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1军32师工兵营机械连连长陈黔明注:本文系作者《我在老山前线的战地生活》之“道路伪装”“修建炮阵地”“战友情”在老山战区,为我32师94团、96团运送弹药、给养和后运伤员的车辆都要经由南榔路段。由于该路段建在面向越方的山腰上,无任何遮蔽物,从越军小青山、汉扬等阵地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该路段行驶的所有车辆。加之该路段路面狭窄,仅有几个点能会车,上、下山的车辆常因会车而不得不停车,不仅耽误时间也更易受到越军炮击。在我师接防前,越军曾多次对在该路段行驶的车辆进行炮击,给我方造成一定数量的人员伤亡并击毁多辆车辆。在战场保障任务越来越重的情况下,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师里决定对该路段进行伪装,并将任务交给了我们工兵营。接受任务后,营长带领我和工兵连连长张兴顺一同对该路段进行勘查,以便确定伪装施工方案。经对地形反复进行勘查,确定采取垂直遮蔽伪装的方法对该路段进行全面伪装,并划定了两个连队负责伪装的路段。所谓垂直遮蔽伪装就是在面向敌方一侧的公路边按预定的距离挖好坑后,将钉有钉子的4米左右长的树干或竹竿直立在坑内并固定好,然后用竹竿将伪装网挂上去并加以固定,在靠敌方一侧的公路边形成一道视觉障碍,使敌方无法直接观察到道路上的车辆运行和人员行动情况,从而达到保障安全的目的。伪装是在夜间进行的。因该路段路面较窄,部队规定夜间行车不准开灯,解放CA10运输车较难通行,师里便从炮团调了2辆车型相对较小的嘎斯车配合我们执行任务。在材料和人员到位后,我趁着夜色带领人员按6米的间距在公路边先挖好坑,再采用边栽桩边挂伪装网边固定的方法进行伪装施工。由于夜间视线不良,在挂伪装网时有两张伪装网没有达到要求,只有安排人员爬到杆上去处理,而正在此时,越军不时向我们施工区域周边打来冷枪冷炮,搞得大家都十分紧张,部分战士小声议论说,是不是越军发现我们啦。我立即说,这是越军毫无目标打的冷枪冷炮,大家不要慌,抓紧时间完成任务。由于事前准备充分,施工进展的很快,半夜时分,我们两个连队都完成了任务。因我们连队负责伪装的路段在前,工兵连负责伪装的路段在后,因此,出发时是我们连队乘坐的车辆在前,工兵连乘坐的车辆在后,营长带通信员随工兵连行动,坐的是工兵连的车。由于该路段车辆无法掉头,在我们进行道路伪装施工时,2名驾驶员驾驶车辆到前方的一个山坳中调头,所以返回时,仍是我们连队乘坐的车辆在前,工兵连乘坐的车辆在后。但在上车时不知怎么回事,营长和工兵连的人坐上了我们连乘坐的车。上车时,少数战士在背着营长的情况下,把矛头指向营长发牢骚说,上来时叫我们走前面,返回叫我们走后面,太不像话了。我立即制止并笑着说,就相差几十米的距离,别那么斤斤计较。由于是在无灯光的情况下夜间行车,我坐在驾驶室里叫驾驶员慢慢走,并始终将头伸出窗外观察道路情况,不时提醒驾驶员,毕竟安全是第一位的。当我们所乘坐的车刚驶离伪装路段进入较为安全的下坡路段时,在一个转弯处,我看见营部的通信员站在路边招手示意并大声叫我们停车。我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连忙叫驾驶员停车。我下车问营部通信员发生了什么事,通信员说他们乘坐的车在前面翻车了,营长叫我过去。我叫车上的战士下车做好警戒,就跟着营部通信员向前跑去。在我们停车处前方约30米的一处右转弯道上,我看见车辆向左侧翻在公路正中间,而且是在路堑内,便觉奇怪。