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物植物矿物无所不包,号称“万物皆可入药”的中药材庞大体系中,钟乳石也名列其中,它们的药用历史悠久,如其中的鹅管石,早在六朝时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中就有记载:“惟通中轻薄如鹅翎管,碎之如爪甲,中无雁齿,光明者为善。”。不仅准确地描述了它们的外观和性质,还对品质有了一定的要求。这也说明鹅管石较为常见,而且人们对它们早已十分了解。
鹅管石
作为钟乳石中的一种,鹅管石可以看做石钟乳(即如冰柱般从洞顶悬挂生长的钟乳石)的最早期形态,它们向下垂延,就像鹅毛的羽枝,并且是中空的管状,因而得名鹅管,国外也因为它们的形状像喝苏打汽水的吸管,把它们称为苏打管(Sodastraws)。它们通常是透明的,并且管体从末端到前端直径相同,约为4-5毫米,长度则差异很大,短的几厘米,长的甚至可达到10米左右。
鹅管石的生长环境
之所以形成中空的管状,是因为鹅管由从洞顶的石灰岩层渗出的富含碳酸钙和二氧化碳的地下水形成。在地下水渗透进溶洞后,由于压力的降低,水中的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释出,碳酸钙则析出结晶(也就是方解石),在地下水滴落后,洞顶留下了方解石晶体形成的圆圈,并在后续的地下水补给下持续朝重力方向生长。
弯曲的鹅管石
不过,鹅管石并不是笔直的,它们的管体或多或少都会有弯曲的情况,甚至有的弯曲的角度十分奇怪,这主要是由于鹅管在生长的过程中受到空气流动的影响,从而向空气流动的方向弯曲生长。有时候,由于水分蒸发,溶解在其中的杂质混于方解石中,也会使形成中的鹅管朝随机的方向弯曲。
鹅管石(右侧)
由于地下水在溶洞顶部的渗透点通常不止一处,我们经常能看到数量众多的鹅管垂挂在洞顶的景象,晶莹剔透,宛如道道珠帘,为溶洞的美丽景观更增添了几分雅致。不过,由于鹅管石的形成时间漫长,而且方解石性质较脆,因此当我们在溶洞中游览或者探险,从较长的鹅管石下经过时,需要格外注意不要碰坏了这些珍贵美丽的自然造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