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岩归心

□刘勇

当一座山赋予了文化灵魂,一堆顽石就有了生命价值和精神力量。前世今生,玉岩归心。

我常常在这里抚摸着嶙峋的岩洞,踱步沉思,带着一种别样的心境,去感知心学的跳动。穿越了漫漫的时空,今日,我们应该有更多的清醒和感悟。

神来之笔

yuyanguixin

大自然的恩赐,总会有一些灵秀的仙气。相传龙南是一块建州设府的风水宝地。一个混世魔王撞进来挥舞魔棒朝城北的山峰砸去,这就留下了石峡山的缺憾。神仙铁拐李赶紧去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找了两块玉石,挑来把石峡山缺口补上,行至杨坊上空时,扁担突然断成两截,石头便掉落在地,化作玉石岩的上岩下岩,两截扁担化作濂江和渥江。玉石岩,就在这美丽的传说里,演绎着他与濂渥姐妹的缠绵悱恻。玉石岩,也就有了“玉石仙岩”的美誉。

清光绪二年《龙南县志》载:“玉石岩,离县治五里,在坊内堡。平畴渺弥,两峰岿峙,颓苍碎碧,遐眺眴目。有上岩、下岩、新岩,最称奇胜。”玉石岩,海拔多米,系红壤石灰石,灿若白玉,属新石器时代遗址。据考证,这里有古生物化石和古人类使用的石锤、石斧,有人臆断,玉石岩曾生活过与广东曲江马坝人同时代的古人类。

玉石岩上岩东端有个大岩洞,南北向椭圆形。洞内有庵堂,多尊石刻雕像,洞南有高墙封堵洞口,有洞若天窗。相传洞里曾经显现过仙女的身影。仙女下凡,云游岩洞,在洞内行走,留下了巨大的仙女脚迹。在人们的传说中,仙女的脚迹就是玉迹。所以,此洞名为玉迹洞。上岩西半部山腰,相邻还有两个洞。

玉石岩的下岩与上岩近在咫尺,下岩亦有溶洞,称玉虚洞,洞内可容纳数百人。走进洞内,头顶悬高处有一圆形的天窗,阳光从天窗外射进洞内,如玉镜悬空,照耀洞壁,壁上的石钟、石笋、石乳等奇观百状,甚是分明,还有石床、石凳、石柱等,宛然凿成。洞内左边的幽暗处有一口井,称龙井。俯瞰井底,虽暗淡无光,但可听得地下流水声响。有人以谷糠倒入井中,几个钟头后,便在距岩洞二十几里外的桃江龙头滩里,见谷糠流出。我曾经追随浪花顺流而下,虽不见当年谷糠,却被龙头滩的美景深深吸引。一时间,还以为是顺流漂移而来的玉石岩,洞壑天成,瀑布叠泉,不比玉石岩逊色。

书馨玉质

yuyanguixin

细查旧志,龙南于南唐保大十一年()建县,南唐灭后属北宋。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为了推行他的文治德政,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赐书活动。这是一件以文化人的功德事业。当时,御赐龙南经书卷。县署把皇帝赐予的经书视为一宝,存放在玉迹洞内,玉石岩上岩也建起了一座寺院,寺院兼藏书,史称玉迹寺藏书阁。县署派人长期驻守阁内看管御赐经书,这便是龙南历史上最早的图书馆。宋英宗赵曙继位,又亲笔为玉迹寺藏书阁题名,将“玉迹寺”命名为“普和寺”。公元年,庠生唐景辉,被县署派驻普和寺藏书阁,以传道并看管藏书为业。数十年,唐景辉以寺阁为家,独善其身,诵传经典,教化一方,传为佳话。

玉石岩下岩的摩崖石刻精美绝伦,有“虔南第一石窟”的美称,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内容丰富、书法精湛、形式多样、保存完好,一九五九年确定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记不得多少次驻足摩崖石刻前,一看就是几个小时,那些铁钩银戟,横竖勾画,让人沉醉,让人着迷。玉石岩现有宋代以来题刻44方,其中宋刻2方,明刻27方,清刻5方,民国题刻5方,年代不清的、残损题刻5方,内容有记事歌颂、景物抒情、散文游记等。题刻书体有篆、隶、草、楷,堪称石刻艺术的宝库,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学术信息,每一方石刻就是一篇文献,是一本石质图书,是留给世人的艺术瑰宝。

浸润心学

yuyanguixin

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一生驻洞共有三处。第一处在他的家乡四明山北坡,今禹王庙处。第二处在贵州龙场,即龙场悟道处,王阳明被贬龙场驿丞,有一天夜里在这里仰天长啸,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从此心学横空出世。第三处在江西南部,就是龙南的玉石岩。

王阳明特别钟爱玉石岩,亲自为“玉虚洞”题名“阳明别洞”。先后两次在这里留驻讲学,时长达三个月。日本心学大师冈田武彦先生称,王阳明非常喜欢洞中的奇特景观,一直梦想着能隐居于此。可以说,龙南是王阳明正心之地。