好在营长安全无事,只是工兵连有几名战士在车辆侧翻时被摆放在车上铁锹、十字镐等碰了一下,但都无大碍。我看无人员伤亡,就问驾驶员是怎么回事。驾驶员说,在右转弯时,右侧边坡的亮度比路面的亮度高,他在无灯光照射的情况下,误将右侧边坡当成了路面,将车驶上了边坡,结果造成了侧翻。并说,好在车是向左侧翻的,营长在上我在下,营长才没有受伤,要是营长受伤了我就惨啦。我安慰说,没事就好。在商量如何对侧翻的车辆施救时,营长说越快越好,最好不要让师里知道。我说最快的办法就是人工将车翻正。营长又问说行不行。我说嘎斯车较轻,应该可以。营长叫赶快试试。经对车辆进行仔细检查,在确认除左侧叶子板有点向内凹陷其他一切正常后,我叫驾驶员将档位挂到倒档上,并拉紧手刹。然后把我们连队和工兵连的二十余名战士沿车辆侧面一字排开,并在车头及车尾各安排了几名战士,叫大家统一听我的口令,一起发力将车翻正。随着我急促的“”口令发出,战士们一起用力将车辆一侧抬了起来,当我喊到第三个“”时,车辆终于被翻正了,并稳稳的停在路中间。为缓解驾驶员的紧张情绪,在征得营长同意后,我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把2辆车安全的带回了驻地。事后,营长还常和我开玩笑说,就是你的鬼点子多。在与越军对峙的过程中,越军在大、小青山地区部署炮兵,用76毫米加农炮对我各防御要点、交通线等不断进行炮击,给我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为有效打击越军的嚣张气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师领导在经过认真研究后,决定在偏马地区构筑炮阵地,用85毫米加农炮对越军大、小青山炮兵阵地及相关目标进行打击,同时,采用三七高炮打平射的办法,对越军小青山前沿阵地进行封锁和打击。并决定由我连负责炮阵地的施工。偏马位于那拉口的左侧,位置较高,能观察到越方大青山、小青山及前沿阵地,有我军的多个观察哨。因在该地施工较为安全,所以我们的施工是在白天进行,这是我连在整个老山作战期间少有的。师炮兵团选定的85毫米加农炮阵地在一个面向西南方向的山坡上,地形较为平坦。我们的主要任务,一是构筑米左右的急造军路,将炮阵地与通往八里河东山的公路相连接,以便车辆和火炮进入阵地。二是对预选阵地内影响车辆、火炮通行和机动的沟壑、山石等障碍进行平整和清除,为炮兵的机动创造条件,具体的炮位由炮兵进入阵地后自行构筑。三七高炮打平射的关键是视线和射界要开阔,为此,三七高炮的炮位选在一处悬崖的上方。按照高炮分队的要求,我们首先开挖出一个直径在5米左右的坑并将坑底平整夯实,然后清理炮位前方影响视线和射界的障碍物,再对炮位四周进行加固和伪装并与道路连通,就算完成了炮位构筑。整个施工是在白天良好的视线下进行,因此施工进行的非常顺利,两天时间就完成了任务。但在施工中也出了一点意外。当我们在开挖三七高炮炮位基坑时,遇到岩石阻挡,于是采用爆破作业予以清除。爆破前,我们通知各观察哨及附近友邻单位的人员撤离至米外的安全地带,并派人逐一对各观察哨、帐篷等进行了检查。但在实施爆破后,从友邻单位一帐篷内传来尖叫声并跑出来一名头部正在流血战士,我一看就知道出事了,跑过去一看,这名战士的头部被爆破炸飞的石头砸破了,帐篷顶上也有一个破洞。在给这名战士用急救包包扎后,我说:通知你们撤离你为什么没撤离。他说:我撤离了的,你们的人走后,我觉得没有什么危险就又回到了帐篷。通过表面观察,我感觉这名战士的伤情较重,为了防止意外发生,我立即叫他们单位将他送到后方去治疗,这名战士后面的具体情况我就不清楚了。为吸取教训,我在严厉批评负责通知和担负警戒的战士后,对连队实施爆破作业的安全防范工作再次作了严格规定。