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些白癜风医院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别出声,鱼马上就要出来了!”带路的村民低声说道。

记者看着眼前被树枝树叶遮掩的洞口,以及人工修筑的幽暗窄长的接鱼渠道,真的能像他们口中说的那样,几天就能接上千斤鱼?搁谁也不会轻易地相信。

等待的过程身心俱疲,因为上山的都是小路,不仅崎岖还不好走,左右环顾不是石头,就是树木杂草,一派荒凉,连水都见不到的地方,哪里会有鱼呢?

而“接鱼”的大部队,人人精神自信,仿佛到了收获的季节,一路走来谈笑风生,只有记者的脸上充满着疑虑的表情。

此地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县谭山镇的一个小村庄,名叫皮家村,虽然地处大山之下,却有一个异于常人的风俗,就是每到清明节前后,村里的男人们都会背着竹篓,集体上山去打鱼!

你没听错,是上山打鱼,不是下海打鱼,在常人的眼里,水往低处流,上山只能打猎或砍柴,怎么可能打到鱼呢?

而在皮家村,这种上山打鱼的历史,据说已经有多年了,已经形成了一种风俗,为了更有仪式感,打鱼被村民们叫做“接鱼”。

这种风俗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当地的一位皮姓村名也无法告知,也没有相关文献记载,只知道自己的父辈们世代居住于此,“接鱼”风俗由来已久,好的时候几天内就能出鱼上千斤,只要愿意上山接,基本上都能免费得到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如果错过了,那就真的只能等来年,时间回到年,记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和村民们蹲守在村子后山的一处悬崖上。

所谓水至清则无鱼,看着眼前从泉眼里流出又清又急的水,即便是有鱼能有几条?可这一大帮村民个个都带着鱼篓,然后往出水口一放,弄点遮挡物就等着收鱼,未免也太夸张了吧。

就在犯嘀咕的时候,洞口的村民示意停止交谈,大伙的眼光都落在了洞口流出的清水上,没一会果然有一条小鱼流了出来,紧接着越出越多,没几分钟竟然将鱼篓装满了!

眼见为实,记者心中的疑惑全被解开了,算是服了,这一没水面二没渔网,山上还真能打着鱼!空手套白狼,天上掉馅饼的事还真有!

出鱼快到什么程度?鱼多到什么程度?当地的村民告诉记者,在出鱼的高峰期,只要5分钟,就能装满一篓子,鱼获重达30~40斤,一般情况下能连续接一个月左右,流量好的时候几天就能出0多斤鱼。

而鱼一接回来,整个村子的热闹程度堪比过年,丝毫不逊色于我们抓鱼的场景,而村里的人也都愿意分享带回来的美食,连其它村里的亲朋好友都会特意来尝鲜,因为这鱼实在是太好吃了!

为啥好吃?因为在其它地方是见不到这种鱼,更别说吃了,也就是说仅此一处,就连经常吃的村民都赞叹这鱼的味道特别好,肉质细味道鲜,刺又特别少。那些只听过没吃过的人就更嘴馋了。

另外,在吃法上面也是别具一格,据村民介绍,这种鱼只要加点盐就可以了,其它的调味料都不用放,最大的好处就是,这些鱼居然不用去除内脏就可以下锅,实在是懒人的福利,因为它们的内脏干干净净,味道还异常鲜美,吃了都说忘不了。

但美味不是天天有,只在清明节前后才能接到,而这份味道可能也包含了一年的殷切期待,至于大家眼中的聚宝盆,流鱼洞中的美味到底是从哪来的呢?村民们当然有自己的一套说辞。

老人们都相信,神话传说中的神仙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和这些鱼的特点不谋而合,所以他们称这些鱼为神仙鱼。

而流鱼洞之所以能有源源不断的鱼,是跟一位下凡的神仙有关,传说很久以前有个神仙在人间游玩,经过皮家村的时候,刚好碰到一位村民在炖鱼,神仙没忍住,趁人不注意急头白脸就将鱼给吃了。

好在神仙懂人情,就许诺以后全村的人都能吃上免费的鱼,从那时起,每年清明节的时候,流鱼洞就开始出鱼了。

当然这样的神话故事讲给小孩子听倒不错,村里的年轻人更相信另一个版本,那就是流鱼洞原本就存在,只不过一直没有被发现,而多年前,村中的一个药农,因上山采药而无意间发现了它。

那是也清明节前后,细雨纷纷,连续下了几天了,但药农家早就无米下锅了,虽说雨天山路湿滑,天气阴冷,但看着饥饿难耐的孩子和妻子,硬着头皮就钻进了雨雾中。

雨中采药艰难,就得往更远的地方找,一个不留神天已擦黑,而妻子在家早已坐立不安了,就在凶多吉少的时候,药农终于回来了,虽然没采到多少草药,但却带回来一包东西。

打开一看,是一堆小鱼,妻儿们的脸上瞬间露出喜悦的神情,这下不用再饿肚子了!妻子好奇鱼是怎么来的?

原来就在药农精疲力尽,口渴难耐的时候,发现山崖旁边有个泉眼,就用手捧水喝,没想到舀起了几条小鱼,药农以为眼花了,就往下面水潭子一瞅,全都是从洞里游出来的鱼!

