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桥镇枫瑞村的天云山,原属菖蒲村。为喀斯特地貌,山上石灰石、石英石和水资源丰富,形成了融溪流、泉水、溶洞、悬崖为一体的秀美景致。这是人间仙境,自然与多位大仙有关。《八仙过海》有一年,皇母娘娘举行蟠桃大会,八仙应邀赴会。蟠桃大会规定十人一桌,一张桌子不坐满十人不能开席,八仙坐在一起只有八人,迟迟开不了席,众位仙家向大哥铁拐李挤挤眼、努努嘴,叫他想想办法。铁拐李望望了凡间,发现了一个人,此人就是“讨饭骨头圣旨口”的罗隐。罗隐少年时即为“神童”,玉皇大帝也为之不服,叫了雷公劈打罗隐,将他脱胎换骨。好在罗隐遭受雷劈时,咬住了母亲的裙衩,没有伤及嘴巴,于是便成了“讨饭骨头圣旨口”。长大后,罗隐浪迹江湖,讨饭为生,但口出金言,句句灵验。铁拐李哈哈大笑起来,“众位仙家,稍等,我去去就来。”铁拐李便降下凡间,化作叫化子,与罗隐一起讨饭,伺机渡他为仙。罗隐也非等闲之辈,他早就觉察到来者不凡,同行讨饭,便有意当“哑巴”。有道是“凡人不开口,神仙难下手”,那铁拐李也一时没有办法。炎炎夏天,罗隐、铁拐李讨饭来到菖蒲村天云山,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便在一座悬崖下的山洞内坐下歇脚。这洞内有石床、石桌、石炉、石灶……一应俱全。铁拐李便作法兴起一场大雨,这场雨竟下了三天三夜。山下洪水猛涨,淹没了田野、村庄……百姓怨天咒地、哭爹叫娘。罗隐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唉声叹气起来。铁拐李却幸灾乐祸地说,“朝山好、坐洞好,蹲上三年没啥大不了。”罗隐心想,此人有意为难于我,但我不能为难山脚的百姓,便回了铁拐李一句:“朝山好、坐洞好,只怕后山石壁倒!”罗隐果然是圣旨口,话未说完,只听见“轰隆隆”一声,山体突然滑坡,整座悬崖倒了下来……铁拐李连忙拉着罗隐,随着一缕青烟向天飞去,一块石头却砸中了铁拐李的左脚,从此他便一跷一拐了。罗隐上天为仙,赴蟠桃大会,而他的凡体永远埋在了天云山下,骨骼化为山体,血脉化为溪流,双眼化为“蜜蜜”“珍珠”两大奇泉,毛发化为菖蒲草。八仙中来了罗隐,要开席的话还差一人,怎么办?铁拐李望了望天云山,此时人间已经过去了近年,天云山因为是罗隐的化身,长得特别奇秀。那年,苏东坡时任杭州通判,来新城看望好友。闻说天云山有珍珠奇泉,溪流中有茂盛的菖蒲,便来了兴致。相邀五人,骑马前来天云山。苏东坡连声赞叹“好菖蒲、好菖蒲!”还与同行的一班人坐在石桌旁,品尝清泉,大家陶醉不已。铁拐李发现了天云山上的苏东坡,便计上心来,他洒下几滴仙酒,落在苏东坡的杯中,苏东坡再饮一口泉水后,打了一个哈欠,竟然在倚在石桌上打起了瞌睡。众人以为他旅途劳累,休憩片刻,也不打扰他,顾自赏景品泉。其实,苏东坡被铁拐李请去了,这样八仙的桌子上坐满了十人,便开始享用起皇母娘娘的蟠桃盛宴。八仙席散,苏东坡才醒了过来。大家罚他吟诗一首,苏东坡喝了口清泉,捋捋胡须,脱口而出:自我来关辅,云山得再游。山中亦何有,草木媚深幽。菖蒲人不识,生此乱石沟。山高霜雪苦,苗叶不得抽。下有千岁根,蹙缩如蟠虬。长为鬼神守,德薄安敢偷。苏东坡此行更让天云山充满了神仙之气,留下了“菖蒲”、“马至坎”两个地名。如今,蜜蜜泉成了枫瑞村自来水源,珍珠泉还是日夜泛着串串“珍珠”。更为奇怪的是,每逢大旱之年,其他村庄久旱无雨,天云山脚的菖蒲村却是雷雨阵阵,其他地方颗粒无收,菖蒲村却是五谷丰登。这是众位仙人在回报山脚的百姓。假如你静静地站在天云山上,在那徐徐的山风中,叮咚的泉水声中,仿佛能聆听到罗隐与苏东坡的对诗吟唱。铁拐李介绍铁拐李与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为八位道教神仙。有的书中称其姓李,名洪水,铁拐李,隋朝峡人;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则说他姓李,名玄;赵翼的《陔余丛考》中也说他姓刘。有说他是唐玄宗开元、代宗大历之间人,学道于终南山,一次元神出壳,没想到肉身为虎所食,只得投身于一个跛乞丐。《历代神仙通鉴》称其本来长的十分魁梧,相貌堂堂,在砀山洞中修行。因为约定要参加老君的华山仙会,临走时对弟子说,倘若元神七日不回返,则将尸壳焚化,然后留下尸壳,元神外游。