明正德十一年,王阳明巡抚南赣。正德十三年正月初六抵龙南,坐镇县城调度九路大军,后亲随大军从龙南冷水迳入,直捣和平三浰大巢,一举荡平九连山一带三十八寨匪患。三月初八从和平班师回朝,三月十五路经龙南玉石岩,远见“如双乳突兀于平畴之间”,近观“洞壑天成,优称胜景”,徘徊不忍去,于是憩息岩中“阳明别洞”,研学布道。伫立省耕台,远眺三江水,仰望归心亭,有多少感慨萦绕心间。

王阳明回军途中,写下了《回军九连山道中短述》,“未能干羽苗顽格,深愧壶浆父老迎。莫倚谋攻为上策,须还内治是先声”,这道出他不得已干戈征剿的愧疚之心,他的真实想法是“功微不愿封侯赏,但乞蠲输绝横征”。在征战三浰经过龙南时,写信给弟子薛侃提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深感荡平匪患,武力终究不是上策,关键还是在民风教化。

王阳明进入龙南县城,当日就马不停蹄去了集贤坊瞻谒文庙,在观德亭前“见栋宇不支,咨嗟久之”,感慨而作《观德亭记》。以射观德,各射己心,各得其心,“故心端则体正,心敬则容肃,心平则气舒,心专则视审,心通故时而理,心纯故让而恪,心宏故胜而不张、负而不驰,七者备而君子之德成”,开展其正心的研习和实践。当年的集贤坊,就是现在的老县委大院。象征人文图腾的棂星门还在,静看数百年沧桑的古榕树还在,还是那样睿智而静默地俯视着这个南陲边城的万千气象与时代变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在龙南小憩期间,王阳明还先后三次颁布告谕书,其中《告谕龙南一章》开篇即言“百姓风俗不美,乱所由兴”。他认为“山贼”为患的主要原因是民风不善、教化不明、民众法治淡薄,要根除匪患,必须建立一个有约束力的乡规民约来“破心中贼”。在《谕龙南乡约一章》里,王阳明直接批评了龙南丧葬、婚嫁、求医等一些旧俗恶习,并严令以“十家均罪”的办法严处,以丧葬就简、婚嫁从俭、破除迷信等具体措施来革除陋习。王阳明以《告谕龙南一章》《谕龙南乡约一章》为基础,在龙南开展“破心中贼”的正心试验,龙南成为《南赣乡约》的首创地。王阳明在龙南还留下了《题龙南玉石岩诗五首》《平浰碑》两方摩崖石刻,及撰联武当、建太平桥、资建八卦栗园、驻军关西、谒银山庙等许多佳话传说,处处都留下他正心试验的痕迹。

追寻阳明遗迹,我确实偏爱玉石岩,倒不是因为在龙南工作,对这片土地怀有深情厚爱。从龙场悟道吾性自足、心外无物,到南赣破心中贼的试验,再到知行合一、致良知,到天泉证道四句教,王阳明与江西特别是龙南,结下了深厚的渊源。

命途多舛

yuyanguixin

明嘉靖年间,吴百朋在龙南、和平一带平“三巢”,移兵龙南时,游览玉石岩,也留下墨宝。后来留崖翰迹的文人墨客,也不在少数。作为一种文化遗迹,作为一份教化见证,仅留给骚客们吟诗着墨,玉石岩并没有如此幸运。

早在明代,就有人在玉石岩周围采石建房、煅烧石灰。民国时期,新杨村有几位农民联合烧石灰,用铁锤钢钎挖掘石头。到民国三十七年,烧石灰个体从业人员已有多人。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把玉石岩作为军火库,储存军用物资。解放初期,龙南师范在玉石岩创办化肥厂。

市场经济,大潮汹涌,玉石岩周围陆续建起了水泥厂、石灰窑,石灰石被现代机械大规模开采。特别是采用炸药爆破开采,加速了对玉石岩的破坏损毁。一时间,玉石岩周边布满了各式各样的生产车间,两家水泥厂更像是两只大老虎吞噬着玉石岩上岩,一座曾经弥漫着仙气的石灰岩就这样消失了。

资料图

到了九十年代,水泥厂改制,在玉石岩周边又冒出高大的立窑,建起了石粉厂、石灰钙厂。在以后的十多年时间里,把残存的上岩连根挖空,留下一个百余亩的大坑。

梳理这些文字,内心五味杂陈。当年如饥似渴的开矿人在这里劈山采石办企业,捡了几颗芝麻,却活生生地挖掉了一座无价的宝藏。他们是值得称赞的致富“能人”,还是现代“愚公”?这太让人心痛。

玉石岩,在人类的破坏和岁月的风化中,只留下了下岩的三分之二,已濒临遗址遗迹整体风貌遭到破坏的危险。不过,玉虚洞还在,阳明别洞还在,《平浰碑》等摩崖石刻还在。

幸运的是,文化自信的阳光播洒大地,保护的意识和行动都不再虚谈。玉石岩及周边的采石已彻底停止,生态修复已经开始。玉石岩景区、阳明中学、阳明书院即将呈现。龙南,这片厚重的土地,一定会成为心学高地、文化圣地、生活福地,成为赣粤边际熠熠生辉的明珠。

(作者系龙南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

来源:龙南发布

编辑:赖晓涵

审核:廖笑锐

作者/来源:龙南文旅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