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的无数个“第一”,让我国走上独立自主、不受制于人的发展之路。
○文/本刊记者赵玥
时间,是标注前进步伐的刻度。
70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经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努力的中国和中国人民,却是一段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程。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伴随着新中国发展的企业,同样经历鏖战厮杀、起落浮沉,终成佼佼者;诞生于重托之下的中国石化,用不到两代人的时间走过了西方跨国石油公司的百年历程,成为第一家在境内外四地上市的中国企业。
如今,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成品油和石化产品供应商,世界第一大炼油公司和第三大化工公司。资产总额2万多亿元,年营业收入2万多亿元,年上缴税费多亿元。在年《财富》世界强企业中排名第2位。
从国之重器到民生必需,从传统行业到新兴领域,都活跃着中国石化的身影,无不彰显着中国的发展力度。
贫油、工业基础一穷二白,遭遇国外技术封锁……今昔对比,其间的坎坷崎岖,辛酸艰难,值得铭记;背后一代代石化人薪尽火传、生生不息,值得歌颂。
一个个“第一”,记录了中国石化独立自主、做大做强的决心。
坨11井,胜利油田由它命名。
第一口千吨井
胜利,对于无数石油人来说,是个意义非凡的名词。
上世纪50年代,根据当时主管石油工业的中央领导人邓小平对石油勘探东移的战略决策,在松辽地区开展大会战的同时,华北地区勘探工作也在紧张有序开展。
深入调研后,地质人员定出了一批探井。位于胜利村的坨11井就是其中的一口。
当时最大的困难是地质构造复杂。专家的评价是“千层饼子夹软豆腐”。
年恰逢雨灾发大水,路上泥泞不堪,负责施工的钻井队靠人力,把40多块多公斤的井架配件和器材一米一米挪到井场。粗犷高亢的劳动号子震撼着荒原。
仅仅46天,完钻井深米,井斜控制不超过1°45′。安全、优质、高效!
年1月25日,坨11井试油,获得日产吨的工业油流,响彻祖国大地的第一口千吨井诞生。
胜利油田的大名由此载入史册。
坨11井的成功试油,拉开了胜利油田会战的序幕。众多高产井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将黑金油流源源不断地输向祖国的心脏。
能源是社会运转的血液。
向地球深部进军!这是新生的中国从百废待兴中生发的必然需求,也是70年后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跨越的战略选择。
胜利海上油田位于美丽的渤海湾南部,国内首创“海上平台+陆岸终端”的半陆半海开发建设模式,原油年产量从10万吨起步,年将达到万吨,创造了中国极浅海油田生产能力最高纪录。
而中国最大的滩海整装油田——孤东油田,历经30多年的高速高效开发,累计生产原油1.03亿吨、天然气18.7亿立方米,为国家推进“稳定东部、发展西部”能源战略,实现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此同时,西部的油藏也在应和着石油人的努力。
年以前,中国所发现的多个油田都是中、新生代陆相油藏,海相油田亟待突破。
年,西北石油人分析前人工作和钻探成果,中国首个海相碳酸盐岩大油田——塔河油田诞生。
塔河油田发现之初,国际上无成功开采海相碳酸盐岩油藏的经验,勘探开发属于世界性难题。
科研人员形象地解释,在地震剖面上,奥陶系地下岩溶洞穴像羊肉串一般排列,称之为“羊肉串”找油法。这一方法解开了地下溶洞系统储层预测的“地下方程式”,成为井位部署的重要依据。
新理论和新技术,让塔河油田原油产量由0年的万吨增至7年的万吨,迅速成为国内陆上十大油气田之一。《塔河奥陶系碳酸盐岩特大型油气田勘探与开发》项目获得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塔河油田的超稠油储量达7.5亿吨,是世界上埋藏最深、储量最大、黏度最高的超深井超稠油油藏。
国家有需要,稠油必须成为资源接替的重要阵地!
西北油田分公司自主创新《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学降黏技术研发与工业应用》项目,获得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目前,塔河10区和12区稠油累产万吨,占塔河油田原油产量1/3以上。
4年,西北油田分公司提出“三个塔河”发展战略目标。
十年磨一剑,在顺南、顺托、顺北等区块相继突破,实现了“塔河之外找塔河”。
目前,塔河油田中深层有6.5亿吨剩余资源量。然而,这里属于未开发的“处女地”,国内外无任何经验借鉴。
科研人员运用、完善和创新多项技术,“大海捞针”般优选出多个成藏有利目标。目前中深层已建产21口井,提交了控制区域储量万吨,建成产能10万吨/年。
随着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国家能源安全保障问题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国内勘探开发再次成为业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185.html