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有一个洞穴被称为“洞穴钟乳石界的天花板”。据说它“上通云南,下通四川”,这个洞就是贵州毕节黔西市的刺猪洞,原名叫水西洞,但是水西洞这个名字后来被另外一个洞穴抢住了名字。
之所以叫刺猪洞,是因为当地有个传说:以前有个猎人在这里狩猎追一只刺猪,当他追到这里的时候,已经到了山崖前面的刺猪忽然消失了,猎人的狗在找寻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洞口,所以取名叫刺猪洞。
后来探洞人员对刺猪洞进行深入探察,发现这个洞在科学上、美学上价值非凡,当地就对洞口进行了封闭管理。
洞门口立着禁止入内的告示牌,来到这里要提前申请,由看门人来开门并派人来带路。
刺猪洞是在一个0平方公里、长10多公里的三叠系山体中,里面的支洞比较多、而且洞洞相连,走在里面就像在走迷宫一样。
刺猪洞海拔约有米,长度很罕见,主洞道十分宽敞高大,最大的洞厅容积达5.6万立方米、最长达米、最宽达米、最高达80米,这在贵州甚至全国都极为少见。
进入洞口后能看到洞道的起始段很宽而且很矮,只够一个人站直而已。走进去几十米后,就会看到一道厚约半米的人工石墙,除了中间的门洞,上下左右完全被石墙封填了。墙体上预留了无数个方形的孔洞。
有的地方即使你用手电筒往上照,可是却照不到洞顶。地面则是由厚约20公分大小,面积大小不等的青石石板平铺着。走在上面也好走,也不会被水或者泥沙浸湿。
当你走了大约0米左右,会来到两个分叉口,左边一条向下,右边一条向上,按照当地年纪大的老人说,这是“上通云南下通四川”的岔路口。但是并没有实际经验可以证明。
不过来到这里的话,你早就被大自然的奇迹给惊讶得心里全是激动的心情,只想好好欣赏这里了。
你能发现洞内的风景别有洞天,有流石、石幔、钟乳石等碳酸钙沉积物。
流石是由洞内流水、间歇性水流在垂向空间的壁面上所形成的沉积物。由于基底形态、水流状态不同,流石有各种形态。
洞顶滴水的末端有大约四十厘米长、密如雨丝的鹅管,鹅管是钟乳石发育过程中最初的形态,滴水中的碳酸钙沉积自上向下生长,形成上下粗细基本一致的空心管。
当你站在下方仰视的话,就好像看见万道光芒一样觉得特别耀眼。
在刺猪洞中有很多地方都集中分布着鹅管,其中有片鹅管覆盖了大约平方米的洞顶,直径小的还比不上水滴的大小。
有的直径约在1厘米左右,洞内普遍比较长的为50厘米左右,手掌大的鹅管就有20多根,这多平方米的洞顶就有几万根鹅管。
洞顶的碳酸钙是纯净没有杂质的,所以这里的鹅管色泽如玉,就像水晶灯一样。
在洞顶滴水下方,碳酸钙凝结堆积就会形成石笋,如果还有其他滴水源滴在石笋上就可能产生飞溅水沉积,在石笋上形成往外斜出的附生物,最终就形成了棕榈状石笋。
石幔是形似布幔的一种薄片状钟乳石,是岩溶裂隙水进入洞腔后,水流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某一边缘,在向下流动的过程中沿着边缘垂向沉积而成的。
石幔通常只有数毫米至数厘米厚,所以极易透光。洞里的石幔生长了很多年,一直垂到了洞底,还沿着底端增生出了近一米高的基座。
一般而言,几米长的石幔一般只有几米的长度,而刺猪洞里最高大的石石幔高达26.6米,这也是目前全世界最高石幔的纪录。
洞内还有很多石笋石柱,它们身上覆盖着像鳞片一样的钟乳石小扁片,被称为“玉芝林”。
它形成的原因是因为离洞口只有约2公里,外部洞道被巨石堆堵塞变小,入口处密集分布着大量的钟乳石,这样的条件保证了空气温湿度的稳定。
原本溶解了碳酸盐的水从洞顶上滴下来,碳酸盐析出并再次沉淀为固体,就形成了千奇百怪的钟乳石。
一般来说,探洞者对于钟乳石有一个"非必要不接触"原则,是为了保护这些大自然的奇迹。
刺猪洞里面的未知还有很多,等着科研人员去探测。这样的刺猪洞,值得去看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