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耀华
来源:《品读》年第6期
去岁初冬,我与岩溶科学家曹建华等专家一起,参加岩溶生态科考活动。我国的碳酸盐岩分布广阔,约占国土面积的1/3。这次科考的重点是,评估岩溶区内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功能与碳汇作用,涉及桂黔渝三地,包括峰丛洼地、峰林平原、岩溶槽谷、天坑、石林、溶洞,以及岩溶与非岩溶分野地貌。曹老师说:“徐霞客跑遍了我国南方的岩溶区,考察过三百余个溶洞。”他提议,“咱们也钻几个洞子吧!”
那日一早,考察组一行驱车四百多公里,由桂入黔,进入荔波县境内的茂兰世界生物圈自然保护区,但见青峰翠岭,草木争荣。茂兰因其岛屿状的喀斯特地貌和特殊生境,繁衍了许多特有稀有物种,是一座天造地设的自然基因库。
次日晨雾弥漫,考察组前往兰鼎山尧排洞考察。这个洞穴藏着许多岩溶地质的远古孑遗,极具科研价值。洞口前的茅草高达丈余,山民在前用砍刀刈草开路,大家踩着厚厚的伏草残枝鱼贯前行,逐一深入草木遮掩的神秘暗洞。
尧排洞深邃曲折,地势复杂。我们遇凸岩爬过去,见矮洞钻过去,有水流涉过去,逢险处闯过去,感觉像在穿越时光隧道。果然,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儿,过去了,就别有洞天!洞穴景观若梦境一般,上有鹅管、石葡萄等形态各异的钟乳石,下有密集林立的石笋、纹饰般美丽的穴珠。我抚触着一棵约一米高的石笋,心想:“你长得好慢好慢哦,一百年,一厘米,万岁爷才迎来了成人礼!”与树木一样,石笋也有年轮。随着气候变化,其石灰质中所含物质也会变化,所以石笋与深海沉淀物、冰芯一样,是研究古气象的重要材料。一时诗兴大发,我轻声吟道:“渗入溶洞的雨滴/沉淀着碳酸钙物质/点点滴滴/积蓄跨越时空的张力/像雕塑大师的巧手/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尖椎体/何时风何时雨/啥气象啥地质/像树轮般记录着生态变迁史/透露着远古环境的信息……”
七拐八折,看到一个滴水坑,水面有些漂浮生物。众人蹲下来,俯身观察坑旁的穴珠。穴珠是间歇性流水和随带机械作用形成的球状碳酸钙沉积物,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述过:“有石若丸,自然珠圆……”之前我们曾考察过双河溶洞,那里的天坑瀑布与地下河气势恢宏。曹老师说,岩溶水是全球最大的地下水体,因水循环而伴随发生的岩溶作用也是造成碳酸盐岩化学风化、形成碳汇的重要途径。
洞内有许多蜘蛛、幽帘虫等昆虫,其形体多有变异,白色透明,触角奇长,以适应洞穴生境。幽帘虫,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啊!它分泌的黏液织成下垂的网,看上去就是“一帘幽梦”。摄影家蔡石说,澳洲大陆有一种幽帘虫的近亲,像萤火虫一样,能在黑暗中熠熠闪亮。洞内一片漆黑,时有蝙蝠振翅掠过。前面有人探路先行,一灯如豆,让幽闭的溶洞平添了几分生机,耳畔仿佛响起泰戈尔的诗句——“造物啊,我感觉到你的美啦!”
最令人惊叹的是:山上有一株小叶榕树的根系贯穿洞顶,下垂的主根若碗口粗,其余气根随洞内地势蔓延伸展,长者达数十米之远。榕树的气根,除吸收水分与营养物外,还能在潮湿的环境下辅助根系呼吸,并加强对主干的支撑!这些蓬勃而生的气根,造就了“一木成林”的自然奇观。
蔡石先生长于生态摄影,他背负摄影器材穿梭攀援,竟像山猫般敏捷。拍摄时更是一丝不苟,还不时地向专家请教。戴着灯帽的伙伴,都成了他呼来唤去的“流动光源”。仅拍摄榕树的庞杂根系,就耗时一个多钟头。我颇为感慨:创作一幅富含生态科学信息的图片,真是太不容易了!
出洞后,一行人又上山去看那株老榕树的露天部分。它的树冠若一柄撑天巨伞,遮蔽着半个山坡。其四周是我国特有植物掌叶木,像在拱卫着老资格的榕树。老榕树基部至树冠约13米,下有一孔,俯首可窥溶洞。合计起来,这株老榕树身长19米,直上直下贯穿整个溶洞。其根系为寻觅薄薄砾壤、点滴水露,下探洞穴之底部,以求生存;往上则破洞而出,托起主干,撑起树冠,从黑暗中寻找光明!哦,梦境是五彩斑斓的,要让美梦成真,就要像这株老榕树一样,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上天入地的探索精神!
曹老师率领其科研团队,长期从事喀斯特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的研究。近几年,他们把科研成果用于喀斯特地区的脱贫攻坚,卓有成效。探索大自然不仅是科学家的神圣使命,也是我们每个人从孩提时便有的梦想!有机会参与科考活动,探寻自然界的本真与奥秘,更是美好无比的精神游历。
编辑:滕朝阳郭艳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