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旅游地学研究院院长陈明华、工程师张国祥,贵州旅游勘察设计院副院长鲁明,贵州地质区调院专家雷毅民等一行,应毕节市七星关区鸭池镇南箐片区之邀,前往该片区开展地学旅游资源考察,在该片区的两个岩洞里,发现了钻木取火石块、石斧、石锛、石刀等大批石器,这是年前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
普通岩洞暗藏玄机据当地社区干部介绍,南箐片区有赶场坝社区、核桃社区、干龙滩社区、岩头社区、煤冲村社区5个行政村,距市政府、区政府10公里,距毕节西站2公里,当地有着悠久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当天,考察组来到核桃社区4组一座名叫杨梅坡的山下考察时,在山脚发现一个名叫大石坡的岩洞,该洞面积不大,进深也只有10多米,最高处约20来米,洞内面积约余平方米。里面岩壁上满是火烧火燎的痕迹,岩壁呈现黑乎乎的一层烟熏色。
打油洞
这样一个外观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的普通岩洞,洞内却大有文章。经考察组一行在洞内巡查,由于受到近代人类活动的影响,没有发现什么古人类活动留下的宝贝。但据核桃社区干部张茂介绍,年以来,经省、市、区文物部门专家前来考证,初步认定这是一个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属鸭池镇南箐茶坡顶大岩洞古人类遗址分支点。据悉,专家年曾在现场发掘出加工较精细的石刀等石器,是新石器时代古人类使用的精度较高石器,其质地密、硬度高,这种高密度石器主要用于切割动物肉等韧性较强的食物。像这样的古人类遗址分支点,在距离核桃村1.5公里左右的赶场坝社区岩脚组杨家岩洞的洞穴内也存在。打油洞内有大量石器 在与核桃社区相邻不到1公里的干龙滩社区八组,在一座名叫茶坡顶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打油洞(现取名为大岩洞)的岩洞,这个岩洞比核桃社区山脚的那个岩洞大得多。
洞口宽20多米,深约20米,高约10余米,洞内面积约平方米。岩洞四周岩壁上也存在大量火烧火燎的烟熏痕迹。
据当地村民介绍,清末、民国时期曾有人在洞里熬硝制造火药,曾在大集体时代用作榨油坊使用过,因而得名打油洞。如今洞内还遗存有炭灰、土灶、石磨残片等痕迹,地面上保留一层各种各样的石块,很多石块和平时在大自然中看到的石块没什么两样。
文物保护石碑
但是,考察组人员在洞内扒开石块认真仔细地查看,发现了大量与众不同的石块,这些石块存在明显的被加工、打磨过的痕迹。其中,有一些石块属于砂石,这种石块明显不是洞内和洞外附近就地取材而来的石块,而是不知从什么地方取来的类似于磨刀石的砂石类石块。石块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外表比较光滑,仿佛被长期使用过,石块上还有一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小窝。据专家介绍,这就是新石器时代古人用来钻石取火的石器,选用砂石,就是利用其摩擦大这一特点。可见人类祖先的智慧,那时候就已经使用火烧煮食物,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打油洞洞口
此外,考察组还在洞内发现了多个石斧、石锛、土灶、火塘、石刀等石器和人类活动遗迹。据当地社区干部介绍,年以来,经省、市、区文物部门专家考察,采集到数十件燧石制品、石核石器、刮削石片石器、砾石石器、燧石石核等。从采集到的的石器来看,以燧石石器为主,从原料和石器类型来看,都与黔西观音洞文化关系密切。在鸭池镇南箐茶坡顶大岩洞等处发现的石器和文化遗迹,专家认定为磨制石器,初步定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年,茶坡顶大岩洞古人类遗址,被七星关区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毕节境内发现大量史前文化遗址据专家介绍,毕节一带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岩溶发育,洞穴众多,为古人类生存活动提供了优良环境。尤其是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岩洞为古人类提供了天然的居住场所,古人类广泛居住于岩洞内,因此遗留下众多古人类活动遗址。据《毕节县志》(版)记载,七星关区境内岩溶洞分布较广,朱昌、何官屯、海子街、小吉场、田坝桥、南箐、五里坪、七星关等地存在大小60多个溶洞。
打油洞内发现的钻木取火石器
目前,已在七星关区发现的古人类文化遗址,有石桥大洞遗址、茶坡顶大岩洞遗址、马槽洞遗址、沈家岩洞遗址、杨梅破大岩洞遗址、羊圈冲遗址6个。采集到的标本有石核、石片、石器、石砧、磨石等。另外,在大方县、黔西县、金沙县、纳雍县、威宁县也发现多处遗址。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表明,毕节境内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共70余处,其中旧石器时代遗址25处,在全省、全国居于前列。 其中,南箐片区共有3个遗址。一是干龙滩社区茶坡顶新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这是主要的一个;二是核桃社区大石坡岩洞古人类遗址;三是赶场坝社区岩脚组的杨家岩洞古人类遗址。
在这3个洞穴中,以干龙滩茶坡顶大岩洞为最大,其他的两个较小。专家分析,另两个点,应属于茶坡顶大岩洞古人类繁衍较多以后的分支遗址。
打油洞内岩壁发现的表面光滑石器
据专家解释,新石器时代承袭旧石器时代发展而来,其重要标志为:磨制石器的出现,陶器的生产,农业起源,驯养动物。磨制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陶器能有效提供熟食,更能储藏食物防止饥饿;种植、驯养为生活提供基地保障。这一时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人类平凡地创造着历史,生存能力增强,以洞穴居住为主要生活方式,也在逐渐向旷野居住扩展。 毕节一带的这些古人类遗存,东起黔西、北到金沙、西至威宁、南达织金,分布广泛,为研究我国古人类起源、扩散及生存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七星关区南箐片区发现的这些古人类文化遗址群,丰富了毕节史前洞穴遗址内涵,为进一步探索贵州古人类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国度提供了新的线索,对研究人类发展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贾华
编辑陈茜茜
编审李中迪罗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