在三七高炮炮位旁边有一个观察哨,使用的高倍望远镜是用三脚架支撑的长方形望远镜,物镜比一般的望远镜大许多,目镜是向上的一块屏幕,屏幕上有很多的线条和数据,因我从未见过,便想试试,在征得观察员的同意后并在其指导下,我用高倍望远镜对越方的大青山、小青山阵地及我方的各前沿阵地进行了观察,视线特别清楚,数公里外的人、小树木等都看得清清楚楚。在交谈中观察员说,他们每天轮班不间断的对越方情况进行观察,对发现的每一个细小变化都要进行记录并在图上标注,每天汇总后上报。他还翻到一页记录给我说,越军士兵为防止我军的炮击和狙击手的打击,单个士兵在行动时常将宽大的香蕉树叶绑在身上作掩护,走走停停,不注意看还以为是一棵香蕉树。看到观察员密密麻麻的记录本,我想,他们为上级领导提供了多少有用的资料和情况啊。战场是危险的,战场是艰苦的,战场更是充满战友情谊的。在战场上不论你是在战斗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上,处处都能感受到战友的关心和爱护,这是没有当过兵、没有参战经历的人难以体会到的。在战区与我连住在同一个溶洞里的通信营无线连副指导员徐明是我中学时的同学,我们同一天入伍。每当我到一线阵地执行任务时,他总会在溶洞口轻声对我说:注意安全。而当我回来时,他常会热好自己都舍不吃的罐头,准备好酒与我喝几杯。在构筑高地至号高地间的交通壕时,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我们施工人员只能吃携带的冷罐头和压缩饼干等食物。96团一枪连和三连的战士看见后,主动给我们热罐头并尽可能给我们提供热食。前面说到,96团一枪连的指导员曾德建端给我一碗温热的稀饭,我至今仍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人间美味,这种感觉我终身难忘。以致几十年后的今天,只要我们相聚,都会说到此事,还常为此喝上一杯。我连到各阵地施工时,常遇到一线战友为写的家信无法及时寄出而发愁,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都会在施工结束后返回驻地前问一线官兵是否有家书要寄,以便及时向家人报平安。而当遇到一线官兵没烟抽的情况,我和连队战友们都会将身上的烟拿出来与他们分享。在号高地施工时,正好碰上96团二炮连执行对越炮击任务,打到紧张时,炮弹显得有些供应不上,我立即叫连队战士停止施工,转为帮忙搬运炮弹。在号高地构筑掩蔽部时正值中秋节,我特意从连队带了月饼、水果等食物到阵地上,与一线的步兵战友共度了一个至今难忘的中秋节,共行了我们心中的祭月之礼。在.6高地构筑对越广播站时,突遭越军密集的炮火袭击,我与我的战友们被炮火封锁在一个20多平方米的坑内,危急关头,连队的战士将我推到安全系数最高的一个角上,然后全部站在我的身前对我进行保护。我在说服战友们后,抓住越军炮火的间隙将他们全部转移到了安全地带,避免了伤亡。一句提醒,一个罐头,一个月饼,一支香烟,一碗稀饭,一封家书,这在常人看来是再普通不过的啦,但在战场上体现的却是浓浓的战友情。正是有了这种浓浓的战友情,才有在你身处枪林弹雨时站在你身前为你挡子弹、挡炮弹的身影。三十多年过去了,每当回忆我在老山前线的战地生活,当年的战斗场景、战友的身影、不起眼的小事,都会历历在目。而在与当年共同战斗的战友相聚时,都会为这浓浓的战友情而共同举杯,开怀畅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9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