于是就用药篓接了一点,由于天色太晚,随便弄了一点就往回赶,受条件限制,这些鱼没放调料就被煎熟了,但味道却出奇的好吃。

第二天,善良的药农就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全村人,自此每年都会有人来此接鱼,渐渐地就形成了当地特有的风俗。

经年累月,接鱼的规律也被村民们摸透了,就是晚上的时候最好接鱼,白天基本接不到,而且只会在清明节前后20多天出鱼,后来人们还发现这些鱼在白天也能接到,就是需要用东西遮挡洞口,营造黑夜的环境才行。

鱼是吃到了,这一吃就是多年,但村里的人却不知道鱼是从哪里来的,吃什么长大的,为什么只在清明节前后集体出现,更离谱的是,村民连鱼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

这回遇到对这些鱼感兴趣的记者,就想请记者帮个忙,弄清楚这些鱼,算是让大家都吃个明白,而记者也是小瞧了这些鱼,拿着几条样本,就到各大水产品市场上打听,但天天跟鱼打交道的鱼贩子竟然都不认识。

于是记者又来到流鱼洞边转悠,发现距离洞口不远的山脚下就是一条河,这鱼会不会是从河里游出来的?对此村民们一致否认,因为悬崖下的滔河虽然也有不少鱼,但却始终没发现像流鱼洞里的这种鱼。

无计可施之下,记者只能请行家出马调查,他就是时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的张春光教授,张教授来到皮家村的当天,就被阵阵鱼香勾进了一户村民的厨房中,锅里煎的正是流鱼洞里抓来的小鱼,张教授一看立马认出它,其学名叫做多鳞白甲鱼。

这些鱼食量很小,但对生活环境和水质要求很高,所以即便不收拾也吃不出半点腥味,而流鱼洞中接出来的鱼,肚子里也是空空如也。

之所以能这么快地认出来,也得益于张教授当时做的一个南方珍贵淡水鱼的调查项目,根据研究资料得知,这种鱼多见于南方地区,但由于环境限制,如今已经很难见到了,没想到这次在皮家村有缘遇到。

皮家村地处大山深处,人烟稀少,水质相当好,所以能在清澈的山区溪流中见到,但村民又问了,近在咫尺的滔江水质也不差,为什么只在流鱼洞内发现它呢?

张教授就问村民这种鱼是不是特别怕光?村民一听立马对教授肃然起敬,心想这专家就是专家,看到一个点就能想到一个面,因为村民们虽然不知道鱼是哪来的,但对其生活习性了如指掌,最早的时候在夜晚捕捉,后来即便在白天捞,也是要将洞口掩盖起来,营造黑暗的环境才行。

张教授介绍这种鱼非常怕见光,滔江水质可以,但不具备它生存的条件,哪里合适呢?显然是山洞中,也就是村民常去的流鱼洞,但山上为什么会有河流呢?

原来山底下就是一条地下河流,但从外面是完全看不出来的,这里属于卡斯特地貌,由于水的溶蚀冲蚀作用,地表就形成了一些溶洞,石笋,石林等地貌,经年累月就形成了地下河。

而这些鱼属于暖水型鱼类,既怕光又怕冷,地下河水质好,不见光照,还暖和,因此成了多鳞白甲鱼躲避寒冷冬季的最佳避难所,所以在滔江及其它很多地方看不到这种鱼。

既然地下河是多鳞白甲鱼的天堂,那它为什么不好好呆着,非要等到清明节集体出来呢?是活腻了,还是另有原因?

在听村民们的介绍时,张教授从细节上发现了端倪,原来村民们发现最开始出鱼的时候,鱼鳍的颜色非常浅,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出鱼的高峰期,这些鱼的鱼鳍颜色开始加深,特别的红,而此时出鱼也接近尾声。

所以村民单纯从鱼鳍的颜色上就能判断,鱼还能出几天。对于这样的一番描述,张教授得出了答案,这些鱼在清明节前后,进入了交配繁殖期,在本能的驱使下,从地下河里面集体出来去产卵,孕育下一代。

而证据就是鱼鳍的颜色,这种艳丽的颜色被称为婚姻色,尤其以雄性的颜色更加好看,为了证明自己的判断,张教授解剖了几条流鱼洞的白甲鱼,而这些鱼也都是准备繁殖产卵的性成熟个体。

因不受污染,所以这些多鳞白甲鱼的味道非常鲜美,但专家却说它们吃不得,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多鳞白甲鱼非常娇贵,只生活在2~28℃的水温当中,温度过高或过低就会死亡,秋冬季节会沿着山涧的缝隙游到泉水中过冬,等4月份再游出来产卵或避暑,再加上对水质的要求过高,很容易死亡。

因此早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俗称牢底坐穿鱼,所以私自食用是犯法的,专家也是在善意地提醒,莫要因一时口腹之欲而让自己陷入困境。

其实不光在皮家村,在陕西南部山区也有流鱼泉,一般流量都在几千斤,最多的时候甚至能达到上万斤,是当地群众喜食的山区特产,但也存在一定的资源枯竭问题。

想想也是,这些历经千辛万苦的鱼,没做成爸爸妈妈,就被人类端上了餐桌,长此以往肯定要绝迹,不过现在它们的命运也出现转机,不仅野外种群受到了保护,人工繁殖等技术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在山东省泰安市,陕西省安康市等地区都有人工养殖,在淡水渔业中也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养殖鱼类。所以皮家村要真想吃这些鱼,可以去购买养殖的,为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免费的馅饼也是限时供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7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