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的一些地名有些奇特,如六灶、二团、三墩……原来它们和盐都有关系,要用灶是烧盐的设备,盐场下设机构叫团,团下设墩。宋代时,盐场主要在今下沙镇一代,元初,盐场全都搬到了石笋滩,起名新场镇。专家称新场镇是“上海浦东原住民的生态博物区”。

新场镇地处上海浦东,在张江正南约20千米处。据载,新场成陆于唐中期,至今约多年,唐以后到宋、元期间,新场逐渐发展成镇。而今,穿镇而过的水乡河道,雕刻精致的石拱桥,傍水而筑的民居,高垒的石驳岸,沿河人家的马鞍桥,年兴建的“石笋里”牌坊等,充分显示出历来享有“十三牌楼九环龙小小新场赛苏州”之誉的新场古镇风貌。

上海新场镇

千秋桥最早建于清康熙年间,原名仗义桥,桥洞门高6米,东西桥堍各22级,桥上镌有对联,向南一副为“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向北副为“济人即是济己,种福必须种德”。另外,新场最东北与周浦接壤处有座叫莲笔华桥的石拱桥,其桥身刻的是“保佑桥”,至今保存尚好。

新场的石驳岸有与其他水乡城镇不同的地方:一是古老,目前留存的石驳岸,多为元明清时所建,两者加起来约多米;二是连成一片,后市河东岸的石驳岸自包桥港到洪桥港之间,几乎没有断,见证了当年因盐市兴的繁盛情景;三是驳岸上雕刻的拴船用的“牛鼻”也叫“牵牛”的石件,其雕刻精美、图案多样,花纹形象鲜明,被文物专家称之为稀世珍宝。

千秋桥

穿行于古镇的厅堂宅第,欣赏古建筑艺术,令人目不暇接。洪东街的买家厅建于明末清初,临街仪门极具气势,原四填埭进深,现存三埭都有仪门,造型和雕刻都不同凡响。新场大街弄的潘氏住宅风格迥然不同,前后五进,都有天井,正厅泥金木柱,两侧皆有封火墙,呈云环状尖角翘起,蔚为壮观……这里的古民居建筑博采众长,既吸收了北京四合院的长处,又参照了徽派建筑的优点,后来还采用了彩色玻璃、马赛克,颇有海纳百川、中西合璧的气派!

洪桥边上的第一楼茶园,初建于清同治末年,是平房,年改成为现在的三层。当时,底层为饭店,二楼是书场,三楼用作卧室。目前,书场仍有说书人说唱,茶客买票,听书加茶资每位2元。茶馆内尚有近百年传下来的格几和板凳,这为我们了解当时的设施提供了依据。在第一楼居高临下看洪桥及四周景物,“小桥、流水、人家”这一江南水乡古镇典型风貌尽收眼底。

老街

郭家庙,又名东狱观,位于车站路6号,始建于明,后几经修复,该观现有殿庑12间,正殿饴祀东岳大帝,两祀龙王、城隍、观音、昭天候、三官等神祗。该观保存的两座忏亭,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忏亭是寺庙里的饰物,采用优质木材雕刻组装,高厘米,宽85厘米,亭分五层,采用浮雕、悬雕、铸雕等多种技艺,艺术造诣极精,金粉涂抹,玲珑剔透,有极高的工艺价值。

目前新场镇保留的南山寺始建于元代,寺后的两棵银杏树也有近年的树龄了。建于多年前的雷音寺几经兴废,目前尚有被拆剩的房子,明朝大学问家、书法家、画家董其昌曾为寺写寺南的雷坛桥亦见证着它的历史。

新场的老屋、老街,韵味十足的古朴风情吸引了电影、电视剧制片和导演的视线。电影《色戒》和电视连续剧《我的光头岁月》相继在老街选景拍摄。

新场镇是浦东最后一块文化遗产,它的江南水乡古镇风貌的完整性、原真性,不管是从历史文化角度评价,还是从旅游休闲角度观赏,在浦东都是独一无二的,值得一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