不料到了第六天,弟子家中来人报信称母亲病危,弟子无奈就烧了尸壳。弟子回家后不久,李铁拐的元神回归,无处可托,忽见林中有一饿死的人尸,则从其前额脑门进入,站起来之后,才觉不行。铁拐李赶忙从葫芦里倒出老君所赠的仙丹,葫芦闪出金光,映出一个丑陋的形象,黑脸蓬头,卷须巨眼,右脚还是瘸的。他正在惊讶,身后忽然有人鼓掌,回头一看,正是老君。情急之下,铁拐李想把元神跳出,老君制止说:“道行不在于外表,你这副模样,只须功夫充满,便是异象真仙。”之后老君授他金箍一道收束乱发,以根铁拐助拄跛足。铁拐李还常背一葫芦,据说里面装有仙药,降到人间时,专门用来治病救人。罗隐介绍罗隐(—),原名罗横,字昭谏,号江东生,新城(今富阳新登)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他因议论时政,讽刺公卿,十考进士不中,遂改名隐。罗隐后投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节度判官、著作佐郎等官职。罗隐年少就负盛名,有“江东才子”之称,为什么屡试不第呢?这与唐末科举腐败和他“恃才傲物”的个性有关。当时“出身论门第、做官告援引”,科场由权贵把持,营私舞弊,任人唯亲。罗隐出身卑微,自然难以进入权贵的视线,加上他的诗文每多讥讽,更为“公卿所恶”。唐昭宗曾欲以甲科取罗隐,但有大臣反对,说“隐虽有才,然多轻易,明皇圣德,犹横遭讥,将相臣僚,岂能免乎凌轹。”并以罗隐讥讽唐明皇宠杨贵妃的《华清宫》诗为据,于是唐昭宗取消了罗隐的录取资格。罗隐的诗文刺痛了统治者,他又不肯流俗苟合,科举碰壁就在所难免了。科举连连落榜,期间又遭丧妻之痛,罗隐落得穷困潦倒,几乎是讨饭为生,他浪迹江湖,足迹遍布省内外,这就是他“讨饭骨头”的由来。罗隐五十五岁经人引荐,回到钱塘,投奔杭州刺史钱镠,钱镠待为上宾,授钱塘县令,拜秘书著作郎。罗隐关心时事,观察入微,对时势有他的真知灼见和精准判断。当年,庐州刺史杨行密杀死了淮南节度使孙儒,钱镠收编了孙儒残部,组建武勇都。罗隐多次劝谏钱镠,说这是敌国之人,不能轻易信任。钱镠不听。钱镠带着罗隐去察看新建的罗城,罗隐明知故问,“建此为什么?”钱镠说,“你不知要防敌吗?”罗隐说,“防敌为何不向里建筑?!”他提醒钱镠防备孙儒残部将士,但钱镠喜爱他们骁悍善战,没有把罗隐的话放在心里。唐天复二年(年),钱镠进封越王,在他衣锦还乡临安之时,孙儒旧部、武勇都左右指挥使徐绾、许再思起兵叛乱,攻打杭州内城。钱镠闻知急忙从老家赶来,乔装平民潜入城内,派人严守各个城门。而徐绾、许再思则请来宣州的田頵率军围困杭城。大军压境,钱镠面临覆灭的危险,无奈之下只好低头向自己的对手杨行密求援。钱镠一方面将第七个儿子钱元瓘送到田頵军营当人质,争取田頵退兵;另一方面命顾全武带着第六个儿子钱元璙向杨行密女求婚,取得了杨行密的支持。钱镠和杨行密联手,田頵不敢造次,便向钱镠要了“二十万缗犒军钱”撤出杭州。一年过后,田頵起兵叛杨行密。钱镠答谢前恩,帮助杨行密平了田頵之乱,杨行密则把俘获的徐绾交由钱镠处置。平定了“徐许之乱”,众人无不佩服罗隐的先见之明。后人附会敷衍,有了“罗隐金口,出语成籖”之说。罗隐大半生颠沛流离,阅尽世态炎凉,民间疾苦感悟深切,故诗文之中充满了权贵之恨、百姓之爱。罗隐在钱镠处“为官”,仍然不忘百姓疾苦。钱镠授为镇海节度使,命僚属沈崧起草谢表,表中多有夸耀浙西繁富之词。罗隐认为此表入奏,必将增加百姓负担,乃改为“天寒而麋鹿常游,日暮而牛羊不下”,使浙西百姓免除了加征之患。当时,钱镠令西湖渔民按日上缴鲜鱼,供官府食用,名曰“使宅鱼”。罗隐便写了一首《题〈磻溪垂钓图〉》诗:“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钱镠从诗中得到感悟,便取消“渔捐”,此举惠及西湖渔民。罗隐前半生飘泊于民间,为官之后亦能为百姓说话,因而深受百姓爱戴,有关他的民间传说自然就多了。苏东坡介绍即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嘉祐二年(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新登县志》记载:熙宁六年(),苏轼巡行属县新城(今新登),途径石门里、伞车埠(今三岔埠)、湘溪,至马至坎,走於潜去临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