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临汾市西南30公里处,有一片方圆40平方公里的山脉,名曰:姑射(yè)山。姑射山位于临汾市尧都区金殿镇姑射(she)村。以沟壑纵横,地貌奇待堪称晋西南第一大峡谷。

从山西临汾市城区出发,开车向西南行驶25公里,便是云缠雾绕的姑射山。她像一个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含情脉脉地静卧于吕梁山南麓。

姑射山亭台楼阁

为什么读姑射(she)村、姑射(ye)山?

读了一些临汾的地方传说才知道,相传上古时,现在的姑射村周围,风景秀美、草木茂盛,然而附近的姑射山跑出了十只恶虎,村民苦不堪言,造成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失所。后来,村中出了一个小姑娘,姑娘长得丑,人称“丑姑”。丑姑人小志大,立志为民除害,她拜东山羿祖学艺,学成回村,就开始射杀了恶虎,但射杀最后一只恶虎时,她不幸身亡。丑姑的事迹感动了山神,山神启奏天帝,天帝准奏,封丑姑为神女。后人为了纪念丑姑,将其射虎的山叫姑射(ye)山。(《汉字源流字典》释,“射”yè用作仆射),居住的村子叫姑射(she)村。至今,景区周边村子还流传着“丑姑射虎”的传说。

但是姑射山出名却不是因为这个传说,而是因为古代道教学派代表人物庄子的名篇《庄子·逍遥游》中的记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从此,姑射山世人皆知。

仙气飘飘的姑射山

华夏第一洞房

姑射山里,人们供奉着许多神仙,其中最大的神仙当属鹿仙女。

鹿仙女是姑射神女与樵夫焦变所生之女,即帝尧夫人。

相传,帝尧到姑射山牧马坡巡视,险些被巨蟒所伤,多亏路过的鹿仙女相助,帝尧才得以脱险。帝尧惊恐之余,一再拱手感激鹿仙女救命之恩。随后,二人相随来到一处山洞,互相倾诉衷情,情投意合,当晚,双双留住在山洞。

现在在姑射山,有一个2米见方的小洞。洞前有半截已经干枯的松树根,洞内塑有鹿女像,每天都会有一些来往的游客在此洞祈福,祈福自己有美好的因缘。

在帝尧和鹿仙女相识的第二天,鹿仙女领着帝尧游山观景,鹿仙女指着闪闪发光的大镜石说:“我常常对着它照面整容”。走到涧沟下的石台边,鹿仙女说她“常坐在这台上梳理头髻,大家传为我的梳妆台。”她向对面岸上的层层石阶一指,说她经常从那里拾阶而上,人称仙梯。她说她经常骑黑龙去后沟的龙须瀑沐浴戏水。她对帝尧说:“我喜欢这神奇的大自然,喜欢自由自在地生活,但从见到你以后,我打内心里敬佩你匡扶天下的大志,甘愿扶助你光大帝业”。

帝尧听后,十分欣慰,表示愿作比翼鸟和鸣齐飞。二人遂订立婚约,择定吉期成婚。帝尧与鹿仙女双方结鸾俦于这座洞之中,以洞为新房,对面的蜡烛山上光华耀眼,照得南仙洞如同白昼一般。后来人们便称这新婚之夜为“洞房花烛夜。”

华夏第一洞房

这个山洞,现被称为“华夏第一洞房”,成了姑射山的一大景观。

鹿仙女的居所——神居洞

姑射山的洞都不寻常,有的是洞中藏庙,有的是庙中藏洞,最特别的是鹿仙女的居所——神居洞。竟然是洞中藏洞。

神居洞洞口掩映在山崖中腰绿阴丛中,精美的瓦檐高悬崖壁,里面是宽、深均约30米,高约3米的天然溶洞。洞中育山,名为“三十三天”。洞前中央处建有小庙一座,89尊三教九流神道塑像汇集其上。至高无上的是高深莫测、身披大红袈裟的“如来”佛祖;最贴近底层的是人类开祖——尧舜禹3位部落首领,以及与尧同称为“五凤”的4位臣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皆有飘然出世之态,蔚为奇观。

神居洞

庙后自左而右分别藏有“陕西洞”、“缠腰洞”、“小天庭洞”等。在“陕西洞”口,塑有一老妪携黄狗像,只见她面朝洞口,长跪而望。相传,老妪的儿子一日途经此洞,发现洞口金光万丈,便不顾母亲的再三阻拦,带着黄狗进洞探险,从此杳无音信。终于有一天,黄狗带回信来:儿子在陕西,赚得钱后便归。打那天起,老母亲便带着黄狗日夜守望于洞口。然而,一直到人狗均化为石头,儿子也未能归。该洞是否能通往陕西,无人知晓。据说,古代亦有好奇探险者进洞探秘,终未返回。人们猜想可能是死于洞内的毒蛇、蝙蝠、死气等等。因而,干百年来,该洞始终成为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谜团。

走出洞来,只见斜坡上长着两棵奇树,一棵叫做“豺皮榆”,树身斑斑点点,黑白相间,形似豹皮故名,说是唐代张果老隐居此洞时所栽。另一棵叫做“凤凰柏”,形似凤凰,凤头高扬,凤尾垂散,双翅平展,跃跃欲飞。

古人曾盛赞:“仙洞最佳处,神洞最绝奇。”

晋西南第一大峡谷

姑射山的沟被称为晋西南第一大峡谷,不是没有缘由的。

这个沟在地质学上叫大嶂谷。嶂谷是沟,但是沟的青春期。

走近浏览,从上往下看,深不见底;从下往上看,天留一线,那沟没有坡度,直直立着,如劈似削,看一看顿生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感慨。沟底则是另一番奇观,不是块石累叠,往往看到的只是一块巨石,从那头凹到这头。这沟原本不深,或是一痕一槽,下了雨后,雨水裹挟着砂石从痕皱、凹槽中流过,划过,就摩擦出这般杰作。

姑射山的沟,尽管在峡谷的世界里,还是青春时期,而在我们看来,也是沧海桑田的化身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