埋没而成,今距东海有千里。

汝州的砾石林与千年前沈括记载的海滨石壁非常相似,只不过汝州的砾石林中没有发现螺蚌壳化石。应该详细察看砾石林的情况,有无动物或植物的化石。沈括记载的海滨石壁,只说成带分布,没有写规模的大小。对那里的古地理环境没有具体描述,只说当时的大陆是浊泥所埋没而成。我们知道太行山一带分布的有大片的石灰岩。那时海滨砾石带应该是19亿年中条运动后至太行山形成后形成的,寒武纪时期的海浪所形成,这就是说太行山的砾石石壁和汝州的砾石林是同时期的产物。

汝州砾石林的规模比太行山的大,更具体,更具代表性。由于海浪的巨大推力作用,破碎的石块,推到西岸高地,在海浪的作用下,碎石的棱角消失,逐渐变成浑圆的砾石。砾石被海水的硅质溶液胶结为砾岩,经海浪长期反复的作用,砾岩表面光滑明亮,加上砾岩中小裂隙经海浪的冲刷形成了如树林状石壁。这样的石壁是海滨的标志性的地质遗存,举世罕见。称海浪造就的海滨砾石林并不夸张。

在大陆的腹地,中岳嵩山之旁,发现海浪形成的砾石林,堪称世界之一绝。紫云山地区的地质演变,是沧海桑田的实证。游览紫云山,欣赏神奇的地质景观,品味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实际生动的科普知识教育,心灵的收获大大超过视觉的满足。砾石林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宝贝,既不能再生,又不可复制,天下独一无二,应倍加保护和利用,建立开发地质公园就是最好的保护。

总之,珍奇的自然资源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是汝州珍贵的财富,作为汝州人深感幸运。充分利用这些财富对汝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建“山水宜居的城市”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科研、教学和文化旅游具有很高的价值。

紫云山紫云山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