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怎么样 http://www.znlvye.com/m/

大家好,这里是枫学长,从这一讲开始,我们正式开始学习生物学。到底什么是生物学呢?对于这个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说得简单一点,生物学就是对于生物的研究。所以,这里的问题就是:生物是什么?关于这一点,其实大家对生物这个概念都有自己的一个认知。我们从小到大,都见过了各种各样的生物。比如,在天空中飞翔的鸟类和蝴蝶,在地上奔跑的各种各样的动物,在海洋当中生存的千奇百怪的鱼类,还有在土地中生长的花草树木等等,这些都是生物。

前面讲到的这些都是我们肉眼能够看到的。同时,还有很多生物是肉眼不能够看到的,无法观察到的。比如,一些细菌、一些单细胞生物等等,他们需要使用显微镜来观察。

基本上,在地球的每个角落都有生物的存在,包括在那些人迹罕至的山洞、高山、冰原、深海当中等等,都存在生命的痕迹。而且更加重要的是,我们人类自己也是属于一种生物。所以,研究生物学也是在研究我们人类自己。

如何来判定一种物体,到底是不是生物呢?我们前面都是通过生活经验或者直觉,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生物和非生物之间本质的区别呢?或者说,生物和非生物之间有哪些本质的特征呢?比如,一匹飞奔的马是有生命的,而汽车是没有的,这是为什么呢?不能说,能够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因为汽车可以在地上跑,飞机可以在天上飞,人造的火箭也可以一飞冲天,到达太空。但是,他们都不是生命。

再比如,一些溶洞当中的钟乳石,它是可以生长的。但是,不能说能够生长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因为钟乳石是长期化学反应累积的结果,它的生长和植物的生长是不一样的。

所以,判断一个物体到底是否是生物,不能从它的表面去判断,而要从它最根本的几个特征去判断。具体讲解生物特征之前,我们需要去了解一下,从古到今对于生物这个概念,它的一个认知的过程。在西方,有一位哲学家叫做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生物是很神秘的。除了物质本身之外,还需要注入所谓的生命力,或者灵魂和精神力量,这就是“活力论”。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生物体内具有“活力”这种东西,因为“活力”使得生物有了灵性,让一些动物能够思考、会动、会生长。其他的一些非生物,比如石头、水等等这些东西都不会生长,也不会思考。因为,它里面没有“活力”这种东西。

后来,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试图找出活力这种物质。但是,找不到。所以在当时“活力”究竟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于是,有人尝试从化学的角度来解释生命元素。我们知道,在化学当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有机物,一般含碳的化合物就叫做有机物。但是,有机物这个概念是有些奇怪的。因为有机物不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等物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有机物的概念一开始是来自于活力论的。当时的人们认为,构成生物体的物质具有生命力,与自然界的其他物质有本质区别。所以,就把这类构成生物体的物质叫做有机物。一般生物除了水分之外,其它绝大部分都是属于有机物。不管是蛋白质、核酸、脂肪、多糖等一些大分子的有机物,还是氨基酸、核苷酸、单糖等一些小分子的有机物。其中都是含有碳元素的,而且都是以“碳链”为骨架的。

这里再回到活力论的思想上来,活力论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当时的科学家。但是,人们发现,并不存在所谓的“活力”,也不存在生命元素。而且有机物和无机物也不是绝对分开的。因为在年的时候,德国化学家维勒,合成了尿素这种有机物。这说明有机物和无机物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当时维勒发现,通过氨和氰酸这两种物质可以反应得到尿素。尿素是从人的尿液当中提取的一种有机物,而氨和氰酸都是无机物。而且受到维勒的影响,年的时候,德国化学家赫曼克尔博,合成了醋酸这种有机物。之后越来越多的化学家在实验室当中合成了各种各样的有机物。于是当时人们就想,既然可以通过无机物来合成尿素或者醋酸这种有机物。人体当中的其他有机物是不是也可以通过无机物来合成呢?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之前讲到的生物和非生物之间本质的区别到底是否还有意义呢?所以,这个时候人们就怀疑是否真实存在“活力”这种物质了。

后来又发展出另外一派观点,被称为机械论,机械论的代表人物是笛卡尔。他认为,既然观测不到“活力”,就不承认“活力”或者“生命力”的存在。他们认为,生物是由物质构成的,而且生命现象完全可以通过物理和化学的原理来解释。这种观点被称为机械自然观。当时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思想呢?因为当时刚刚提出不久的牛顿定理风靡全球,后来,牛顿定律成为物理学的一块至关重要的基石,在当时能够解释很多以前无法解释的问题,比如,物体或者星体的运动问题。所以,许多科学家开始用运动和物质来解释这个世界。当然,也包括生物学,于是就产生了机械自然观。

可是这个学派有点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他们认为物理和化学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甚至把所有的生物体,包括人体,都看作了一种机械。比如,在当时有人用机械零件和发条制作了一个机械鸭子。它可以吃饭,甚至还能消化食物和排泄。当然,这个鸭子并不是真的能够消化食物,它仅仅是依靠发条,把嘴巴张开,然后把食物吃进去,存在肚子里。然后又把肚子当中保存好的一些排泄物给排出来。但是,这只鸭子在当时依然引发了很大的轰动。当时人们就想,既然几个简单的机械零件和发条就能够模拟出一只以假乱真的鸭子。假以时日,如果人类的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是不是真的可以创造出一只真正的鸭子呢?如果把这个思路反过来,生物是不是由很多微小的,类似于机械零件的结构构成的呢?既然生物可能是由这种微小的结构构成的话,为什么还需要所谓“活力”这种物质呢?这就是机械论的核心思想。

但是后来人们发现,这个理论其实还是有些问题的。生物体有一些特有的现象。比如,人的意识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发挥作用的呢?为什么人有感情和智慧呢?再比如,一个受精卵发育至成熟的个体,这件事怎么看也不像是滑轮杠杆一类的机械系统能够解释清楚的。

顺着机械论,后面又衍生出了决定论和宿命论,这是一种绝对化的思想。如果生物是通过机械构成的话,机械活动是可以预测的。只要弄清楚机械结构和它的原始状态,就可以预测它后面的发展情况和最终的结果了。所以,如果人是一种机械的话,一开始人的状态是确定的,人的结构是确定的。所以,人后面的行为、逻辑思想都是确定的。于是个人之后的命运就是注定的。既然个人的命运是注定的,社会、国家和人类的命运就是注定的。这就是所谓的宿命论和决定论。因为这是一种绝对化的思想,这反过来又束缚了科学的发展。其实直到现在为止,不同学派的争论一直还在继续。不过这个问题再探究下去就是一个哲学问题了。所以,现在对于什么是生物,学界其实并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严格定义。

到此为止,这一讲的内容就介绍完了,这一讲我们主要让大家对生物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下一讲我们会介绍生物的特征,也就是说,到底具备怎样的特点就可以看成是生物。

2/2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9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